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登勃洛克一家——一个家族的衰落》
担心剧透者请谨慎食用。不过作者早在副标题里就已经点破:这是关于“衰落”的一部小说。有经验的读者就此不难猜出,小说在走向上肯定类似于《罗马帝国衰亡史》,始于鼎盛,而终于衰亡。因而我想对这部作品陌生的读者应该不会介意剧透,相反,倘若某人通过小文而对这部作品产生了兴趣,那也是一件美事了
第一部分:人物关系
1.1 家谱

1.2 其余人物关系(不完全)
仆人: Ida Jungmann(女)后被Gerda解职,Gerda新的女仆为Fräulein Clementine(S.705)。Anton(男),Köchin: Trina (S.175)
医生: Doktor Grabow,后来变为Langhals
Johann Buddenbrook der Ältere的朋友Jean Jacques Hoffstede (Dichter)
Friedrich Wilhelm Marcus,在二代Johann Jean Buddenbrook去世后,成为家族企业的经营参与者,而Justus Kröger成为Clara的监护人。
Sigismund Gosch:掮客(Makler),Buddenbrook一家的房子拍卖他都直接参与。
Thomas: Senator James Möllendorpf 去世后,Thomas取而代之(S.407)
Tony的监护人:Therese(Sesemi)Weichbrodt(妹), Kethelsen Weichbrodt (姊)
Tony的朋友: Armgard von Schilling,后嫁给Ralf von Maiboom,后来Ralf von Maiboom负债累累,Armgard von Schilling向Tony求助,希望她能说服Thomas收购,Thomas一口回绝(S.455),认为是趁人之危,犹豫再三后终于答应,但是Ralf von Maiboom难挽颓势,后举枪自尽(S.618)
Gerda Arnoldsen也曾是Tony小时候的朋友。
Chrisitian,1848年在伦敦,1851年去了智利的Valparaiso,1856年2月归来加入家族公司,1857年6月去了汉堡,在那儿与Aline纠缠不清并有了孩子(S.389),后在汉堡卧病在床,Thomas未去看望(S.432)
Chrisitian的朋友: Andreas Gieseke,和Konsul Huneus的女儿结婚,家境优渥。
Jürgen Kröger
Peter Döhlmann Christian常去的酒吧的另一位常客,他的命运是Christian的预兆。
Hugo Weinschenk出狱,后杳无音讯(S.642)
Hanno:Thomas死后,Herr Kistenmaker成为Hanno的监护人;Hanno的朋友:Kai Graf Mölln,父亲是Eberahrd Graf Mölln;Hanno的音乐启蒙人: Edmund Pfühl
邻居: Hagenström家族 Hinrich Hagenströ的女儿Julchen Hagenström,嫁给了August Möllendorpf(S.348),后者的母亲丈夫去世,是一个寡妇;兄弟Brüder Hermann Hagenström,有一个女儿Moritz Hagenström和Puttfarken aus Hamburg家族的一位女性结婚,有一个儿子
Pastor Pringsheim
市长:曾经是Oeverdieck,他的儿子和本姓Kistenmaker的一位女性结婚,后来市长变成Doktor Langhals(S.467)
其余望族: Möllendorpf, Langhals, Hagenström, Kistenmaker(儿子Eduard和Stephan,Eduard和一位本姓Möllendorpf的女性结婚,), Döhlmann
第二部分 感想
首先谈谈这部作品。《布登勃洛克一家》是托马斯·曼在1901年出版的作品,时年作者26岁。全书共分为11章96小节。各小节长短不一。就情节上来看,各节之间的时间点并非总是完全紧密衔接,会出现陡然“跳跃”的情况。就写作风格而言,这96节也是各有特色,有些章节有短篇小说的谋篇布局,有些则是长篇小说的常见写法,比如大段的恢弘场景、盛大叙事、人物群绘或者是精彩对白,还有一些刻画人物特定心理状态的近似意识流的笔法,以及近乎客观而显得冰冷、与前文脱节的医学报告……这也许是托马斯·曼在刻意尝试驾驭不同的风格,而这种艺术化的处理手法使得这部横跨40余年的家族衰落史(1835-1877)并不像一本流水账那样枯燥无聊,而是跌宕起伏,抓人眼球。
起到同样作用的还有作者对小说内容本身的精心架构。小说的主旨是“衰落”,所以几乎每一场“繁盛”,都像是暴风雨前的黎明,只有昙花一现。这里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Buddenbrook一家在老房子庆祝圣诞节:圣诞节前忙忙碌碌、平安夜祥和美好、聚餐时一家其乐融融。有谁能想到这竟是一家人在那儿过的最后一个圣诞节呢!Elisabeth Buddenbrook撒手人寰,兄弟姐妹心生嫌隙,老房子被转让出售,一个大家庭在短短一年就支离破碎,这怎不叫人心酸!此外,作者还有诸多的伏笔和呼应,这一点在充分掌握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之后,会变得格外明显。
在这部作品里,我们可以找到很多托马斯·曼后来作品的痕迹,如果碰巧在读本书之前看过那些作品,就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也许是某个场景,也许是托马斯·曼钟爱的某些个元素——比如Hanno只有在海边才觉得轻松与舒畅,他又变回那个喜爱音乐而又敏感的自己,这会让我想起《死于威尼斯》里那位波兰裔小男孩塔齐奥——在阿申巴赫的眼里,他就是美的化身。小说中Gerda和Leutnant René Maria von Throta因为音乐而成为知己,相反却与一心从商的Thomas难有什么共同语言,这种设定又与其短篇小说《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中的科勒特杨女士和施平奈尔先生如出一辙。上述这两个例子都是同样的场景,但作者笔下的人物视角却发生了变化:Hanno也许就是奥申巴赫眼中的那位小男孩,只不过在小说里他是男主,而在《死于威尼斯》中则是被审美的对象,同样,科勒特杨女士和施平奈尔先生在《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里毋庸置疑是主角,她的丈夫是无关紧要的配角,而在小说里,同样的场景是由Thomas的想象来呈现的,它的作用更多的是在家庭层面上把Thomas推向心力交瘁的边缘。
接下来说说某些备受托马斯·曼喜爱的元素,最典型的莫过于他对音乐和天才的欣赏与赞叹,而当这两者结合在一起时,就更是他所擅长和向往的——他能用文字表现高超的音乐技巧和震慑人心的演奏效果,就仿佛读者身临其境、亲耳聆听一般。在小说的第八部分第六节,年仅7岁的Hanno献奏一曲,博得满堂彩,这一场景会让我想起当年早慧的莫扎特,亦会想起德国电影《神童》(Wunderkinder)里那首技惊四座的《流浪者之歌》。而《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中科勒特杨女士和施平奈尔先生在月光下弹奏钢琴的优美场景,也是通过曼的文字而栩栩如生,成为我脑海中一个挥之不去的美好象征。
《布登勃洛克一家》被誉为德国版的《红楼梦》。《红楼梦》是曹雪芹在繁华逝去、穷困潦倒中写就的,而这部作品更像是托马斯曼的成名作(事实上这部作品为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铺平了道路),两位作家无论是年纪和心态,都应该大相径庭,但是他们的作品所表现的主题,以及借由作家之笔而对当时社会的高度还原(用于尔根·奥斯特哈默(Jürgen Osterhammel)的话说,二者同属与“现实主义社会小说”【1】),却可以说是如出一辙。也难怪众多豆友惊呼托马斯·曼在如此年纪就能写出这样的作品了。
这两部不同国家的《红楼梦》,孰优孰劣,孰长孰短,作为一个没有耐心仔细翻看完《红楼梦》的读者,我实在是没有资格去给出一个公正的评判。仅凭我模糊的印象,《红楼梦》中对服饰、建筑、礼仪、习俗、食物、诗词、用语等诸多领域所涵盖的深度和广度,是远在《布登勃洛克一家》之上的——尽管后者也涉及德国的诸多方面:比如语言特色,有南德口音、法德混用、元音失准以及偶尔夹杂其中的拉丁语等诸多惟妙惟肖的语言现象;比如社交场所,有关于庆祝圣诞、宴会、婚礼、葬礼等等的写实描述;比如历史事件与社会思潮,1835-1877年间的重大历史事件,如1848革命、普丹普奥普法战争、伴随德国统一而弥散全国的普鲁士精神与作风、俾斯麦在建国后对社会民主党的打压,都在小说中有所体现。但不管怎么说,在我的心目中,《红楼梦》所呈现的社会画卷更为广阔,它的文学地位也还是更高一些。要对这个问题有一个客观公正的回答,可能还得等上不少时候。
绕开这个问题不说,两部小说所呈现的“家族分裂与衰落”,却是人类社会千百年来的一个永恒话题。中国有“富不过三代”的老话,国外也有因为这部小说而衍生的“布登勃洛克效应(Buddenbrooks effect)”一词,意思大抵相近。近似的作品还有《教父》三部曲,家族内因为兄弟性格不合而酿成悲剧的例子不在少数,而女性则在家族中始终处于一个相对边缘化的地位。Tony尽管是全书的主角,却不是家族中的掌权者,她的父亲、她的兄弟Thomas才是,她一心想着重振家族,却一次次陷入一段又一段错误的婚姻,乃至毁掉了女儿的幸福。而Gerda作为Thomas的“贤内助”,在家族中扮演的角色却比Tony更弱,她完全无力阻止这一切,只能在Hanno死去后卖掉小别墅,去荷兰和她的父亲一起合奏,一如初始。由此可见,传统的家族观念在西方和东方,在某一时期有着近乎同样的重要地位,而且这种现象直到20世纪的教父家族,依旧清晰可见。
豆瓣上显示,这部小说已于2008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我对此颇有兴趣,只可惜找不到。另外,中文译本也已由译林出版社推出,国内应该不难买到。
是日。
【1】于尔根·奥斯特哈默(Jürgen Osterhammel),德国,《世界的演变——19世纪史》(Die Verwandlung der Welt: Eine Geschichte des 19. Jahrhunderts),第一章 记忆与自我观察,第三节 叙述、报道与“现实主义”,强朝晖、刘风 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第三部分 句段摘录
下面是我在阅读过程中非常喜欢的句子:
Man begegnet einem Vorschlage nur dann mit Erregtheit, wenn man sich in seinem Widerstand nicht sicher fühlt. Tony Buddenbrook
Ärzte waren nicht auf der Welt, den Tod herbeizuführen, sondern das Leben um jeden Preis zu konservieren.
Wenn man seinen Hund verkauft, so sieht man danach, was für einen Herrn er bekommt.
Durch die Gitterfenster seiner Individualität starrt der Mensch hoffnungslos auf die Ringmauern der äußeren Umstände, bis der Tod kommt und ihn zu Heimkehr und Freiheit ruft.
Die trügerischen Erkenntnisformen des Raumes, der Zeit und also der Geschichte, die Sorge um ein rühmliches, historisches Fortbestehen in der Person von Nachkommen, die Furcht vor irgend einer endlichen historischen Auflösung und Zersetzung, --- die Alles gab seinen Geist frei und hinderte ihn nicht mehr, die stete Ewigkeit zu begreifen. Nichts begann und nichts hörte auf. Es gab nur eine unendliche Gegenwart, und diejenige Kraft in ihm, die mit einer so schmerzlich süßeb, drängenden und sehnsüchtigen Liebe das Leben liebte, und von der seine Person nur ein verfehlter Ausdruck war --- sie würde die Zugänge zu dieser Gegenwart immer zu finden wissen. ThomasBuddenbrook
Wenn man sich am meisten ängstigte, so ging es einem, wie aus Hohn, beinahe gut; aber wenn man nichts Übles grwärtigte, so kam das Unglück.
-
Serendipity29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6-06 22:47:57
-
哩小白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4-06 17:58:28
-
Eifer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25 23:12:01
-
晓强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10 23:3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