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金庸先生的一些文字
10月30日晚,听到金庸先生逝世的消息。一时惊愕、惋惜。之后的好几天,想起这件事,都仍然忍不住惆怅。
虽然我知道,即使先生活着,也不会再创作小说,而他的文字,仍然会永远留存世间。这份惆怅,与其说是怀念先生,不如说是在怀念自己,怀念多年前那个迷恋金庸小说的少女,怀念与金庸小说息息相关的青春年代,那是心里如此珍贵的一部分,如今先生仙逝,仿佛像失去了什么一样。
作为一个铁杆的金迷,怎能不写点东西来纪念先生。但又从何写起呢?
第一次看到金庸的小说是9岁那年的春节,读小学五年级的我在外婆家看到了姨夫带来的《倚天屠龙记》上册,好奇地翻了几页,谁知一看就停不下来,三天时间啃完了一本厚厚的书,当时满心都在惊叹:世上竟有这么好看的书!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之后的每个寒假暑假,我都在如饥似渴地看金庸小说。“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到高一的时候,已看完全部十五本,其中有几部还看了不止一遍。
现在我关于那些年寒暑假最深刻的记忆,还是金庸小说那泛黄的书页、陈旧的气息(租书铺子的书都是那样),而我沉浸在书中,废寝忘食,怅然若失。
很感谢我的父亲,在那个视武侠小说如洪水猛兽的年代,他不仅不阻止我看武侠,还亲自到租书铺子帮我去借书,尽管他自己对武侠丝毫不感兴趣。
然而我是孤独的。因为在那个年代,武侠小说还被归为不入流的书甚至是低俗的毒草,不少人听说我看武侠,一笑置之、不屑一顾,或者劝说我不要看,或者劝说我父亲不要让我看。可只有我才知道,金庸的小说有多少妙处。然而无人可诉说,无人可分享,大人不会信我这个小孩子的话,而我父亲虽然不反对我看,他自己却是不喜欢。而我的同学们,大多由于大人的限制没法接触武侠。所以我只能一个人享受着这丰盛的乐趣。
当时古龙的小说以及其它七七八八的武侠小说也看过一些,但比起金庸的作品,这些真的差得远了,我当作消遣看过就算,只有金庸小说,真是实实在在的喜欢和迷恋。
至今我仍然庆幸自己少时的眼光。
初读金庸作品时还是小孩子,多半只是沉浸在跌宕起伏的情节之中。后来读第二遍第三遍时,随着年龄渐长,阅历渐长,每次几乎都有更多的感悟。
有时是折服于先生讲故事的技巧。金庸小说中有很多一个人向另外的人讲述故事的情节,比如郭靖、黄蓉去求一灯大师治伤时,一灯大师向他们讲述与瑛姑、周伯通之间的昔年纠葛;又比如韦小宝半夜偷听海公公与假太后对决时讲述往事……这些讲故事的情节,都写得扣人心弦、引人入胜,仿佛身临其境。
有时是嗟叹于其中的爱情。比如十六年之后杨过在绝情谷等待小龙女未至,那两天的心理描写,真是感人至深;比如令狐冲对小师妹的牵挂,很多细节,令人回味,令人伤感;又比如萧峰一掌打死阿朱,在大雨滂沱中抱着阿朱痛哭,当时读到这里,那种震撼,无法用语言形容……
有时是感动于其中的侠义。比如倚天中光明顶决战,明教众人以为将败,盘腿齐声吟诵“生亦何欢,死亦何苦,喜乐悲愁,皆归尘土,怜我世人,忧患实多,怜我世人,忧患实多!”,那种悲壮,曾让我感动得无以复加……
有时是惊叹于对世间百态描摹之深刻,比如韦小宝与索额图查抄鳌拜家产的情节,是经典中的经典;又比如刘正风只因与魔教长老以音乐相交,就被指为私通魔教中人,全家被屠戮殆尽……
金庸小说博大精深,说上几天几夜只怕也道不完。
但有一点我觉得是最重要的,也是让金庸先生的武侠区别于其它的武侠小说,格调高致,成为经典的原因。
先生深知人世的丑恶,然而他的笔下不遗余力所写的,仍然是侠义、慈悲、信仰、智慧、至情至性、光风霁月,人间的大善、大爱与大义,以及一切美好的品质。
这些不知不觉已在我年少的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世事纵然艰难,仍然需要一些理想,一些情怀,一些美好。
笑傲江湖成绝响,世上再无侠客行, 可先生的文字和他笔下那个瑰丽奇绝、侠骨柔情的武侠世界,仍然活在我们心中。
江湖路远,侠义长存,先生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