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言班学习德语一点微小的经验 (B1-B2)
备注:这篇文章是我在语言班学德语的时候写的,时间有点久远了。我写这篇的时候都还没考DSH。当时似乎是打算写完发到某留学中介的公众号上,后来不知道为什么我没投稿,留在硬盘里也是留着不如发出来好了。
我当时在慕尼黑读语言班,他们在每个阶段结课的时候,会组织一个内部考试,来决定学生能不能升到下一级。下面这个是我B1的结课证书。 当时圣诞节假期在学校网上查到分数真的超级高兴。

语言班对材料的组织,分为两大块:语法+Thema。
一,首先来谈谈语法。
一般来说,语言学校对于哪个等级要完成那些语法点,都有很清晰的规定。这一点和我们在高中、大学的学习有所不同,高中时恐怕很少有学生能够说出来,这一年某一课到底学了那些知识点,虽然见到题都会做,到对于整个知识框架恐怕没什么概念。但我个人认为,在语言班学德语,建立框架对于语法的掌握,非常重要。对于做题正确率,更重要。
我来举个比较简单的例子:
1) 请将sich antworten变为以du为人称的祈使句。
第一反应可能是: Antworte mich!
不过其实答案是: Antworte mir! Antworten是接3格人称的动词,不是4格
我觉得比较好的能解决这种tricky的问题的方法有两个:1)大量刷题,积累经验 2)建立知识框架或者说知识导图。对动词接几格还有祈使句这两个知识点之间建立联系。
我用的是第二个方法。那么思维导图该怎么建立呢?我是把所有的杂乱的语法点,分为两个大类:句法和词汇。
句法下面要分各种从句,祈使句,被动句,语序之类的。
词汇就是把语法点根据词性按动词、名词、形容词等等归类。
每个考试题,可能看似是在考句法,但句子都是由一个一个单词组成的,那么在组句的时候,看到动词就要想想,这个是不是强变化、可不可分、完成时用sein还是haben、跟几格、接什么介词、有没有其他特殊的点(比如Infinitiv带不带zu)等等,看到名词要想,是不是N-Deklination、是不是形容词作名词等,总之建立一个完善的框架,能帮助你语法上不遗漏。下图为我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整理的B2.1的语法(部分)截图。

不过我还是想补充一句,其实语法整体来说,对于考试的作用,大于日常生活的作用。所以这部分有点应试了~
二,再来谈谈主题。
我其实B1结课后,先是在原学校学了B2.1,又因为特殊原因,转到VHS读了B2.2。这两家风格相差非常大,第一家全部是自编材料、练习纸,VHS用Hueber出版社出的教材sicher! 。但有一点是相同的:每个阶段都要学习几个“Thema”。比如我B2.1 学习了的Thema有“Wohnen” ,“Familie/Beziehungen”, “Gesundheit/Krankheit” 等等。学习的方式其实就是听说读写。我个人的理解是,这些Thema主要目的还是围绕着主题掌握单词以及一些Rendemittel。当然,通过各种练习也会提高语法的熟练度。但这些主题的重点还是单词和redemittel。
然而背单词真的没什么好方法,我个人的经验就是维持一定量的背,加上一部分阅读和听力练习。背什么呢?我主要背老师课堂上提到的生词以及课本或是练习中的生词。总之像下图这样,每天上课我能记下至少一面A4纸的生单词,40-70个左右。每天看情况复习1-3天的单词。

注: 其实到了B2这个阶段,采用德德翻译会更好一些,但课堂笔记时间很赶,所以我一般是中、英、德混着来,哪个顺手写哪个。
阅读和听力也要有一定的量,我一般是上下学路上用iPhone自带的podcast 听 slow german这个电台,感觉比较适合B1-B2的难度。在听的过程中偶尔会听懂刚学的单词,我对这个单词的印象就会大大加深。
以上就是我微小的经验。成年以后外语学习真的是一条永无止境的道路,希望我能不停歇的走下去。
2018.11.11
于曼海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