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氏拳的养气致柔与技击
孙氏拳的养气致柔与技击 原文作者:童旭东 我曾问过孙剑云老师,如果不练“一根筋”通天力这种功夫,是不是就不能修成孙氏拳技击功夫了? 孙剑云老师答:“也未必,要看缘分和你下的功夫,老先生晚年教了一些文人,象陈微明那是有名的,还有象胡席圃、马德川、杨洪慈、支燮堂、周仲英这些人的功夫也不错,不要说一般人,就是专门练拳的,也未必是他们的对手。” “他们都练些什么呢?”我问。 “就是老先生的三套拳三套剑啊。”孙剑云老师回答。 “没有别的啦?”我问。 “可不就这些吗。练这些还不够?”孙剑云老师反问道。 我一时无语,当时我是真的从心里就不信练三套拳、三套剑这类套路能练出打人的功夫。故我跟孙剑云老师学拳的头三年,并未拜师。 孙剑云老师看我一脸茫然,说到:“练到了就知道了,养气的功夫能打人,打人的功夫未必能养气。把气养好了,出手就有。散手也要练练,有老师领着,有个一年半载就够了。” 后来认识了杨世垣先生,他也是个文人,而且是富家子弟,上世纪二十年代天津南开大学毕业的。他对我说:“杨洪滋、周仲英是个医生,支燮堂是因为养病练拳,他们连三套拳也没有学全,三套剑会的就更少,但在上海没有什么人是他们的对手。杨洪滋当年还打过擂台,连胜了好几场,后来碰到师兄弟,不打了。” 以后又听孙剑云老师讲,在抗战中胡席圃先生被几个日本兵纠缠,用点穴功夫解脱了危机。 胡席圃先生是中国银行的襄理,雷师墨先生是中国银行的秘书,杨世垣先生大学毕业后在铁路局做工程师,皆非职业拳师,但都练有所得,于技击各有造诣。最有意思的就是肖格清先生的弟子胡六爷,锦衣小开,花花公子,他一样打败了很多有名的职业拳师。 以后自己经过练拳、考访、研悟,并结合史料的收集与研究,才逐渐认识到通过孙氏拳的练习,养气功深后,若再有孙禄堂先生引领散手,则昔日孙门前辈中的那些文人、宿儒通过三拳三剑的研习确实可以得到最上乘的技击功夫。由是始信孙剑云老师所说,孙氏拳养气的功夫就能打人。故我与孙剑云老师认识近5年后,才正式拜在门下。所以孙剑云老师说:“你不是冲着我,你是冲着我们家老人(指孙禄堂先生)来的。” 经过大约五六年的研修,我才切实感受到孙氏三拳里的东西太多了,可以说每个式子都是绝学绝艺,功、理、术、法一体,但是确实需要一定的悟性才能领会到其万一。 练习技击,一个人若还在发育期,身体素质好, 练“一根筋”通天力,自然长功夫快,练出来了,很快就能打人。如果年龄过了发育期,身体素质一般,甚至有病,只要能坚持练习孙氏拳,持之以恒,养气功深,一样也能练出来技击功夫。但在功夫上花费的时间肯定比前者多。支燮堂先生开始那十几年只练三体式和劈拳,竟然也练出了惊人的技击功夫。所以孙存周先生讲,拳术的秘诀唯一“恒”字。 其实练孙氏太极拳就是在修养中慢慢提升自己的技击能力,如文火慢炖,不是爆炒。适合文人、非以技击为职业者练拳。所以急不得,不能按照同等的练习时间去跟练散打的比效率。 但是练散打或练现代综合格斗术,五十岁后,其技击功夫就长不上去了,因为其技术就那些东西,一旦绝对力量和体能退化,其技击能力就要随之退化。练习孙氏太极拳则不然,其技击能力可以一直增长,而且只要坚持练,就可以一直长,因为其技击能力所依靠的基础是养气,养浩然之气。刘子明先生八十多岁时打出劈拳的爆发力依然强悍,他发出的那种浑圆炸力的威力远胜泰森二十岁时出拳的爆发力,以我所见,以爆发力而论,目前未有及之者,此非肌肉作用,实乃气也。 仅凭着血气方刚、肌肉发达、力量充足,是练不出这种劲力效果的。 那么何以养气呢?致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