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经验分享2】第一次咨询说什么?
作者:于玲娜

第一次和来访者面谈对新手咨询师来说是极大的挑战,尤其是第一位来访者的第一次面谈,可能会让咨询师终身难忘——难忘的很可能不是来访者和TA的故事,而是自己如何紧张、怯场,不知道该说什么,又怕被对方看出来。咨询师也许煞费苦心挑选了一身衣服,准备好几句对付得过去的职业套话,在心理预演怎么开始,怎么结束,来访者会问什么而自己又如何作答…… 当然,大部分准备都用不上,总有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而其中最可怕的,就是来访者问: “你做咨询多久了?”
对此,精神分析取向的标准回答大概是: “是什么让你想到这个问题?” 由此切入,可以和来访者讨论TA对咨询师胜任能力的怀疑,追溯至过往经历,乃至对父母的信任。 不过,追溯归追溯,事实仍然是事实:你是个菜鸟,你在拿TA练手。 这并无不可,即便你什么也没做,对方也得到了陪伴和倾诉的机会。你给TA的也许很少,但只要付出和收获平衡,关系就能持久。所以刚开始咨询时,要定下适合自己能力的收费。 如果对方追问,你可以坦白:没错,你是我的第一个来访者,但是第一,我接受过良好的训练,第二,我便宜,第三,我有督导——所以你并没有吃亏。作为一个新手,你也可以有职业人的底气。
在这里,我非常不建议咨询师为了让来访者信任自己,提供虚假信息来假装“有资历”:包括虚假的学历、年龄、文凭、受训经历……乃至虚假的名字。咨访关系是以真诚为基础,以真实为理想。我们的工作,是要帮来访者探寻个人历史中的真实,一个掺杂谎言的开始,会给这份工作埋下隐患。一旦来访者发现你的欺骗,长期的信任就可能功亏一篑,而没有信任,咨询就难以进行。即便来访者没有发现,随着咨询的进行,你们就像两个旅伴,走过越多的山山水水、经历过越多坎坷磨难,你们会越亲密,越真实,而之前的谎言,就会渐渐成为你良心上的石头。

许多来访者第一次咨询会有很强的倾诉欲,不必你开口就把自己的问题详细讲出来。这样你至少有半个小时时间,可以认真倾听、做笔记——这些对你而言应该并不困难。但是,不论对方再怎么滔滔不绝、苦大仇深、声泪俱下,你也务必要在咨询接近结尾时打断TA,给自己留5到10分钟,用这些时间至少完成以下这些事: 1、对TA说的内容简要地总结或共情,让对方感受到,你前面在认真听。 2、确认TA明白你的咨询设置:次数、频率、工作时间、迟到和缺席的处理、是否可以写邮件等等。
如果你不想打断TA,或者不能打断,会发生什么呢?有时来访者自己也会留意时间,TA会在最后一分钟停下,对你说: “老师,我说完了,你能不能告诉我,我该怎么办?” TA留给你不足一分钟的时间,也许是因为,在TA的预期里(意识层面或是潜意识层面),事情就该是这样:TA把问题告诉你,你给TA一个简明的答案,这个答案应该跟医生开的药方字数差不多。 你被逼到墙角,要在不足一分钟时间里,向TA解释清楚:1、心理咨询不是这样工作的;2、你需要保持价值中立,不能直接给TA想要的建议——这两点讲课也得讲两节,当然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说清楚,说不清楚,你就无法按时结束咨询,于是踩中另外一个雷:率先破坏了设置。
而如果你说:“今天时间到了,这个问题,我们下次来讨论。”——也许就没有下次了,来访者感觉到的可能是,TA告诉你许多,而你什么也没说,TA甚至会觉得,你并不在乎TA,只想挣TA的钱。你能给TA的,和一个树洞有什么差别呢?TA为什么要花钱来找你,而不去找一个树洞呢?
与此相反的另一类来访者,刚开始咨询时,并不知道要说什么。TA可能会问你咨询该怎么进行,TA应该从哪里说起。 这种情况下,一些咨询师会选择依照教科书里所谓“信息收集——形成诊断”的步骤,像医生询问病情一样,依次询问来访者的症状、咨询目标、年龄、婚姻状况、出生时是否足月、由谁抚养长大、是否有家族精神病史、家庭情况、成长史、性幻想、第一次性行为…… 依次收集这些信息,可以让新手咨询师在初次面谈时有所倚靠(“我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我正在做我该做的事”),也让TA当天晚上可以整理出一份漂亮的咨询笔记,更让TA可以在面对督导或参加同行的案例报告会时有材料可以提交……好处多多,但这些好处,大部分是咨询师的,而非来访者的。

我个人并不推荐这种开局方式,原因如下: 1、这可能会让来访者觉得受到冒犯。这毕竟是两个陌生人的初次相见,如此“交浅言深”,恐怕不利于关系的建立。一个人对什么样的陌生人可以初次见面就吐露这么多呢?——往往是那些他们相信不会再次见到的人:旅行中偶遇的人、交通工具上的邻座、酒吧里昏暗灯光下眼神迷离的陌生人……说了这么多隐私,如果再次相见,岂不尴尬?虽然来访者当时不会这么想,但咨询结束后,TA可能会觉得不太舒服,取消第二次的预约。 有人会说,和医生不是也会吐露许多隐私吗?我们也不会为了避免尴尬就不去复诊啊?这话不假,也有来访者会把这个过程视为询问病情,但问完之后,他们也会对咨询师抱有和医生一样的期待:“您想了解的我都说了,那么医生,我到底得了什么病?该怎么治?”——这句话又会让咨询师陷入前面说过的那个难题。 2、咨询不是要让来访者把痛苦说出来,而是要让来访者在自然而然、准备好的时候,带着真实感受把痛苦说出来。咨询不是要刺探来访者的秘密,而是要处理附着在这些秘密上的情绪和情感。如果直接询问这些秘密,则来访者呈现它们时,很可能做好了情感隔离和防御,以免在一个陌生人面前“真情流露”。如此一来,诉说这些秘密和痛苦时,可能只是停留在语言层面,而起不到本来会有的治疗效果。有些咨询,长期以这样的方式进行,一段时间以后,来访者感觉没什么变化,双方都会觉得困扰和无力。来访者会问,“能说的我都说了,我还能做什么吗?”咨询师则会想,“我按照教科书上说的,把该讨论的都讨论了,为什么还没有效果呢?”
所以在来访者的第一次面谈时,如果TA问该说点什么,怎么开始,我一般会,你可以想到哪里说到哪里。如果TA问我是否想特别了解一些什么,我会说,如果我有不明白的地方,会停下来问你。 当然,这种做法也有相应的适用情况。如果来访者有一些可能危及健康、生命或正常生活的心理问题,比如重度抑郁、厌食症、有自残或伤害他人的行为、成瘾、有重要或紧急的事情需要处理,或是危机干预个案……这时再请TA“想到哪里说到哪里”,可能就不切实际了,这种情况下,比起让来访者自由联想、自由表达,更有必要先聚焦在这些紧迫的现实问题上。 这种聚焦给新手咨询师带来的另一个重要好处,是可以据此判断自己是否适合接受这个来访者。前面说过,对新手咨询师而言,来访者就是给你练手的,在你受过专业训练、有督导、收费低的情况下,这种练手对对方也是有好处的,很多时候同样可以一定程度帮对方解决问题,但前提是,对方的问题能承受较长的时间的等待,以及适度的尝试风险。虽然谁也不能保证一定把谁治好,但如果对方的问题严重或者紧迫,那你作为一个新手咨询师,就要慎重考虑是否接受这位来访者,还是把TA转介给更有经验的咨询师。

作为新手咨询师,当你们谈到咨询的缘由时,如果来访者说最近人际关系出了点问题,或者失眠,或者压力大,或者老做噩梦,或者拖延、厌学……那么你可以进一步展开和TA工作;如果TA说最近又自残了,出现幻觉了,老想杀人,频繁被家暴……则你需要慎重考虑自己是否有能力接受这样的来访者;如果TA 说是得了抑郁症,你需要了解是那种“无法工作、持续多年、常有求死年头、多次自杀未遂”的抑郁症,还是那种“跟恋人闹别扭,好几天都闷闷不乐、意志消沉”的抑郁症;TA说有强迫症,你需要区分是上完厕所要洗十遍手的强迫症,还是喜欢把PPT做得简洁清爽、尽善尽美的所谓“强迫症”;TA说自己是多重人格,你需要了解是否真的存在多个人格相互转换、轮流掌控、彼此不知道其他人格的存在,还是只是“白天勤奋工作,表现特别乖,晚上就爱泡夜店,表现得很放荡”(后者至多是不同的人格面具,有时甚至算不上是“心理问题”)……毕竟这年头,心理问题的标签常常被滥用,来访者并不知道这些词的精准定义。一个咨询有多困难,是否在你的能力范围内——这一判断能力在咨询师的整个职业生涯中都非常重要,新手咨询师有必要从第一个咨询开始,就有意识地锻炼这种能力。没有人能帮助所有人,对于那些你很可能无法帮助的人,你能给他们的最大帮助,就是在他们来找你时,尽早作出判断并告知,“我恐怕无法帮助你,去找别人吧。”
很多时候,我还会在初次面谈时问来访者:你之前有没有做过心理咨询?如果做过,感觉怎样?有什么让你觉得有收获的?你为什么要结束咨询呢?——这些问题很重要,其中有你前面那位吃螃蟹的人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会很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