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何以不朽?——从柏拉图《会饮篇》到《斐德若篇》
一篇严肃的讨论“爱”的文章应该叫什么名字,思前想后,还是觉得“爱何以不朽”比较适切。在这样的命题之下,假爱、浅爱在真爱、深爱面前自惭形秽,灵魂颤抖着往升天界让人潸然泪下;在这样的命题之下,纯粹之爱、灵魂之火炙灼肉欲之情、理性之思;在这样的命题下,爱来回往复,出走了,又回到自身。
知道柏拉图的人很多,知道柏拉图式爱情的人更多。
在后人整理的柏拉图文集中,有两篇对话集中讨论了“爱情”的主题:一是《会饮篇》,另一是《斐德若篇》。兴许是考虑到主题的不同,编者在整理文集时,给《会饮篇》加了副标题叫《论爱情》,也给《斐德若篇》加了副标题叫《论修辞术》;后者确实是一篇讨论修辞的佳作,但其中前半部分谈论爱情的内容意蕴深刻,也颇值得品味。本文以“爱何以不朽”为主题的讨论,基本取材于这两篇对话长文。
一、Eros的二重性
“爱何以不朽”的讨论起点在哪里?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直接影响我们讨论的效果。提出“爱何以不朽”,即已预设了“爱不朽”的前提;若要论证“爱不朽”,就要有关于“爱”的真知灼见。在古希腊话语中,若想找寻关于“爱”的真知灼见,起码要听听神话怎么讲,要听神怎么讲。
古希腊人的世界是神话的世界和哲学的世界。在哲学未诞生之前,神话的经验就是古希腊人的经验,众神的命运和限度就是古希腊人的命运和限度。透视神话,乃是发现人自身的不二之途。
所以,一切还要从爱神谈起。
万物皆有神。爱有爱神。古希腊的爱神是Aphrodite(文本译为“阿莆若狄德”,也有人译为“阿佛洛狄忒”“阿佛罗狄特”等),后来在罗马神话里演变为Venus(即“维纳斯”)。Aphrodite虽是分管爱的神,但她并不直接作用于人的爱情,真正作用爱情的乃是号称小爱神的Eros(文本译为“爱若”,也有人译为“爱若斯”“厄洛斯”等),即罗马神话里的Cupid(即“丘比特”)。《会饮篇》正是一篇记述众人颂赞Eros的对话长文,所以与其另叫《会饮篇》为《论爱情》,不如更直接准确地称呼其为《颂爱神》。
我们这里要做的,是提炼Eros的真精神。Eros的真精神是什么呢?根据《会饮篇》六人的颂词不难看出,Eros的秘密就藏在他的身世背景中。对古希腊神话略知一二的人都清楚,古希腊神话是一个盘根错节、版本纷杂的神话体系。同一件事可能有数个版本,每个版本各自独立,自成一体;而又彼此关联,左右呼应。关于Eros的身世,大概能看到这样几个版本:
1. “最古老的神”。某种意义上讲,裴卓是颂赞Eros真正的话题发起者。他认为,Eros是“诸神中间最古老的神”,是“人类幸福的来源”。(12)
2.“天上的”与“凡间的”。《会饮篇》里,包萨尼亚是第二个发言者,却是第一个指出有不同的Eros的人。他首先指出,有两个Aphrodite,一个是“天帝乌拉诺的女儿,没有母亲”,是“天上的”;另一个是“宙斯和宙尼生的女儿”,是“凡间的”。(16-17)两个Aphrodite对应有两个Eros,也是天凡有别。“凡间的”爱情限于下等人,对象是娈童和女子,眷恋肉体而非灵魂,为达到目的而不顾方式美丑,专选择愚蠢的人;“天上的”爱情与女子无关,只以坚强、“显现理性”的少年为对象。
3.“丰饶神和匮乏神的儿子”。苏格拉底听狄欧蒂码说,Eros是匮乏神贝妮娅和丰饶神波若在庆祝Aphrodite诞生的宴会上怀下的,所以他成了Aphrodite的随从和仆人,并继承了Aphrodite爱美的精神。与此同时,Eros还继承了父母的特征,《会饮篇》有这样一段陈述:
由于是丰饶神和匮乏神的儿子,爱神处在这样的境遇中:首先,他是永远贫乏的,人们总以为他文雅美好,其实远非如此,他倒是粗鲁的,不修边幅的,赤着脚,无家可归,总是露天睡在地上,无遮无盖,在人家门口、在大街上栖身,生来和他母亲一样永远伴随着贫乏。但是他也像他父亲那样追求美的东西和好的东西,勇敢,莽撞,精力充沛,是一个本领很大的猎人,总在设计各种谋略,门道多,终身爱智慧,一个厉害的魔法师,一个配置毒药的,一个智者。他不像不死的神灵,也不像会死的凡夫,在同一天之内一会儿发荣滋长,一会儿枯萎凋谢,情况合适时又立刻重新活跃起来,这是由于从父亲的本性得来的力量。他得来的又失掉,不断地流转着,所以爱若总是既不穷又不富。
4.还有的说法认为,Eros就是Aphrodite的儿子,但Aphrodite本身有两重身份,一是色情爱神,另一是高 尚的精神爱情女神。这个说法近包萨尼亚的说法。
以上四种版本中,裴卓理解的Eros一般被译为厄洛斯,是分管爱和情欲的五大创世神之一,被认为是创生世界的原动力。在这里,Eros虽然有自己分管的领域,但它仍旧始终融入在创世之初的混沌中。爱和情欲都是真正原始的朴素力量,它的意义同其出生一样神秘。
再往后,“朴散而为器”。Eros(厄洛斯)成了Eros(爱若斯)。大约就是在这个时候,希腊神话经验开始趋于“理性化”,对Eros的理解呈现为一种“理性”的二重性思考。我们后世常说的肉欲之爱和精神之爱、浅薄之爱和高尚之爱的分野即源出于此。可以说,Eros是一个矛盾的合一体,一方面,它携带着肉欲的本能冲动;另一方面,它又鄙夷肉体欢情,向往高尚的灵魂纠缠。
狄欧蒂码对Eros身世的说法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她用“丰饶”和“匮乏”阐释的Eros的二重性,显现出Eros(厄洛斯)的原始运动行动形态:“一会儿发荣滋长,一会儿枯萎凋谢”,“不断地流转着”。更重要的是,Eros从父母那里继承来的二重特性,让他实际上寻到了某种变动的“平衡”,这正是古希腊人对爱情理解的范式级经验。
二、爱的智性发生
我们刚刚提到,包萨尼亚所指出的“天上的”爱情的对象是坚强的、“显现理性”的少年。“显现理性”的少年?为何是“理性”,而不是其他呢?
网易公开课《古代智慧与当代爱情》里,David O'Connor教授对《会饮篇》分析道,在阿伽通一众人正式进入爱神颂赞之前,他们排除了两样东西,一是酒(“大家都同意今天会饮时不闹酒,高兴喝多少就喝多少。”(9)),二是女人(“……把刚才进来的吹笛女打发出去,让她们吹给自己听,或者在乐意的时候吹给闺房的女眷听,我们还是用谈论来消遣这次聚会的时光。”(9))。David O'Connor教授的本意是说,对酒和女人的排除寓意着“性爱生活是男性的生活”。

事实上,与“性爱生活是男性的生活”伴随始终的还有爱是理性活动。在宴会上的人看来,酒和女人,或者说酒神和爱神都是扰乱理性思考的障碍。
这里,我们看看《会饮篇》中,苏格拉底是怎样一步步让爱成为智性的发生。可以说,苏格拉底对于爱、爱神的真知灼见基本上来自于一个叫狄欧蒂码的人。这位妇人向前者道明了爱、爱神的真义。“爱神首先是对某某东西的爱,其次是对他所欠缺的东西的爱。”(47)所缺乏的东西的是美,是好。爱神自身不美,不然就无所谓欠缺美,欠缺美所以爱神才爱美。但欠缺美不意味着爱神是丑。爱神是介于美、丑之间,神、人之间的存在,即是一个精灵。精灵是“把人的东西翻译和传达给神,这就是使祈祷和献祭上达;再把神的东西翻译和传达给人,这就是使天意和报偿下达。它居于二者之间,填补空挡,联成整体。”到这里,狄欧蒂码又告知苏格拉底了Eros的身世,即我们上文提到的它是匮乏神和丰饶神的孩子。巧妙的是,在这之后,狄欧蒂码又紧跟着说道,“他也总是处在智慧和无知之间。”
“智慧与无知之间”?这不是正是人们印象中的苏格拉底形象吗?德尔菲神庙曾给出神谕说苏格拉底是最有智慧的人,柏拉图也盛赞他“装了一大肚子智慧”,而苏格拉底本人却认为自己所知甚少。作为旁观者,我们既理解神谕,也懂得苏格拉底的自识。他就仿佛那作为精灵的Eros,也是“不断地流转着”,“一会儿发荣滋长”,通过思考、辩论获得新知;“一会儿枯萎凋谢”,意识到自己的渺小,微不足道。
爱是爱美的。这对任何场合里的爱都适用。但什么又是美的呢?狄欧蒂码说:“因为智慧属于最美的东西,而爱神是爱美的东西的,所以爱神必定是爱智慧的,他作为爱智者介乎有智慧者和无知之间。”(53)
所以,我们看到,一个关于“爱”的问题已经转为了“智”的问题。但这还没完。对于爱、爱神,在它“首先是对某某东西的爱,其次是对他所欠缺的东西的爱”之外,还有一个更值得注意的问题,那就是:“既然所有的人都永远爱同样的东西,为什么我们不说所有的人都在爱,而说有些人爱,有些人不爱呢?”(55)这里面其实包含着对爱的严肃思考,即何以爱之为爱。狄欧蒂码又进一步说到,“爱所向往的是自己永远拥有好的东西。”爱的活动是“在美的东西里面生育,所凭借的美物可以是身体,也可以是灵魂。”(57)“我们追求的不仅是好的东西,而且是不朽的东西,爱所盼望的就是永远拥有好的东西。”(58)总结起来,爱就是通过在美的身体和灵魂中不断生育,以实现达至不朽的永远拥有的目的。
在这里,身体和灵魂不能获得平等对待。爱的智性发生要求一种对灵魂的特别偏爱。正如对话里所强调的:“那些灵魂的生育能力不亚于肉体”,(61)“必须把灵魂的美看得大大优于形体的美”。(64)按这样的思路下去,又要如何使爱在美的灵魂中不断生育呢?狄欧蒂码说:去发现“美本身”。这样的发现有多重要呢?狄欧蒂码说:
在人生的这个阶段,亲爱的苏格拉底啊,人见到那个美本身,这是人最值得活的阶段。你有一天看见了它,就会知道与它相比,你的钱财、首饰、姣童和美少年统统不值得一顾。而你今天一见这些东西就会神魂颠倒,心向往之,和许多别的人一样,为了看一眼心爱的宝贝,为了这个宝贝永远在一起,不惜采取人和手段,可以不吃不喝,只要看守着它就行。
如果一个人有幸看到了那个纯粹的、地道的、不折不扣的美本身,不是人的肌肤颜色之美,也不是其他各种世俗玩艺之美,而是那神圣的、纯一的美本身,我们能说这人活得窝囊吗?你想,一个人朝着那里看,看到了那个一定要看到的东西,而且和它打交道,这难道是一辈子庸庸碌碌吗?
从爱,到爱美,再到美本身,爱的智性发生已经完成。为什么会是这样一个过程呢?我们不妨再看回刚刚提到的所谓的”爱“。爱是通过在美的身体和灵魂中不断生育,以实现达至不朽的永远拥有的目的。这里,发现美本身的活动就是“在灵魂中不断生育”的过程,因为它首先
先从这个个别的美的东西开始,一步一步地不断上升,达到那个统一的美,好像爬阶梯,从一个到两个,再从两个到一切美的形体,更从美的形体到那些美的行动,从美的行动到美的知识,最后从各种知识终于达到那种无非是关于美本身的知识,于是人终于认识了那个本身就美的东西。(65、66)
再然后,
他一定是要观看美的东西才能上溯到美本身,他这样做并不是怀上品德的影子,因为他接触的并不是影子,而是真东西,是真东西被他摸到了。谁怀上了、生下了并且抚养了真的品德,就为诸神所喜爱,如果人能得以不朽,他一定会成为不朽的。(66)
如引文所说,美本身是“真东西”。而这个“真东西”是柏拉图意义上的真东西,即idea,一般翻译为理念、型相、相等。这个美本身是“在自身上、在自身里的永远是唯一类型的的东西,其他一切美的东西都是以某种方式分沾着它,当别的东西产生消灭的时候,它却无得亦无失,始终如一”。(65)
三、爱“不爱者”谬论
按照《会饮篇》苏格拉底的思路,一个人运用理性,最终认识到美本身,并由美本身分现生活的方方面面,就是美在灵魂中不断生育,就是所谓的爱。在这里,爱、美、理性是分不开的。然而,当我们阅读《斐德若篇》时,却会看到这样一个吊诡的命题,即“有爱情的人在神智上不如没有爱情的人清醒”。(103)按理说,有爱情的人,也就是能充分行使理性的人,怎么又说他“不如没有爱情的人清醒”?难道是说,“没有爱情的人”有更高的理性,因而更“清醒”。此处,我们将看到另一种所谓的“有爱情”。
关于爱情,《斐德若篇》有三段话,分别记录了由斐德若转述的莱什阿斯的观点,和苏格拉底顺着莱什阿斯观点进一步的理性阐发,以及苏格拉底自身对爱情的真正认识。这三个部分的内容层层递减,本节主要讨论前两部分的内容。
莱什阿斯对比了一连串“有爱情的人”相较“没有爱情的人”的弊端。
1.有爱情的人,在欲望满足后,容易追悔自己付出,斤斤计较;
没有爱情的人,不受情欲驱遣,自由自愿,会顾虑到自己的地位和实际情况。
2.有爱情的人为讨得爱人的换心,会声明自己“爱他的爱人超过爱一切人”,但这是不牢靠且容易违背的。
3.有爱情的人会夸耀自己的胜利;
没有爱情的人“只讲实惠而不讲虚名”。
4.有爱情的人追求爱人,私下交流,周围的人会起疑心;
没有爱情的人不用担心这个问题。
5.有爱情的人会想方设法阻止你和旁人来往,因为他们“深怕有钱财的人会用钱赢过他们,有学问的人会用学问打败他们;无论一个人有什么优点,他们都会猜疑那优点对他们有不利。他们劝你脱离了社会,结果使你在世上没有一个朋友;若不然,你想到你自己的利益,不听他的话,还是和旁人来往吧,他们就会寻你争吵,交情就要破裂。”
没有爱情的人“满足了欲望,就算达到了目的,对那些和你来往的人们决不妒忌,并且对不和你来往的人们还要厌恨,因为我们想,瞧得起你就是瞧得起我们,瞧不起你也就瞧不起我们。”
6.有爱情的人“大半只爱容貌,对于爱人的性格和身世豪不明白,因此,到了欲望已满足的时候,交情就保持不住”。
没有爱情的人“先有友谊,目的达到了,友谊也不会冷淡起来,而且往事的追忆会保证来日的交欢”。
7.有爱情的人“情欲把他们的判断力弄昏迷了”,容易徒生烦恼。
……
对于莱什阿斯的文章,苏格拉底起先只是表态,若说“赞赏内容”,自己“不敢赞一词”,“只注意到辞藻方面,对内容不配表示什么意见”。随后,斐德若不满足苏格拉底的敷衍,就通过发誓的方式向后者发难,迫使苏格拉底也发表了看法。
苏格拉底是继着在“有爱情的人在神智上不如没有爱情的人清醒”的同样命题下发言的。他一如既往从概念的界定开始讨论问题,正如他自己所说:“无论讨论什么问题,都要有一个出发点,这就是必须知道所讨论的对象究竟是什么,否则得不到什么结果。”(106)
那什么是爱情呢?苏格拉底说:
人人都知道,爱情是一种欲念;人人也都知道,连没有爱情的人们对于美的好的东西也有欲念。那么,没有爱情的人和有爱情的人应该怎样区别呢?我们须想到我们每个人都有两种指导的原则和行为的动机,我们随在都受它们控制,一个是天生的求快感的欲念,另一个是习得的求至善的希冀。这两种倾向有时互相调和,有时互相冲突,有时甲占优势,有时乙占优势。若是求至善的希冀借理性的援助,引导我们趋向至善,那就叫做“节制”;若是求快感的欲念违背理性,引导我们贪求快感,那就叫做“纵欲”。”(106-107)
有一种欲念,失掉了理性,压倒了求至善的希冀,浸淫于美所生的快感,尤其是受到同类欲念的火上加油,浸淫于肉体美所生的快感,那就叫做“爱情”。(107)
“失掉了理性”。我们前面说过,《会饮篇》里有爱情的人不仅具有理性,而且还是能充分行使理性的人。然而在这里,苏格拉底却把“爱情”说成是“失去了理性”,“浸淫于肉体美所生的快感”。事实上,苏格拉底此处是就着莱什阿斯的观点而阐发出来一种爱情观,而只有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命题“有爱情的人在神智上不如没有爱情的人清醒”才得以根本成立。
由爱情的定义出发,苏格拉底先给出了这样的一个论断:“一个人让欲念控制住了,变成快感的奴隶了,就自然想设法从他的爱人方面取得最大限度的快感。”(108)
怎么获取这“最大限度的快感”呢?苏格拉底说,这样的人
喜欢一切不和他的欲念做敌的,厌恶一切比他优越或和他平等的。因此,他的爱人若是有比他优越或和他平等的地方,他也会不乐意,一定常想设法降低爱人,使他显得比较低劣。愚昧不如聪慧,怯懦不如勇敢,木讷不如雄辩,迟钝不如敏捷。若是爱人有这些缺点以及其他缺点,无论是天生的或是习成的,都是他的情人所喜欢的,他使本有的缺点变本加厉,未有的缺点逐渐形成,否则他就享受不到那飘忽的快感。(108)
因此可想而知,他是很妒忌的,设法不让爱人接近亲友,尤其不让他接近能帮助他形成高尚人格的人们。这样就可以使爱人遭到大损害,而最大的损害是不让他接近可以使他在思想上升到最高境界的那些影响。这正是神圣的哲学,情人一定不让爱人接近哲学,深怕自己因此遭到鄙弃。他要用尽防范使爱人完全愚昧,无论什么事情都要靠他。这样,爱人就使情人开心而自己倒霉。(108-109)
在其他方面,
他不是宁可选娇柔脆弱的,不肯要强壮魁梧的吗?
他还想到一个爱人若是有财产,无论是金钱或者货物,就不容易得到手,到了手也就不容易驾驭。因此,他妒忌爱人有财产,等它损失完了,他才高兴。(109)
……
最后,苏格拉底总结说:“要明白情人的友谊不是从善意来的,他有一种瘾,要拿你来过瘾。情人爱爱人,有如狼爱羊。”(111-112)羊在狼的畸形爱恋下,丧失了自我,所以与其与“有爱情”的人相爱,不如爱那“没有爱情”的人。
四、迷狂与神:爱的不朽之密
到现在为止,“有爱情”的人已经让莱什阿斯和苏格拉底搞得声名狼藉,一无是处。与之相随,爱情似乎也变得微不足道了。就在这时,苏格拉底说自己感到神旨。这神旨要他做“认错诗”,要他为自己亵渎爱神的行为给个说法。
我们且来看看苏格拉底是怎么恢复爱神尊严的?
恢复爱神尊严,还要回到爱情本事上。苏格拉底没有一股脑儿地直接拒斥前面莱什阿斯和自己的戏文,而是从里面试着找到了某种爱的光芒——迷狂。在戏文里,爱情的迷狂是“爱人应该接受没有爱情的人”的理由;而换个视角去看,“有一种迷狂是神灵的禀赋,人类的许多最重要的福利都是从它而来”。(116)
问题又到了“迷狂”这里。据苏格拉底说,古人把“迷狂看成是一件美事,是由神灵感召的”,迷狂术(manike)是预知未来的最体面的技术。相比较而言,后来的预言术(mantike)和占卜术(oionoistike)都不如迷狂术。因为“迷狂远胜于清醒”,“一个由于神力,一个只由于人力”。(117)再往后,苏格拉底主要讲了由神灵凭附而来的迷狂。此时,苏格拉底一反戏文的论调,说道:“老天要赐人最大的幸福,才赐他这种迷狂。”(118)按照正常的阅读习惯,我们一定会认为,苏格拉底接下来要对“迷狂’做深入细致的解释了,可事实上他并没有这样做,而是绕了一通灵魂的问题才讲回迷狂。
关于灵魂,文章中提到了著名的车夫比喻。
我们姑且把灵魂比譬为一种协合的动力,一对飞马和一个御车人。
就我们的人类来说,御车人要驾驭两匹马,一匹驯良,另一匹顽劣,因此我们的驾驭是一件麻烦的工作。(120)
在车夫比喻中,灵魂并不是御车人,而是御车人和他驾驭的两匹马的整体。御车人象征理性,驯良的马象征激情,顽劣的马象征欲望。理性、激情和欲望,也就是灵魂的三大要素。在车夫比喻中,理性作为御车人,辖制着激情和欲望。
在《会饮篇》中,我们已经提到,所谓爱情就是在美的身体和灵魂中不断生育,最终永恒拥有美而达到不朽。在那里,爱情中人已经凭依理性认识到美本身。同样的,《斐德若篇》也要求灵魂上升到天界,认识到美的本体,即感受爱的迷狂。此处不多赘言。
这里我们想呈现的是:认识到美本身的人是如何爱的?
苏格拉底同样采用车夫比喻来说理。他先是细致描述了两匹马的情况:
这两匹马之中一匹驯良,一匹顽劣。 ……头一匹马占尊贵的位置,样子顶美,身材挺直,颈项高举,鼻子象鹰钩,白毛黑眼。它爱好荣誉,谦逊和节制,因为懂事,要驾驭它并不要鞭策,只消劝导一声就行。至于顽劣的马恰相反,庞大,拳曲而丑陋,颈项短而粗,面庞平板,皮毛黝黑,眼睛灰土色带血红色,不规矩而又骄横,耳朵长满了乱毛,又聋,鞭打脚踢都难得使它听调度。所以每逢御车人看到引起七情的对象,整个灵魂让感觉惹得发烧,情欲刺戳得他又痒又疼的时候,那匹驯良的马知羞识耻,不肯向那爱人冒然跳去;而那顽劣的马却不顾主人的鞭策或刺棍,就乱蹦乱跳,给它的主人和马伴惹出说不尽的麻烦,逼主人向那爱人跑,去追求爱情和欢乐。它的主人和马伴期初对它怂恿的那种违法失礼的罪行都愤然抗拒,可是后来被它闹得不休,也就顺从了它,让它带着走,做他所怂恿的事了。(p131)
因此,他们来到那美少年面前,看见他满面红光。那御车人因而回想起美的本体,回想起她和节制并肩站在一个神座上。他在这幅画面前一边惶恐,一边肃然起敬,不觉失足向后倒在地上;这一失足猛地把缰子往后一拉,拉得两匹马都屁股坐地,一匹马驯服地不动,另一匹马却挣扎个不朽。人马倒退了几步之后,那匹驯良的马又羞又惧,浑身汗湿;而那匹顽劣的马在跌倒和被口铁碰击之后刚止了疼,刚喘了一口气,就破口痛骂,骂它的主人和马伴,骂他们懦弱,退了队伍,不守约。它又催他们向前冲,尽管他们不肯,他还是催,他们央求下次再说,他才勉强应允。约定的时候到了,他们装着忘记了这回事,它提醒他们,蹦着叫着拖着要走,逼他们再度到那爱人面前去作同前次一样的提议。后来他们人马快要走到了,它向前低下头,咬紧口铁,死劲往前拖。但是御车人又感到前次的那种情绪,而且更强烈,象赛跑人跑到终点的栅栏一样,向后一倒退,缰子比前次拉的更猛,把那匹顽马的口铁往后猛扯,扯得它口破血流,屁股和腿子都栽在地上载破了,惹得它只好挨痛。这经验重复了许多次,那匹坏马终于学乖了,丢掉它的野性了,低头贴耳地听御车人的调度,一看到那美的对象就吓得浑身发抖。到了这个时候,情人的灵魂才带着肃敬和畏惧去追随爱人。”(131-132):
认识美本身的人,具有智慧,在美本身的指引下,凭依理性驯服了欲望。欲望化身为节制,成为美德。激情本身就是温良的,同样在美的影响下,化身为勇敢,也成为美德。而没有认识到美本身的人,欲望的顽劣之马主导了理性的御车人和激情的驯良之马。激情显现为鲁莽,理性成就了心计。如此而来的也就是前文所说的“失掉了理性,压倒了求至善的希冀”的爱情。
《斐德若篇》还提到一种叫“情波”的东西。
每逢他凝视爱人的美,那美就发出一道极微分子的流(因此它叫做‘情波’),流注到他的灵魂里,于是他得到滋润,得到温暖,苦痛全消,觉得非常欢乐。若是他离开了那爱人,灵魂就失去滋润,他的毛根就干枯,把向外生发的幼毛窒塞住,不让它们生发。这些窒塞住的幼毛和情波融在一起,就象脉搏一样跳动,每一根幼毛都刺戳它的塞口,因此灵魂遍体受刺,疼得要发狂。但是只要那爱人的美一回到记忆里来,他就转痛为喜了。这痛喜两种感觉的混合使灵魂不安宁他所处的离奇情况,彷徨不知所措,又深恨无法解脱,于是他就陷入迷狂状态,夜不能安寝,日不能安坐,只是带着焦急的神情,到处徘徊,希望可以看到那具有美的人一眼。若是他果然看到了,从那美吸取情波了,原来那些毛根的塞口就都开起来,他吸一口气,刺疼已不再来,他又暂时享受到极甘美的乐境。所以他尽可能地离开爱人的身边,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父母亲友全忘了,财产因疏忽而遭损失,他也满不在意,从前他所引以为自豪的那些礼节和规矩,也被他唾弃了。他甘心做奴隶,只要人家允许他,紧靠着他所渴望的人躺着,因为他不仅把他当作具有美的人来崇敬,而且把他看成消灾除病的医生。
我的美好的少年,这番话本是向你说的,这种情感在人间叫做“爱若斯”。
认识美本身是通往永恒不朽之爱的必经之路。与此同时,如果说美本身是共性通用的存在,那么爱情中还有另外个性化的神格,同样也强烈影响着爱情。
一个人追随什么样的神,“他和爱人以及一般人的交往态度也就按照他所追随的神的性格。”
他们都跟着自己的神的脚步走,找爱人都他符合那神的性格。找到了这样对象,他们一方面自己努力摹仿那神,一方面督导爱人,使他在行为风采上都和神相似。这要看爱人们各人的能力,至于他们对于爱人却不存妒忌,而要尽一切努力使他类似他们自己,也类似他们所尊敬的神。凡是真正能爱的人们用情都这样完美,如果他们成就了他们的爱情,他们就算参加了神圣深密教的入教典礼,而爱人也从他们手里得到美满的幸福,只要他让爱征服了。(130-131)
因此,可以说,“每个人选择爱的对象,都取气味相投的,那被选择的对象仿佛就是他的神,就象他所雕饰的一尊神象,备他供奉祷祝。”举例说:“宙斯的随从者就找性格象宙斯的爱人,所以要看他的本性上是不是一个哲人,是否宜于督导。”阿瑞斯的随从,找具有战神神格的人。(129-130)
于富都陋室
2018年11月11日
[1]本文的引文均出自《会饮篇》王太庆译本(商务印书馆,2013年1月)和《斐德若篇》朱光潜译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
[2]这里有个问题需要说明,那就是如同人们所习以为常地讨论柏拉图式的爱情,除却认为它强调精神恋爱外,还会指明它是指男同性恋之间的事。事实也确实如此。若无必要,我们不会对这个问题做深究。
-
小王非非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9-27 22:16:46
-
springjournal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7-25 16:43:29
-
不要碰见熟人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5-26 17:12:36
-
candysweet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5-22 23:12:09
-
Joyce 🍒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2-26 22:11:18
-
日行一善的bob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1-25 15:01:41
-
Yu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0-19 11:21:44
-
Absurd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3-19 08: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