小圆设计课/未完
上午刚刚第二评图结束,下周就是final pre了,总想写点什么把一直往前推的思维拉拉回。
课程持续将近一个月。前十天是研究阶段,全班被分成4组分别仔细研究四个样式后汇报。后20天两人一组,想象自己是筱原,会如何进行自己的下一个住宅设计。最终汇报之前只有两次看图机会,少的可怜。
指导老师是 偶酷亚麻先生 和 可爱的蘑菇头先生。
设计队友是我们研究室的来自亚琛的德日混血小哥Ayumu。
属性:读书和打字都很快,长的帅,性格特好,日语66的,听得懂老师们的悄悄话。

这是我第一次做这样以“建筑师”个人为主题的设计课,体验还是蛮不一样的。以前的设计前期分析阶段基本都是找寻基地特点、发现问题、学习某种建筑类型之类。而这次是需要挖掘一直不断实验和变化的小圆先生的设计中不变的东西,或者想象90年代,甚至00年代,当时的小圆先生又会因为世界的变化而产生什么样的反应。
恕我直言,这个部分,真的难。大部分组都没做到,包括我组嘻嘻。
没仔细读小圆作品之前我最喜欢的是第二样式的房子,像未完之家那样,非日常的内部龟裂空间(fissue space)。现在觉得不能以样式分裂的来看他的作品,即使形式上的跨度悬殊,还是觉得他的思维一直是连贯的,不断反思的。
简述的话,(以下都是个人口语,不要当真)
第一样式:日本传统
日本建筑的发现过程,在西方现代主义强势影响日本建筑师的时期。小圆能清醒的站圈外,去找到民家建筑的“分割”,日本空间的“正面性”“静态”等特点。而且还是边设计边发现,我感觉一般人都很难跳出常规,在自然而然的习惯性操作中找到背后潜藏的原因。还真的是腻害的!
第二样式,立方体
似乎是脱离第一样式的突变,也有书上写是第一样式的补充。我觉得是小圆的把概念推到极致的实验,在第一样式的白之家得到了传统结构与立方体的对立,进而剥离组成建筑的部件的意义,变成纯粹的立方体。而龟裂空间,除了体验上的特殊之外,也像一个本身不具有意义的容器。但是当阳光从天窗进入,人从其间穿行,便被赋予了新的意义。相对于第一样式那样,摆在那里就自然形成热意义的日本建筑,第二样式更加具有不确定性和抽象性吧。
但是,还是有意义的,虽然小圆说没有,呵呵。
第三样式,裸形的东东
讲真,我还不够了解第三第四样式,只是觉得第三开始小圆变成真正的白羊座了。开始强势、奔放了!结构、内部组件和外壳,甚至不断新增的外部体量都被无差别的放在一起。我一直很不了解这个,看似凌乱的无差别的并置事物,其实肯定也是经过周密的思考后结合的。如果单看结果,觉得这样的理论是成立的,但是如果自己去做设计,这样的方法是艰难的。
第四样式,离散的部件(fragment component)
总感觉和第三很像,只是在第四样式中不是结构和表皮的并置组成了,而是放大成了为了各个目的而存在的体量。大尺度上,如百年馆那样的插来插去的形态,小尺度上如横滨之家那样的凸窗。(百年馆和横滨之家的方法一样是来自偶酷亚麻先生的启发)。进而从看似张牙舞爪的外形渐渐走向几何的纯粹外形,让各个目的的机械部件门在内部造作。
Anyway,小圆先生总是发展到了一个极致就马上跳到它的方面去尝试,何尝不是另一种极致呢。个人小结,小圆的发展趋势上,是从静态的明显的意义,到动态的难以阅读的意义。从习惯性的日本形态到高科技的纯净形态。越来越活泼~~
——————————————————————————————————
废话一大堆,来看我们组的设计。
首先,基地就是小圆的一个未建成的房子的场地——蓼科山地,22°的一块抽象场地,这样的题目像极了我大二做的第一个建筑的场地。其实有用信息就是一块坡地和上方的一条路。
房子名字是:Stillstanding House(停顿的房子)
概念是:延续第四样式,将抽象的坡地作为一个组件,一个长边平行等高线的圆柱为另一个构件,当他们触碰在一起时,自然会产生向下滑的动势。
最开始画了个草图,一根斜线一个圆,希望这样不稳定的异样感,让基地和房子产生关系,抱着一种好玩的心态。(反正也不建成,结构啊功能啊实用性啊之类都不管。其他没学到,起码学到了小圆的任性)

(德国队友迟迟不舍下手,一直在读文字,彷佛可以看到他头顶冒出的白烟。我便先把草模给做了,后来他说因为太喜欢这个圆柱而自动放弃了和先生们讲自己方案的机会。啊,感动。)画了好几版剖面之后,我开始走偏,忍不住要去切割和置入新的元素(如下图),这时队友总会把我往回拉拉,因为延续第四样式的方法和坚持我们的概念,纯净的外形在这里是极为重要的。

第一次设计的难题就在于纯净的外形里怎么加入内部的组件,又以什么原因加入?

第一次看图评语:
蘑菇头先生:嗯。。。嘛。。。”....Interesting....”哇,虽然主语忘了是啥,但是听说这个词汇是日本老师的最高评价了。
他主要的点是:
1、提出了“点接”的概念,以及“点接”而带来的剖面上的两个方向。后来我们分析小圆的房子确实很多都是点接的,不管是空间上还是立面和体量的关系上。
2、询问了结构,我们告诉他,我们栈桥是可以拉住圆柱的,他忍不住笑了哈哈哈。他说我们需要思考结构上有效又同时对空间有效的结构。
3、强调了桥,觉得是重要的元素,它决定了平面的方向,我们应该重视它的存在。
4、鄙视了我们的开窗,说是不可能出现在小圆的房子里有弧面上开圆窗的习惯。
相对来说,蘑菇头先生比较认可我们的概念和形态,所以他提的都是一些具体化的问题。偶酷亚麻先生不表明态度,提的是一些更本质的问题。
偶酷亚麻先生:
形态:你们要做圆筒,我觉得OK。它确实经常出现在小圆的房子里。但是都不是单独出现的,你们让他单独出现,要有理由,并且要知道小圆在他的房子做圆筒的理由。
(其他不太记得了,但是感觉他没听我们的概念部分,或许以为我们只是模仿形态了?但是确实提醒我们可以去把筱原房子里有圆弧的方案都抽出来分析,找原因。第二周分析之后得出的结果是,有的是为了光照,有的是为了表达这个组件的独立性。。。我们的应该偏向于第二种)
总的来说,机智的Ayumu听到老师的悄悄话是,觉得形态的概念都可以,就是内部空间没意思。
后来一周,空间上,我们的主要工作是强化了“点接”的方法,来完成内部空间。结构上,单独抽出小圆的作品里可以看到结构的房子分析,得出了结构的变化趋势:从与空间划分无关的独立结构,到重复性的强势结构。到与其他组件紧密联系又部分遮掩的对空间有效的结构。再尝试了好几种之后,决定了穿过圆心的细钢柱作为结构,存在垂直于坡地和平行于楼板两种方向,起到与其他部件的联系。








第二次看图,也就是今天,可惜的是日理万机的偶酷亚麻先生又是下课就先溜走了,没评到我们组。只有蘑菇头先生的评价。他似乎对这次的简单直接的内部空间还有点满意,然后便提出了一些细节问题,如下:
1、两种方向的结构不应该插在一起,平面上应该分离,有楼板的地方直接藏楼里,就不需要暴露了。
2、楼梯太影响我们的主要空间了,应该在体量里藏起来。
3、日本开门都是朝外,因为要脱鞋子什么的。
4、地下室基础的不用那么怪,垂直的就可以。
可以看出蘑菇头先生在尽力的围护主要空间的纯净,啊,感叹,每次开始想多开始贪婪的时候,有个人把你往回拉拉,真好。
他们说,队友的欧洲人的好处就是,周末不工作,接下来从周一开始进入最后的出图阶段。每次设计刚做完的那一下是非常兴奋和自我陶醉的,但是稍微过个一天就会进入自我怀疑,这个设计有种还没做完的松松的感觉。
从固定的几何外形出发,和之前在波峰真是完全不一样,但是也不失为一种方法,以后用习惯的路子做不出方案的时候,可以试试小圆哈哈(噢,不对,这只是我理解的小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