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想来日方长,未料无所可期
17岁青春期的转弯处,我第一次了解死亡这件事。一场交锋过后,微妙的变化开始产生。我习惯性把所有的糟糕喜悦爱慕思念都藏在心里或者悄悄堆在备忘录和日记里,立誓让他们和我同生共死,然后在心里发酵膨胀,即使有一天抗争力竭让也不想和任何人说,后来我看着生命中来来去去的人,才觉得自己亏欠了许多欲言又止的解释亏欠了许多没来得及报答的付出。
朋友常说我过得糙,过得糙是因为我真的不怎么爱自己。我姐姐常说我不会爱人,把话藏心里就等于零,但其实我知道,爱人这回事,她也不太会。
总觉得有些话说出来就没劲了,话语真的没法准确无误的表达人类复杂的感情。来日方长是我最喜欢的词,我总觉得藏起来的爱和感恩都应该在绵长的岁月中沉淀苏醒然后在每一个恰巧和需要里流露,润物细无声,这才能真正有所意味。
但这样看我真的很傻逼。
我其实也很明白,除了自己没有谁会陪你走完所有的来日。最后可能更多的是自己一个人,没有仗剑走天涯,而是叠加起来的怀疑和失落。
换句话说,感情说出来没劲,但和自己较没用的劲,也挺没劲的。
既然决定了不说就不能后悔,这是决心。藏着情绪掖着歉意,最终没有等到来日,只能遗憾挥手,这是惩罚。我常和自己说,表达应该是我对身边人起码的平等与尊重。性格使然,事实证明后来的路,我还是这幅德行。
某一天,我开始意识到这些从未表达的东西的存在,他们堆积成山,让我有点不知所措。我才真的明白,总需要付出些什么才能体会“成长快乐”的意义。
人生真的不是件快乐的事儿,阿呆和我说:五味杂陈才是生活的本质,日子确实会苦,但最后那一口甘甜才是我们该记住的。我暂且被说服了。对于生命,我虽然偶尔消极,但还是要努力生活,因为我们要好好的记住那些离开的人。就像寻梦环游记里的那样:死亡不是人生的终点,遗忘才是。
我有想回到的那一天。风和日丽,傍晚的风吹进堂屋,不是赤脚追晚霞,也不是院子里石头画下的“跳格子”,普通一天,普通的一家人围在一起看小姑娘在幼儿园新学的舞蹈,姐姐们在旁边唱歌,爷爷在屋外专心的用胶皮做皮筋儿,因为明天小姑娘要带它去和邻居家的小孩儿跳小皮球。
重要的是,那天爸爸尝试用新买的相机拍照,奶奶在外屋熬着新摘的豆角。像这样的一天在我的梦里不止一次的出现,欢喜雀跃,她喊着“出来吃饭了”,他说“123茄子”,然后……然后我就醒了,然后我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再望望窗外,新一年的太阳挂在空中,散射出的光比任何时候都刺眼,但我还是翘首以盼,奢侈的希望能再回梦里多说一句话就好了。
我也常想,当我时常梦到一个人的时候,是他在想我还是我太想他。又或者时空交错,一些流失的缝隙在梦里闪过。
秋深了,等入了冬,思念也凉透了。就只能是自己守着,等下一个去板栗山的日子,天朗气清,提着蜡烛和果子,宜探故人。
一生很短,我们却得在这短暂的时间里不断成长,但我还是怀揣着一些愿望,希望所有的童年都能被善待,希望那些所谓现实的突如其来,晚一点再晚一点,那我们就能慢一点长大,我们就可以公平的分配这一生的时间,然后学会爱人,爱自己。
我真的珍惜在我世界留下来的人,让我没有变成一个只愿意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然后立志与自我和平相处,愿意接受痛苦,但也追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