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新书推荐 18/11/05-18/11/11】我有一个事始终没想明白,就一直想一直想
本期关键词:刘天昭、俄国文学、老舍、胡金铨、嗑药、饥饿、医生、柯布西耶、物理……
作者: 彭楚焙
《无中生有》
《无中生有》是刘天昭半自传性质的小说,也是她出版的第一本小说。小说主人公三娜可以说是作者本人的复刻,三娜在本世纪初留学归来后,陷入了一种不断向内心发问的自我观照之中,试图将人生与世界彻底想明白,她一边理解生活,一边质疑自己的理解。主人公与作者欣赏的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人物有着相似之处,他们都如此不能自已地思考那些想不明白的问题,在与外部世界互动的同时,不断剖析内心的情感、欲念和思想。
故事以第一人称追述往事,既有对家族史的追溯,也有对成长历程的整理,这部一千多页的小说里反映出了繁复的人性光谱、广阔的社会生活以及时代变迁。刘天昭具有一种冒险的精神,敢于直面很多东西。她不仅忆述了70后和部分80后的童年集体记忆,还书写了这代人成年后的迷茫与困惑。
作者刘天昭此前在接受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野生作家”系列访谈时表示,真正的文学的精神内核是严肃的,是一个人试图接近真理的产物,对精神性的要求非常高,是要带着人的生命本身的热情和情感,以文学的方式去感受和思考的,写作技术反而是次要的。她心中有“一个非写不可的东西”,甚至不惜以“监狱生活”的方式,每天规律地写这本书,持续三四年。“写我有一个事始终没想明白,一直没想明白,就一直想,就这样一个故事。”
《愚人学校》
1976年,萨沙·索科洛夫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愚人学校》经纳博科夫推荐在美国出版,被认为是奠定俄国20世纪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之一。1980年,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狗与狼之间》问世,与《愚人学校》一样,这部作品具有某种程度的自传性色彩。因《狗与狼之间》的文字比《愚人学校》更深涩,翻译成英文更加困难,在西方市场的接受度大不如《愚人学校》,但并不妨碍该作品在第二年获得了“安得烈·别雷文学奖”。《愚人学校》后来被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这位俄裔旅居美国的后现代主义小说家兼诗人也由此闻名世界文坛,并于1996年捧得“普希金文学奖”。今年,这部俄罗斯早期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终于被引介到中国大陆。
这部作品关注的是成长主题,主人公“我”是一位具双重人格的青少年,被送到弱智儿童学校就读。小说以意识流的手法,透过主人公“我”的病态意识和潜意识,展现了“我”身旁的世界与人物,包括家庭、学校、居住的城市与城外的别墅区。有意思的是,小说中的世界天马行空:真实与幻想混淆难辨,过去、现在与未来互相交错,生与死没有界线,地点不断变动,情节彼此穿插,叙述话中有话,形成一个多层次的文本,考验着读者的耐性与学识。俄罗斯文学批评家邦达连科认为,《愚人学校》的主要审美特征在于“抹掉了传统文学创作中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的言说”。索科洛夫本人也说:“写作时你一定会戴着面具和别人说话,那样子很像穿着拖地长袍的宗教大法官。你说话时激情四射,发自肺腑,就像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弗洛伊德面前忏悔一样。”他以弗洛伊德指代《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佐西马长老,以陀思妥耶夫斯基指代该小说中的阿寥沙。对于索科洛夫来说,结构和情节要服从人物的思想和行动,而恰恰是后者的独特性导致了前者的独特性,这也体现了他对世界的独特理解。
《老舍和他的作品》
本书是电影导演胡金铨对老舍生平、文学作品、文艺活动的叙述和研究,由胡金铨发表在《明报月刊》上的文章集结而成。他在口述自传《胡金铨武侠电影作法》中便提到自己喜欢看老舍的小说,早在为其处女作《大地儿女》创作剧本时,就有小部分内容是从老舍的《火葬》和《四世同堂》中获得灵感的。胡金铨还表示:“写这些文章还有一个理由,那是因为老舍自杀而死,但当中的经过不太清楚,我想了解真相,所以执笔写那些文章。”胡金铨的电影代表作有《侠女》《大醉侠》《龙门客栈》《迎春阁之风波》《忠烈图》《山中传奇》等。其中《侠女》曾获得第28届戛纳电影节技术大奖,并将华语武侠电影向全世界推广,胡金铨也成为了第一位在国际上获得广泛瞩目的华人导演。
文学家评论电影的文章不计其数,该书的独到之处就在于电影家反向研究了文学家,这也在海内外众多研究老舍的著作中屈指可数。胡金铨梳理了老舍的小说、杂文、诗文、创作理论、翻译作品,亦包括对出版情况、英日译本和相关评论文章的说明。虽然老舍与胡金铨在年纪上相隔了一代,但同为老北京人,他们都爱好书画曲艺、民俗文化。胡金铨擅以“豆汁儿”、“小窝头”等颇具老北京味儿的意象来解读老舍。他说,要想具备研究老舍的资格,首先得能喝“豆汁儿”。老舍的作品最接近北京的劳苦大众,而“豆汁儿”是北京劳苦大众的食品,能喝“豆汁儿”才能明白他的“哏”,才能体会出老舍作品里的趣味。他还说,“研究老舍,还必须知道仿膳的‘小窝头’不是栗子面做的”。由此,读者也得以一窥胡金铨的阅读趣味和其所受到的艺术影响。
《亢奋战:纳粹嗑药史》
关于纳粹德国的专著可谓汗牛充栋,但仍有人能从故纸堆中发掘出新的“猛料”。表面上严厉打击毒品的纳粹德国其实是个兴奋剂消费大户,从普通士兵到希特勒无不如此。德国作家诺曼·奥勒的第一部非虚构作品《亢奋战:纳粹嗑药史》,便从这个特殊角度揭示了药物与纳粹德国盛衰之间的微妙联系。
希特勒为了维持其“不知疲倦操劳国事”的“伟人”公众形象,以严苛的禁欲方式管控自己的身体。德国民众为了跟上“希特勒节奏社会”,加上德国劳动力缺乏,严厉禁毒政策的后门被打开,“全民嗑药”现象由是出现。随着战事逼近,德国军队与兴奋剂的联手也成为必然。士兵服药后,成为了不知疲倦、无所畏惧的秘密武器。英国《每日电讯》认为,没有兴奋剂,纳粹德国对西欧实施的“闪电战”不会是原本的模样。作为“元首”,希特勒也注定沦为瘾君子。1941年,希特勒一度身患重病不能理政,其私人医生为其注射了一种特性类似于鸦片制剂和海洛因的激素。战事到了最后,通往柏林的兴奋剂供应路线彻底被切断,希特勒的戒断反应惨不忍睹。本书为人们揭示了第三帝国所谓“秩序井然”背后的糜烂和混乱。英国历史学家伊恩·克肖曾为希特勒写传记,被公认为研究纳粹德国的权威,他对奥勒表示认可,称《亢奋战》为“一部靠得住的学术专著”。
值得注意的是,奥勒在中文版序中提到:“《亢奋战》讲述的这段历史会让我们发现,中国人自己也曾有过类似的经历:一个政治体制试图通过对某种强效物质的控制,来行使自己的权力,就像英帝国为了满足自身的殖民经济利益,以武力逼迫清朝接受鸦片进口一样。”
《饥饿帝国:食物塑造现代世界》
如今,世界史研究颇为盛行,视角独特、另辟蹊径的相关著作迭出不穷。莉齐·克林汉姆的前作《咖喱传奇:风味酱料与社会变迁》虽然并非严肃的学术著作,但也可视为该书的“前奏”。在《咖喱传奇》中,克林汉姆以咖喱为引线,讲述了殖民者的侵略如何改变了印度的社会结构和历史进程,又如何成就了咖喱这种风靡全球的印度菜酱料。《饥饿帝国:食物塑造现代世界》与《咖喱传奇》的写作思路一脉相承,以严谨的历史研究作为支撑,选取了二十道美食作为切入点对大英帝国历史进行研究,阐述了从十六世纪至今,英国与其殖民地之间经贸发展、物种迁移、人员流动、技术革新的历史过程。
食物与其他历史资料一样,反映了一个时期的文明进程和社会思潮。克林汉姆从古老的食谱中挖掘晦涩的历史,抽丝剥茧发现了隐藏其中的文明进程:东印度公司是如何把鸦片换成茶叶的?英国人是如何被胡椒带到印度,又发现了印花布和茶叶的?西非如何以奴隶换取玉米和木薯?朗姆酒如何把美国殖民地团结起来并分裂了大不列颠第一帝国……英国对于食物的需求,便这样将世界连结在一起。《时代周刊》评论《饥饿帝国》一书称:“有许多因素推动了英国长达几个世纪之久的对世界霸权的追求,但你一定想不到食物可能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
《一个医生的自白:走在生命与死亡的十字路口》
亨利·马什医生是英国著名的神经外科医生,从医30余年,曾为数百名脑疾患者主刀开颅手术。他先在伦敦皇家自由医院研习医学,而后于1984年担任皇家外科学院的研究员。1987年,他受邀担任圣乔治医学院阿特金森·莫雷医院神经外科高级顾问。马什医生还是两部获奖纪录片主角的原型——《英国医生》以马什医生为乌克兰患者免费实施脑外科手术的真实经历为蓝本,该片获得了艾美奖最佳纪录片和上海白玉兰奖最佳纪录片;另一部《你的生命在他们手中》则获得了皇家电视学会金奖。
在这本书里,马什医生老了。他即将退休,即将与一辈子身处的这个熟悉但又不近人情的手术世界分离开来。他发觉自己的思想在改变,他觉察到了死亡的脚步,他知道自己也将不可避免地成为病人。尽管他曾经享受神经外科的种种挑战,但如今,他想要从肿瘤中逃离了。
《纽约时报》评价《一个医生的自白》比他的上一本书有着更加深刻的内省。这里的“上一本书”,指的便是马什广受好评的处女作《医生的抉择》,中文版于2017年与读者见面。《医生的抉择》是一部写真式医学纪实故事,一方面,马什医生细腻生动了为读者展现了那些惊心动魄的手术现场,另一方面,他也通过讲述令人深思内省的医学事故,揭示了紧张的医患关系,并为医院管理制度和医生培训体系改革建言。而在姊妹篇《一个医生的自白》里,马什开始回顾他的生活和医疗生涯,他依然笔法细腻地讲述了自己在手术中的成功,但更多地,他谈论起了失败的痛苦。讽刺的是,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因为病人们普遍相信医生可以创造奇迹甚至起死回生——人们坚持手术,即使医生解释手术已无意义。于是,原本迅速的死亡,最终变成了一个个缓慢而痛苦的死亡。在不断的内省和批判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位医生极富同情心与积极敬业的一面,也得以从另一个角度洞见医疗制度与过程的种种局限性与冲突。
《东方游记》
《东方游记》是20世纪著名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出版的第一部著作,也是他逝世前要求再版的最后一本书。1911年5月,柯布西耶开始了他为期五个月的东方旅行,途径东欧、巴尔干、土耳其、希腊和意大利,此书便是这次旅行的记录。在这次旅行之后,柯布西耶找到了自己未来的方向——成为一名建筑设计师。1923年,勒·柯布西耶出版了《走向新建筑》,这也许是自维特鲁威《建筑十书》以来对建筑世界影响最大的著作。2016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以“柯布西耶现代建筑系列作品”的名义,将分布在全球七个国家的十七件柯布西耶的建筑作品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柯布西耶的建筑代表作品有萨伏伊别墅、马赛公寓、印度昌迪加尔的规划与设计、朗香教堂、拉图雷特修道院等。
与其把这本书当游记看,我们不如将之视作建筑大师的自我修养实录。字里行间透露着他对古典精神、近东艺术和生活之美的体验和思考,这也深刻影响了他的建筑作品。从柯布西耶的建筑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蕴含于其中的古典韵味和东方元素,以及他在建筑理念、功能、形式等方面的创新精神。同样自学成才的日本著名建筑师安藤忠雄,在年轻时读柯布西耶的书受到启发,由此踏上建筑师之路。“在我成为一个建筑师的道路上,一个伟大而又复杂又极其矛盾的人物对我的影响是决定性的,他就是勒·柯布西耶。“《东方游记》封面上安藤忠雄的这句话,也许能够让两代东西方建筑大师产生跨时空的共振。
《给好奇者的暗黑物理学》
诺兰在《星际穿越》中使用电脑建模制作出了黑洞,即使是虚构的黑洞,也能引发人们无尽的想象。但视觉上的享受不足以解释天体物理学背后的复杂原理。物理学中那些高深玄妙、复杂抽象的知识点,往往令非专业读者望而却步。不过,对于普通人来说,在科普读物中探索它们暗藏的种种文化隐喻也许更来得合适。
这本《给好奇者的暗黑物理学》是今年6月未读推出的《给忙碌者的天体物理学》的姊妹篇。如书名所言,这是一本给好奇者的物理知识入门书。同时,这也是物理学家与哲学家的一次跨界合作,为科普加入了哲学、艺术和文学的新视角。在这本书中,法国科普作家罗兰·勒乌克没有对黑洞、暗物质、暗能量等等概念做出理论推演,而是对这些“当代物理学的神秘假设”展开了多视角的反思,并穿插了大量的遐想。康德曾说:“有两样东西,人们越是经常持久地对之凝神思索,它们就越是使内心充满常新而日增的惊奇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则。”也许正是物理学,对那些难以观察的“黑”赋予了新的语义:无法停歇的好奇与探究,无法破除的“黑暗”的束缚,此起彼伏。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界面文化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黑灯:脱口秀必须得好笑,不能只有掌声没有笑声 | 进击的脱口秀演员④ (3人喜欢)
- 纪念是给无法安息的死者的礼物|一周新书推荐 (6人喜欢)
- 今年100岁的德勒兹早就具有了“互联网思维” (7人喜欢)
- 从左翼人士到晚年“右转”:作家略萨的政治之旅 (9人喜欢)
- 韩娱还在诞生更多金赛纶 (18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