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文学兴起的原因
(一)当时喧嚣一时的 文化热”
一个民族的文学不可能离开自己的文化之根, “文化寻根”也是世界文化和文学艺术发展变迁中常有的现象。人类总是趋向未来, 但当未来一时难以把握,前无去路而又需要去路, 现实动荡不安而又需要告别现实的时候,就只有回到过去,这种回返不可能是时间的倒退,它表现为人类对精神家园的寻找、对传统文化的寻根 其目的或是寻求力量,以打破夹壁中的困境: 或在寻找慰安以超越现实的苦难;或是对昨天生出反省,以裁出通向未来的路.
新时期文学自觉地亮出寻求民族文化之根的旗帜,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与当时喧嚣一时的 "文化热”是密切相关的.80年代中期, 在世界汉学界兴起的“新儒学”热波及大陆.而此时的中国大陆正处在批判 “文革"后的文化失范时期. “新儒学”重估传统文化价值的思想要义,契合了精英知识分子力图建立属于自己现代化需求的文化体系的时代心理,以其强烈的现实感和针对性,引起了大陆人文学科界的极大关注.尤其是1985年李泽厚出版的《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对中国古代文化史进行了新的理性阐述,更重要的是提出了一个耐人思索的重大问题——“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而李泽厚对此问题的论述,无疑给正在试图建立文学现代化的审美主体以重要的理性牵导作用,同时也从深层的闸释氛围中激起了文学界对“寻根”的诚挚和热情。
(二)社会现实变迁的激发
寻根文学的兴起和蓬勃发展, 同时也与文学思潮在新时期前期的流变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80年代前期的文学运动大致是以反思行为作为推进方式的,一次次的“异端”也在反思中为人所理解、肯定和赞赏.可是,当“朦胧诗”的反叛姿态在人们的观念中逐步趋于雷同.,当“伤痕文学”成为一种不再显眼的痕迹,当“反思文学”"执拗于政治层面的剖析时,80年代那群求变的审美主体不由得进行着审美策略的进一步转移 但他们对于精英知识分子的启蒙使命仍旧是执着的。换句话说,反思作为对原因的存在的层层探讨的过程,并没有因为表面上文学浪潮的一波波更迭而流失。“朦胧诗”的怀疑性思考,“伤痕文学”的政治性思考,“反思文学”的伦理学思考,甚至是“改革文学”对所映照出的现实革新困境的思考,都不过是反思行为的推进阶段。而由此所形成和构建起来的启蒙主义语境,通过逐渐上升的文学路径,终于在“文化热”中寻找到一个自认为相对完备的答案,这就是作为原因存在的文化, 或者用那个年代精神领袖李泽厚的话说,就是“ 文化——心理结构”。因此,在轰轰烈烈的“文化性”、“民族性”叙事背后却隐匿着新时期整个国家的启蒙主义“潜语境”的制约,是精英知识分子在启蒙主义使命感支撑下,试图对社会政治进行进一步反思的一种终极性阐释.他们的出发点是对应于现实的并非文学自身发展的合逻辑的结果,是由于社会现实的变迁所激发.
(三)“诺贝尔情结”
还需要说明的是 触发“寻根”的原因除了上述指出的之外, 拉美文学爆炸性地“走向世界”加上其魔幻现实主义“化腐朽为神奇”的奇思妙想,也为中国作家注入了产生奇迹的冲动.尤其是既寻找到了拉美本土的印加文化、 玛亚文化之根,又将传统文化,神话与社会现实生活熔为一炉的《百年孤独》赢得了198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这令中国作家产生了无法抗拒的“诺贝尔情结” ,从内心中许多作家都已梦想着自己正走在通向斯德哥尔摩领奖台的路上。阿城的一段话颇能反映他们的心声:“中国文学尚没有建立一个广泛深厚的文化开掘之中,没有一个强大的 、独特的文化限制,大约是不好达到文学先进水平这种自由的, 同样,也是与世界文化对不起话的。”这段文字虽然含蓄,但弦外之音是明白的,寻根文学欲与世界文学对话,使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这或许可以解释成来自文化劣势的民族通过马尔克斯等人的成功看到了自己民族文化的光明前景,看到了白己民族走向世界的可能性.尽管这种表现在后来的日子里难免会带着“后殖民文化”阴影的外在阐释, 难免会让某些被扭曲被肢解的“想象性的东方”成为验证西方自身的 “他者”,然而当时的寻根作家却是自信的,他们对重振民族国家精神的承诺是充满激情和力量的,而且是发白内心的。
在民族复兴的思想镜像中,寻根文学显现出民族“集体”意识的沉淀, 寄寓着精英知识分子对现代民族国家的文学想象。而在整个寻根文学思潮中,担任主要角色的是知青作家,当这一批年轻的作家开始走向成熟的时候,他们也需要寻找一种属于白己的文化标志,来证明他们存在于文坛的意义, 即使在现实中找不到,也应该到想象中去寻找。于是,他们利用起自己曾经下乡、接近过农民日常生活的经验,并透过这种生活经验进一步寻找散失在民间的传统文化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