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行因吹丝挺
查看话题 >开眼|双11剁手的包裹原来这样跑到你手里
题记:这几天,我的读者妹子和读者汉子可能热情高涨的大买特买,也可能清心寡欲的看着别人剁手。
无论怎样度过这场购物狂欢节,我估计很多人都有那么一点好奇,这些包裹是怎么送到顾客手里的?
好奇心满满的我,就专门探访了一下快递幕后的故事。
1.
在四川成都龙泉驿经济开发区,靠近五环路的地方,有一片夜市。
此处的夜市的特殊之处在于:四周都是高速公路,没有居民区,可在半夜照样人声鼎沸。
因为此处夜市的顾客,多为快递行业的货车司机。
快递之所以快,快在它日夜兼程。
晚上分拣装货,白天运输,全国多数地区,三天送达。
从前在网上看到电商龙头发出的宣传片,会传达出来一个印象:达到这般高效率,是现代科技的成果,是高度自动化的结果。
而转运中心现场的运作让物流企业看上去更像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制造业常见的流水线并无多大区别。
(转运中心内不准拍照,所以此处照片欠奉,后面门市部有很多照片)
2.
转运中心自动化程度最高的部分,就是传送带,除此之外,全靠人工。
货物送达转运中心之后,工人亲手一件一件把货物从货车上搬下来,丢上传送带,另一个工人站在传送带旁边,手持扫码枪扫描到件。
主传送带和分叉传送带的交界处的工人则负责用肉眼识别地址标签,将其捡放到包裹该去的岔路传送带。货物再由站在岔路传送带尽头的工人做发货扫描,将包裹甩入待装车的铁筐内。
就在这些工人身后,挂着一条红色横幅标语:「严控理赔,狠抓质量,紧盯时效,万众一心,运营为王」。
这家快递公司成都转运中心平日的吞吐量,约为30万件。
每件货物都用手工分拣出来。
看见包裹被这样丢来丢去,我突然可以理解为什么包裹送到顾客手上都是一幅历经劫难的样子,也可以理解曾经在我眼中的“过度包装”,在这种情况下是刚性需求。
转运中心内的醒目处,挂着另一条红色的标语:「2018 变态,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
标语下,是身穿荧光马甲的操作工人——他们由劳务派遣公司派来。
不同派遣公司的劳工身穿不同颜色的马甲,目测现场至少有两家不同的劳务派遣公司的务工。
转运中心内,身穿快递公司T恤的员工是少数。多数人都来自于劳务派遣公司。他们和快递公司并没有直接的雇佣关系。
劳务外包,是快递公司节约人工成本的一大要素。
除了劳务外包之外,快递公司的另一大运营特色就是加盟制。
快递业除了顺丰坚持直营模式之外,行业内的四通一达,圆通,中通,申通,韵达和百世(曾用名:百世汇通),都是加盟制。
货物一旦到了待装车的铁框里,就归加盟站点操作转运了。
从这一步,就连装车的搬运工人,都由加盟店提供。
一名装车工,一名卡车司机,仅仅是加盟店派出的先遣部队。
他们负责将包裹从转运中心运输到投递站。他们是不和顾客直接打交道的「快递小哥」。
我眼前的这名专门负责装车卸货的「小哥」,已逾不惑之年。

3.
杨老板和另一位合伙人,加盟经营这家基层快递站点已有四年的时间。
杨老板说:「投递员,就是年轻人的行业,年纪大的人做不了投递的工作,只能做幕后的搬运装卸职务。」
我问:「为什么?投递看上去不需要多少体力,按说和年龄没多大关系啊?」
杨老板解释道:「投递过程全在手机APP上操作,一件包裹的标准投递流程需要经过三次手机APP扫描:到件——派件——签收。
如果顾客拒收或者破损等意外情况发生,还需要返回门市扫描做问题件。这四步,如果漏扫了一步,总公司就要扣钱。」
通常情况下,快递员入职后,快递站派人手把手的教一两个星期。
年龄大的人玩手机玩不转,自己独立投递错误百出,那点工资都被扣没了,自然就不想干了。
投递员拿计件工资,不管尺寸重量,投一件XX元。
如果在包裹到达门市之后发现破损,马上报告,做问题件处理,这个损失就由门市部承担。
一旦扫描了「派件」,这个快件就归个人负责。如果出现破损,丢失都由快递员自己赔偿。
杨老板说:「以前破损、丢失都是由门市部承担的。但是,有快递员偷包裹。瓜娃子,啥子都不偷,光偷吃的。」
我有些佩服的说:「难道做这行都练出了透视眼,能看出来里面装的是吃的?」
杨老板很有自信的笑笑:「做这行久了,食品包装一眼就看的出来。」
杨老板对着传送带上的几个包裹扬扬下巴,「看,三只松鼠,三只松鼠。」
哇,术业有专攻,不服不行。
杨老板接着说道:「当时还没监控,为了取证,我们看见属于他片区的食品包裹就拍照,把装车的照片都拍下来,他才承认。
按道理说,盗窃是犯罪,门市部应该报警的。可我们只把他开除了就算了。所以之后才实行快递员赔偿制。」
4.
卸下的货从传送带上走过,快递小哥站在传送带边,肉眼识别地址,分拣出属于自己路线的包裹。

小哥一边用手机扫件,一边跟我说:「你看这些包裹恼不恼火嘛?一年到头每天都这样子。全年只有过年休息几天,你说恼不恼火?」
我看这一屋子包裹,硬是恼火的很。
快递行业,一般从腊月二十四放假,放到正月初八。其余的时候,全年无休。
于是我问:「如果平常想耍假咋个办嘞?」
小哥说:「请人顶班,那天的钱就给顶班的人。」

接下来快递小哥将自己路线上的包裹按顺序码好,投递的时候井然有序。
有时候快递小哥在路上遇到顾客,要求提前把自己的包裹挖出来,抱歉,无能为力。
有时候,还会有人要求把包裹送到另一个地址。
有可能的话,快递小哥会在一趟结束之后送去,或者索性就让顾客来门市部取。

快递小哥走街串巷,对自己的路线熟悉的很。
通常投递完这一家,就打电话给下一户。趁客户往楼下跑的功夫,小哥往那个小区开。大家在小区门口见面。

快递小哥告诉我:「做快递这行啊,就是烦,每天都是这些东西。但是自由。一般到下午两点就没的事了,还可以去打麻将。」
看来四川人把麻将生活纳入衡量生活质量的指标体系。
快递小哥还说:「以前在餐饮行业工作,一个月不到两千块。烟熏火燎的,环境差的很,而且到多晚都不能下班。」
快递小哥抬头看了看天空说,「做这个,在街上跑,工作环境好。」

我问他:「那和美团相比呢?美团一单3块6,不是比你们赚的多?」
快递小哥说:「美团要接了单才跑。如果人家半夜下单,你想赚这个钱,就得半夜送。不接单,就没有钱。我这个只要工作大半天,还是比美团自由。其实最后钱和我们差不多。」
美团的单是不可预知的,而快递路线是固定的,每天投递的数量也很稳定。
这家快递门市每天分到每个快递员手上的包裹大约150件。这么一说,美团的派送费单价高也很合理。
快递小哥还说:「像我们没得学历,没得啥子技能,在这个小县城,做快递一个月能挣X千多块。做其他的没这么多钱。」

快递小哥给顾客打电话,一开口就问:「你叫啥子名字?」
我听他问了好几遍,再一看这个快递单,收件人是「猫」。
现在寄件都是实名的,但是收件人并没有实名要求,所以快递小哥见过的五花八门的收件人名字太多了。
快递小哥说:「咳,收件人叫啥子的都有,什么奥特曼,张三,多的很!」

小哥一边捋包裹单,一边给客户打电话叫他们来收包裹。
等待客户的时候,我问他:「有没得遇到客户特别扯筋的?(扯筋:四川话,蛮不讲理。)」
小哥想了想,说:「我跟你摆我遇过的最扯筋的一个。
包裹都投递一个多月了,投诉我包裹送丢了。如果真是包裹丢了,我个人要赔的。
我当时马上回去把当时签字的单子找出来,正儿八经签收了的。
那刚好是个商铺,有监控的。
我就打电话告诉她,我要去调监控。
如果监控拍到我那天进门,送了包裹,我又有当时签收的单子,你这个就是诬告。我要去警察局报案的。
后来那个女子就算了。我也不晓得她为个啥子要扯这个。」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送的包裹多了,啥子烂帐都遇得到。
快递小哥至少会随身携带两部手机,一部老人机(四川话称之为:棒棒机),专门打电话用;另一部是智能手机,扫码用。

如果用智能机打电话,电池撑不了那么长时间。
电信公司给快递有专门的快递套餐,无限量通话,每月话费56元。
从三轮电瓶车,到电话费,都由快递小哥自负。因为四通一达的快递小哥,和门市部都是劳务关系。他们拿计件工资,更没有五险一金这类福利。
于是我问小哥:「你想不想跳槽到有社保的快递公司呢?比如顺丰?」
快递小哥说:「当然想希望能有社保了。
顺丰有底薪,有社保,但是他们就不能让你早下班,要坐班坐到六点,在门市部里干活。
京东也有社保,但是京东一天要送两趟,总单数比整个天猫淘宝少多了,还是要六点才能下班。
我们没社保下午送完就回家。」
看不见的手就这样调节了劳动力市场。
杨老板告诉我:「门市部也不是坐着就把钱赚了。门市部给快递员买人身意外险,还给电瓶三轮车买第三者责任险。万一在路上出个事故,我们还是希望有保障。
还有,现在看到的都是投递,总公司对我们还有物流揽货的任务,门市部得找发货的客源。」
我问:「那货源都从哪里来?淘宝店?」
杨老板说:「只要开个淘宝店,这些快递公司(四通一达)就一窝蜂的扑上去。
我们这些快递员整天在街上跑,消息灵通的很。哪家开了淘宝店马上就晓得。」
我说:「那这么多快递公司都在争客源,你们靠什么和别的公司竞争呢?」
杨老板摇摇头说:「淘宝店不赚钱,因为量大,所以每一家快递公司开出来的单价都低。
这么多快递公司抢客户,价格全都压下来了。
我们到最后拼的是免赔付这种服务。比如一千单以内有几个破损的,我们包赔,靠这个来抢客源。」
杨老板接着说:「而且淘宝店也说不准。去年本来有个手工洗发水客户,他们挂靠在天猫的一个门店下面卖。结果被人举报了。三无产品,工商局就来查处了,一哈发货量就小了。」
我疑惑的问:「按说这样不是该关门了吗?怎么还有货可发?」
杨老板说:「他们悄悄咪咪的转战微信开店了。不过微商流量就是比不上淘宝。」
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啊!
我看着满地滚的包裹,心里也觉得乱糟糟的。
于是我问杨老板:「你们这里,做的最久的快递员能干多久?」
杨老板说:「只有一个,从我们这个站点一开张就在做,做到现在(三、四年的时间)。其余的大多做不了一年,因为这个工作太烦了。」
我问:「那为什么那个人可以做这么久?」
杨老板告诉我:「他的路线上,有一家农村淘宝,那一站每天就能卸下三四十个包裹,他的钱赚的最轻松。」
采访手记:
以前,我当然看过不少关于快递这个行业的报道,快递行业辛苦,基本是共识。
但是亲自走到幕后,从转运中心,到装车卸货分拣投递都跟下来,觉得是个十分奇妙的经历。
我采访的每个快递员都承认,这份职业赚钱多是最吸引他们的地方。
如果没有全国人民热情高涨的买买买,也就创造不了这样庞大的物流产业,更无法提供就业机会。
快递员,对他们工作最不满的,就是每日单调的重复。这似乎是职业属性,也很难改变。
如果大规模引进自动化设备,虽说降低了从业人员的体力负担,同时更可能减少就业机会。
钱多活少的职业,自古少有。

▼延伸阅读:
本文首发于对各行各业都很感兴趣的公众号:透过我的眼(Wechat ID:Thru_My_Eyes),我们下次再见。

其实我的公号内容和这里基本是一样的,而且因为我不太会用微信,所以反而豆瓣上写的东西更多一些,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