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君之出矣——古诗中那些深深的思念
一直觉得,感情是最难用语言描述的。比如思念之情,那种柔肠百结,纷繁复杂的感受似乎只能自己体会,而难以发诸笔端,赋予文字。只因其五色斑斓,苍白的语言无法描绘其变化,又因其细致精微,宏观的文字难以探幽入微。就像拿一架黑白相机想去拍摄一只华丽的蝴蝶,或是拿一把毫米刻度的尺子想去度量微米尺度内的变化,总是力有未逮。
而古之大诗人却能另辟蹊径,用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比喻思念一个人的内心活动,也就是将思念的感情具象化。从而令读者在对现象的描述中自然而然地体会思念之深,思念之长,思念之百转千回。
三国时期建安七子之一的徐干便是以比喻手法描述思念之情的首创者。他创作了一组描述闺房思夫的乐府诗《室思》,其中第三首是:
浮云何洋洋,愿因通我词。
飘摇不可寄,徙倚徒相思。
人离皆复会,君独无返期。
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
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
这最后四句意思就是,自夫君外出以后,镜子也暗淡无光了,想你就像流水,怎么会有停止的时候呢?其实根本不用翻译,这其中的意思简单明了,却感人至深。徐干认为,思念之情就像是潺潺流水,虽可能时大时小,却永远萦绕心头,不会停歇。如果读者也正想着一个人,那他在看到这首诗的时候,也定然会觉得自己的思念确实像流水一般不停步地奔向远方。
自徐干开了这个头,《自君之出矣》就变成了一个常见的乐府小调,六朝至唐很多诗人都模仿着这个格式写过思念的诗。这些诗的第一句都是:自君之出矣。第二句描述夫君外出后家中的一种情形变化。三四句是一个比喻,思君如××,×××××。也就是想你就像什么,而精华就在这个比喻上。各位诗人各逞奇才,描绘了一个个动人的思念之情。
唐朝雍裕之也认为想你就像流水,不过他为这份思念加上了声音。
自君之出矣,室镜为谁明。
思君如陇水,长闻鸣咽声。
自夫君外出以后,家里的镜子还为谁绽放光明呢?想你就像陇水,常常听到低声哭泣的声音。这个思念就更深刻了,不但长流不止,而且发出呜咽声,可见思念之深。
若论连绵不绝,自然界除了流水,还有清风。刘义恭写道:
自君之出矣,笥锦废不开。
思君如清风,晓夜常徘徊。
自夫君外出以后,家里装针线的锦盒再也没有打开过了。想你就像清风,白天晚上,来来回回。可见思念无时无刻不在我脑海里。
宋孝武帝生为帝王,气魄就是要大些,他以日月做比,写道:
自君之出矣,金翠暗无精。
思君如日月,回还昼夜生。
自夫君外出以后,家里的首饰也没有了光彩。想你就像天上的太阳,白天晚上,此来彼往,反复循环不息。
写思念像蜡烛的更多。用以体现思念带来的煎熬情绪。鲍令晖写道:
自君之出矣,金炉香不然。
思君如明烛,中宵空自煎。
自夫君外出以后,家中金炉里的香再也不用点燃了。想你就像明亮的蜡烛,半夜里白白煎熬自己的内心。
隋朝陈叔达诗:
自君之出矣,明镜罢红妆。
思君如夜烛,煎泪几千行。
自夫君外出以后,家里的明镜前再也没有我梳妆的身影。想你就像夜里的蜡烛,燃烧着,留下了几千行眼泪。想想就心疼。
还有一首陈叔达的,也有人说是贾冯吉的。把前面两种情形结合了起来。
自君之出矣,红颜转憔悴。
思君如明烛,煎心且衔泪。
自夫君外出以后,我美丽的面容开始变得憔悴。想你就像明亮的蜡烛,心在燃烧,眼中含着热泪。更心疼了。
陈后主写道:
自君之出矣,绿草遍阶生。
思君如夜烛,垂泪著鸡鸣。
自夫君外出以后,台阶也不去打扫了,开始长满了绿草。想你就像夜晚的蜡烛,流着泪直到天亮。彻夜流泪,令人同悲。
夜晚燃烧的蜡烛固然让人可怜,而白天熄灭的蜡烛也另有一番凄美的景象。陈后主还有一首:
自君之出矣,房空帷帐轻。
思君如昼烛,怀心不见明。
自夫君外出以后,房间空荡荡的,床边的帷帐也懒得动了。想你就像白天的蜡烛,心中失去了光明。你离开以后,所有生活的激情都随你离去了,我的心暗淡了下来,再也没有了一丝亮色。
黄哲也以白天的蜡烛比如思念。
自君之出矣,无处托鳞音。
思君如昼烛,泪尽不明心。
心熄灭了,眼泪也流干了,比陈后主描述的更加凄苦。
思念除了似流水般绵长不绝,似蜡烛般煎心流泪,还有一种感受就是乱,心乱如麻,焦躁不安,这在初恋时候患得患失的那个阶段最为明显。而什么样的景象可以比喻这种烦乱的心情呢?颜师伯用了随风飘飞的回雪:
自君之出矣,芳帷低不举。
思君如回雪,流乱无端绪。
自夫君外出以后,床上的帷帐也不用掀开了。想你就像飘舞的雪,四处乱飞没有头绪。见过冬天的寒风将地上的雪花吹得四处乱飘的读者应能体会那种流乱的思绪。
同样是乱,辛弘智用草来形容:
自君之出矣,弦吹绝无声。
思君如百草,撩乱逐春生。
自夫君外出以后,乐器也在没有演奏过。想你就像百草,缭乱地随着春天一起生长出来。这让我想起最近流行的网络用语,形容特别想要某人或某物,叫心头长草,细想那情形,可以体会到心痒痒的思念。可见现代流行语也可追溯到古人。
梁朝范云也用过草来形容思念,不过取的是连绵不绝的意思,更接近之前写过的流水。
自君之出矣,罗帐咽秋风。
思君如蔓草,连延不可穷。
看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觉得以上提到的这些诗人好像名气都不大。不过写这个题材的确有一位大人物,而他的作品也被誉为该题材中写得最好的。他就是张九龄。其诗云: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自夫君外出以后,织布机上虽然还有未曾完成的工作,却已懒得理会。想你就像十五的月亮,随着日子一天一天过去,我的光芒却在逐份消退。你可知我的容颜为你而亮,我的生机因你而来。你离开了,我的灵魂也就要逐渐消散了。你能看到天空的满月吗?那就是我,没有你在身边,我的生命就失去了凝聚,一分分暗淡下去。你可知我正在为你沉沦,我的光芒正在为无边的思念所吞噬。我需要你,我需要你的消息,我需要你来,拯救我。
短短二十字,令人思之神伤,这以比喻不但写出了思念之长,之深,而且描述了思念之摧心伤肝的虐人过程,试想一夜一夜的思念煎熬使得人容颜淡去,是怎样一个残酷的体会。如果说前面几首诗只是将思念描述为一幅画、一首歌。张九龄则用短短十字将思念化作了一部电影,本难以描绘的思念之情在这里变得立体,不但可以看到,还可以触摸到,感受到。
此诗水平之高,成功地终结了这个题材,之后,这个题材好像就很少了。也许是珠玉在前,后人自知难以超越,遂不再写了。就像李白看到崔颢题黄鹤楼诗,只能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后来者也是觉得《自君之出矣》不能再写了,张九龄的诗已经写到极致了。但是,我却想挑战一下这个题材。其一是因为近来思绪繁多,需要发泄,其二是我毕竟见过一些古人未曾见过的事物,定然可以发前人之所未发。
闲杂人等退散,前方高能预警:
自君之出矣,不复刷微信。
思君如手机,夜半空自明。
自君之出矣,手中难握笔。
思君如电脑,永远不关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