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是谁的“主宰”?
今天是11月11日。
习惯上称之为双11。
但今天的意义早以不像数字带来的直观感受那般简单。
前段时间,有媒体采访不老女神赵雅芝:
“您知道11月11 日是什么日子吗?”
“当然知道,是一个专门给单身过得节日。”
台下哄然大笑。
本没有错的答案,却像是大错特错一样。
行为性引导的时代如此渗透细微。
在这个突然变成节日一样的全民狂欢购物的今天,消费已然从当初的线上与线下的对立变成了友好的协作统一,深刻的营造着一种浓厚的“降价”氛围。
虽然经过多年的“节日”历练,很多人慢慢回归理性,但大部分的人一边告诫般理性的捂紧钱包,一边又疯狂般的剁手买买买。
作为消费者我们,在这一天的甚或是这一天到来时的日子里面对着狂轰乱炸的各种营销短信,我们内心到底是怎样的思考模式呢?
来,一起聊聊。
虽然聊不出经济学角度的深厚理论,
但只是释放一些内心的思考。
/跟随性羊群效应/
今年是马叔叔的淘宝双11之战的第10个年头,这10年间我们见证了互联网消费的从最开始的认知艰难举步维艰到如今的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随性。
淘宝店铺在跟随,因为商品与价格的需求曲线很好的解释了薄利多销的规模效应;
众多消费者在跟随,因为习惯趋向性的从众心理,好像不在这一天买买买都对不起之前多消费的人民币;
线下活动也在跟随,体验式消费盛行的今天,怎能错过早已深入人心的营销契机。
如此之下,到底谁是引导者,谁是跟随者,已经没有了清晰地界定,而刺激性消费是羊群效应最真实的结果展现。不断攀升的淘宝业绩就是最好的证明。
/稀缺性感知效应/
这一天的不断的被“全民哄抢”、“五折狂欢”、“冰点限购”类似的宣传充斥着脑部意识,以不同的形式灌输着资源“稀缺性”的优势,好像不积极参与你永远不会再买到如此性价比的商品,当这种“稀缺性”感知不断增加时,人的冲动型购买行为与此形成正比关系不断增加。
经济学中讲造成稀缺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我们想要的东西别人也想要;二是人的需求在不断变化,不断升级。在如此全民狂欢的背景之下,不在零点那一刻依靠着流畅的网络抢下早早加入购物车的宝贝好像都亏待了双11的盛名。再加上商家的引导性对稀缺性的引导性策略,例如“前2小时7折”等方式加深了人们的立刻消费行为。消费者不要妄想算过营销者,这个是不争的事实。
/预期性后悔效应/
手机不断响起的商家双11促销的短信里,永远都有那么一句“错过今天再等一年”。如此营造的易逝感会让消费者进入“预期后悔”的心理状态,是个人在当下评定的对未来事件或庆幸的预期反应。
预期后悔是指:我做这件事情并不是我真正想做,而是担心我不做会后悔。在今天这个日子里,可以很好的解释为:我如果今天不买,过了今天因为涨幅的价格而后悔。正因为如此,消费者开始跟随也好,开始从众也好,更多的是满足自己内心对价值最低性判断的期望值。如果通过消费真能满足自己的内心需求也是一种消费性的胜利吧。说到此,突然想到了一个被大家不断提起却与今天这个节日有点悖离的词。
那就是:财务自由。
那天劝好友少点应酬,他说:没办法,等我哪天实现了财务自由就好了。
前几天在参加培训,老师问:说出你最大的人生愿望。很多同事都提到了:财务自由。
是啊,这可能是很多人努力奋斗的终极目标吧。
就像今天,如果真的实现了财务自由,就不用在这个日子里在加购物车与删除购物车之间徘徊了。
有调查说,中国人的财务自由有九个阶段,从菜场自由、饭店自由到汽车自由、房子自由最后到国籍自由,每一个都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这有点像经济学里最基础的马斯洛需求层级理论,从最基础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到社会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人只有从生理需求的控制下解放出来时,才有可能出现更高级的、更高境界的需求。
今年有权威机构发布的2017年关于财务自由的门槛报告,提出一线城市的财务自由门槛高达2.9亿,而二线城市则达到1.7亿,对比2015年、2016年财务自由门槛上涨了50%。看到这些数字,实在无力再写下去这个话题,因为毫无意义去谈。
好吧,“目标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只能以此安慰被打击的内心。
康德说过:
所谓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
终有那么一天,我们可以抛开所有的促销、狂欢、打折、限购......仅遵从自我真实的内心享受今天这样一个节日,甚或任何每一天的欢愉,享受最感兴趣的事和物,那才是真正的主宰。
今日即将结束,你的购物车清空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