怠之殇—论宋朝施政之弊(四十二)

与晚霞一起飘落
忽悠住了李继迁后不久,宋朝的中央又发生了一件大事。
一向非常喜欢换宰相的宋太宗,又换宰相了。
本来,这种事发生在太宗朝,不稀奇,不奇怪,小场面。
人们应该会习以为常的。
但这次换人太奇怪了。
奇怪的就像,嗯。
一定要拿历史上的一个例子去比的话,就好像刘备知道自己不行了,把江山和儿子托孤给诸葛亮。
而最让人吃鲸的是,宋太宗的这位托孤宰相,太奇怪了。
被他换掉的是一个姓吕的,而被他换上来的是另一个姓吕的。
被他换掉的是公认的太宗第一亲信。
被他换上来的,嗯,怎么看都应该是对宋太宗满肚子意见的一个人。
先说,被换掉的,被换掉的是吕蒙正。
这已经是吕蒙正在太宗朝第二次下课了。
如果是第一次下课,是因为搞政治投机,马屁没拍准拍到马蹄子上,错保了赵元禧。
那这次下课,真的就是一次典型的宋太宗式的下课了。
吕蒙正这次做宰相之前的表现,我们已经说过了,比如说在过节晚上的宴会上,宋太宗在自吹自擂,吕蒙正上去就泼冷水。
后来,吕蒙正做出的更出格的事情。
他变成了寇准,敢在宋太宗面前直言劝谏,甚至在太宗反对的情况下坚持到底。
有一次,宋太宗问吕蒙正谁出使辽国合适,吕蒙正推荐了一陈姓官员,宋太宗觉得不合适,就没有同意。第二天,宋太宗问起人选的事,吕蒙正又以此人呈上,宋太宗再次否决了。当第三次问及时,他仍以此人呈上,气得宋太宗把呈上的文书扔到地上,十分不高兴:“卿为什么这么固执呢?”吕蒙正说:“臣不是固执,而是陛下不能体察谅解啊。”再次说:“这个人可以任用,其他的人赶不上他。臣不愿用阿谀献媚盲目听从皇上的意见,以致耽误国事。”同僚们屏气不敢言。皇上退朝后对身边的人说:“吕蒙正的气量是我不如的啊。”
话是这样说,但是太宗心里是不是这么想呢?就不好说。
因为就在这件事发生不久后,吕蒙正下课了。
对此,吕蒙正是非常不理解的。
第一次,他拜错了山门,领会错了领导的意思,下课。
而且还得到了一个圈引朋党,搞背后小团体的罪名。
这次,他变成了彻头彻尾的光棍,不再搞朋党,不再搞小团体,甚至连立太子的事情都不管不问。
他认真做事,直言敢谏,但最后的结局依然是下课。
这是太宗朝名臣的一个缩影,甚至是整个宋朝名臣的一个缩影。
在吕蒙正之后,还有许多吕蒙正,他们在按照古代君子的要求去做人,做事,但是不被朝廷,不被皇帝所容,颠沛流离,翛然尘时。
相反,能在朝廷上耀武扬威的反倒是张洎、卢多逊、潘阆之类的擅长揣摩皇帝心思,在皇帝的羽翼下过自己小日子的所谓小人。
就其根本而言,宋太宗不希望让任何人有自己的势力,不希望任何人习惯去反对自己、质疑自己,才是吕蒙正下课的原因。
太宗自己都承认,自己的气度和气量不如吕蒙正。
这个人在自己面前,自己活着的时候,都会为一个出使人选的问题,和自己较真,最后逼着自己改变看法。
我死了,我的儿子能降服此人吗?
所以,不如现在就替儿子拔掉这根刺吧。
之前说过,宋太宗一朝最大的政治风气就是宰相轮轴转,除了一开始的那三个常年跟着宋太宗混的藩邸旧人之外,无论你是赵普那样的盖世名臣,李昉那样的良善老人,张齐贤那样的聪明才子,还是吕蒙正这样的天子门生,心腹。都无法摆脱背锅侠这样的命运。
皇帝需要的是听话的,能驾驭的人,同时,这个人还需要为皇帝所有的辣鸡决策背锅。
这宰相,不是给人干的。
于是,只有卢多逊和后来变了的赵普这种想领导之所想,急领导之所急的人,才是太宗喜欢的。
这也是为什么,龙飞榜上的那些精英们,除了寇准,没有任何一个人真正在太宗朝成事的原因。
这些人太优秀了,自己不想用,不如留给儿子。
这是一个非常好面子的皇帝,像吕蒙正这样一次又一次当面给他耳光,他是受不了的。
而太宗的缺点,相应的,也就是未来皇帝真宗的优点。
真宗就是一个在大臣无数次当面耳光啪啪响中成长起来的皇帝。
之前我们分析过,宋太宗是宋朝第一个,可能也是为数不多的真正意义的独裁者之一。
生活在太宗朝,做太宗朝的宰相,对这些人,都不失为一种折磨。
而受折磨最深的无疑还是吕蒙正。
谁都知道他是天子钦点的状元,真正意义的天子门生,皇帝的心腹。
不一样被像皮球一样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无论他怎么表现,人在家中坐,锅也会从天上来。
而且后来如果吕蒙正反思自己一辈子的得失,他可能会发现,自己跟宋太宗真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根本尿不到一个壶里去。
简单地说,他支持的,大多数都是太宗反对的。比如说赵元禧,比如说出使的人,再比如说,国家大的政策方针。
有一次吕蒙正,与宋太宗奏对时,谈到征伐之事,宋太宗说:“朕近来的征讨,是为百姓剪除凶暴,如果好功黩武,那么天下百姓都灭尽了啊。”吕蒙正回答说:“隋、唐数十年中,四次征讨辽碣,百姓疲乏不堪。隋炀帝全军覆没,唐太宗运去土木攻城,这样都最终没有成功,况且治理国家的重点,在于国内勤修政事,那么远方之人必来归服,自然会得到安宁。”宋太宗同意他的意见。
这就是太宗玩人的方式,表面上他认同你,甚至把这件事记下来,逢人就夸你直言敢谏。
但是他心里狠的你牙根发痒。
这里姑且不说,至少在宋太宗朝,吕蒙正的休养生息和宋太宗的主动出击谁对谁错,但反对皇帝,在任何时代都是一件极危险的事情。
这次被罢相的吕蒙正,回到了洛阳。
后来,他在真宗朝还会出山做宰相,但那个时候,吕蒙正已经真的人到暮年了,他成了真宗朝里百官的老前辈级的楷模。
谁让他在太宗朝攒下了好名声,又是龙飞榜的状元呢?
他的反思,他的遗憾,他的得失,我相信,在他在洛阳做寓公的时候,已经全部告诉了另一个人。
这个孩子,真的听懂了吕蒙正一生在政治上的得与失。
等这个孩子出山从政的时候,吕蒙正一辈子期待实现而没有实现的东西,都会在他身上实现。
这个当时只有十几岁的男孩,是吕蒙正的侄子。
这个人会把祖宗朝宰相在皇权面前丢的所有的脸面,全部找回来,而且还有富裕。
他未来权倾朝野,无数人无数在宋史里彪炳千秋的君子们怎么锤也锤不烂,怎么打也打不死,触手伸到皇宫最深处,连堂堂皇后都可以谈笑间灰飞烟灭。
从黄袍加身到蔡太师横空出世,能在宋朝翻云覆雨者,只有他一人而已。
吕蒙正走了,谁来接替他的位置呢?
寇准?寇准当然也是太宗的宠儿,但是这个人脾气太臭了,无论何时何地都搞不好安定团结。
尤其是,就在吕蒙正走人的当口,宋朝发生了一件事,基本上打消了宋太宗让寇准起飞的想法。
这件事,和一个女人的死有关。
还记得那个大雪纷飞的夜晚,宋太宗口是心非的答应一个女人,共保富贵吗?
宋太宗这辈子撒的谎太多,撒的多了,也就忘了。
但是我们不该忘记那个女人,宋皇后。
当时宋皇后17岁,此后,此人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还活着,喘着气,但在没有半点存在的价值。
此时此刻,她死了,死在了宋太宗前面。不能不说也是一种悲哀。
北宋至道元年(995)四月,宋皇后去世,这个可怜的女人,有一个比自己大几十岁的丈夫,比自己大很多岁的“大儿子”,这些人都死在了她前面,然后她又比自己大十几岁的小叔子玩弄了一生。
现在她死了,宋太宗继续耍无赖,不给这位皇嫂服丧,不令群臣临丧,完全不合宋氏身为前朝皇后应享有的礼仪。
这要在李顺、王小波起义以前,那个心高气傲,唯我独尊,敢杀人的皇帝,估计大臣们就是敢怒也不敢言。
现在皇帝老实了,朝不保夕了,只剩一口气了,大臣们就敢站出来怼他了。
怼太宗的人很多,但敢正面肝的人不多。
比如说未来真宗朝著名的谏臣王禹偁,只是在家里和自己的宾客嘟囔了两句,就被太宗的探子发现,直接送了一张火车票滚去外地。
在这种时候,敢出头的人,依然还是那个寇准。
倒不是因为寇准在多年前就敢把宋太宗拽住,摁着听讲,因此有了脾气,而是因为,其实。嗯
寇准的妻子是宋皇后的亲妹妹,也就是说,寇准是宋太祖的真连襟,实实在在的亲戚。
有这层关系,外加一向天不怕地不怕的胆子,寇准站出来,为自己的大姑姐仗义执言。
仗义执言的结果是,虽然他不会立刻被干掉,但是,做宰相,起码是正宰相,想都别想。
寇准不做,总要有人做吧。
这个人,此前被宋太宗刻意冷藏或者说折磨了很久,现在,他浮出了水面,这个人,就是有宋一代极具争议的著名胖虎宰相—吕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