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那些长着翅膀,却不能上天的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kūn]。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庄子·逍遥游
《庄子·逍遥游》中讲到,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
不过深海中确实存在一些长着翅膀的鱼儿,你造吗?
飞 鱼
银汉鱼目飞鱼科是约40种海洋鱼类的统称,以“能飞”而著名,所以称飞鱼。但飞鱼不是飞翔,感觉上好像是在拍打翼状鳍,其实只是滑翔。

飞鱼长相奇特,胸鳍特别发达,像鸟类的翅膀一样。长长的胸鳍一直延伸到尾部,整个身体像织布的“长梭”。凭借自己流线型的优美体型,飞鱼可以在海中以每秒10米的速度高速运动。
它能够跃出水面十几米,空中停留的最长时间是40多秒,飞行的最远距离有400多米。飞鱼的背部颜色和海水接近,它经常在海水表面活动。常成群地在海上飞翔,形态像鲤鱼,鸟翼鱼身,头白嘴红,背部有青色的纹理,它常常夜间飞行。

飞鱼在水下加速,游向水面时,鳍紧贴着流线型身体。一冲破水面就把大鳍张开,尚在水中的尾部快速拍击,从而获得额外推力。等力量足够时,尾部完全出水,于是腾空,以每小时16公里的速度滑翔于水面上方几尺处。
飞鱼可做连续滑翔,每次落回水中时,尾部又把身体推起来。较强壮的飞鱼一次滑翔可达180公尺,连续的滑翔(时间长达43秒)距离可远至400公尺。
豹 鲂 鮄
豹鲂鮄(bào fáng fú),是一个古老的鱼种,在生物的进化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产于暖海及热带海域。体长形,胸鳍大,分为两部分:前部短,后部长,呈翼状,色彩艳丽,如大西洋豹鲂鮄就有鲜明的蓝色斑。
其他特征为头部覆盖骨板,背鳍有一鳍条与鳍分开而位于颈部。最大体长约50厘米,能伸展胸鳍在水面滑行一个短距离。

鱼儿离不开水,这句话说明了鱼一生都在水中度过,所以说在水中游泳是鱼的本能。但是有的鱼除能在水中游外,还能在空中“飞”,如飞鱼;有的还能在海滩上跳,如弹涂鱼。
能“飞”能跳,这些鱼只具有二项本领,但豹鲂鮄却有爬、游、飞三项本领,可以说具有“海、陆、空”立体运动的能力。

豹鲂鮄胸鳍的3根鳍条是独立的,能够自由活动,它借助这3根鳍条在广阔的海底自由自在地爬行。
同时,这些独立的鳍条,也是豹鲂鮄的触觉器官,利用它们可以感知海底周围环境情况。由于这3根独立鳍条的特殊机能,因而驱动这些鳍条的肌肉也就特别发达,这就是物竞天择、自然选择的结果。

当豹鲂鮄从海底爬行转为在水中游泳时,胸鳍及鳍前的三根独立鳍条就收拢,紧贴在体侧,以减少在水中的阻力。
豹鲂鮄游兴达到高潮时,便以极快的速度冲出水面,继而展开“双翅”——胸鳍,在空中飞行。实际上豹鲂鮄的“飞”和飞鱼的“飞”都不是真正的鼓翼飞行,而只是依靠风力的作用。
绿 鳍 鱼
说完豹鲂鮄,我们再来认识另一种长翅膀的鱼儿——绿鳍鱼。

绿鳍鱼,俗称绿翅鱼、绿姑、鲂鮄、国公鱼、绿莺莺、角鱼、红祥、大头鱼、蜻蜓角。体延长,稍侧扁,前部粗大,后部渐细。一般体长14~30厘米、体重150~300克、头大近方形,吻角钝圆,两颌及犁角具绒毛齿。
绿鳍鱼分布在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中国沿海均产之,但年产量不高。其主要渔场和渔期为:黄海和东海交界处;渔期是10月至翌年3月份(舟山群岛外海渔期是2~5月份。石岛东南渔场渔期是4~11月份)。

是不是颜值很高?还是经济适用型呢!
绿鳍鱼是中国一般的经济鱼类,每百克肉含蛋白质20.5克、脂肪14克、肉较细嫩,刺少,味鲜。
蝠 鲼
蝠鲼(fú fèn),又被称为魔鬼鱼与毯魟。属于软骨鱼纲、蝠鲼科,它包含两个属,前口蝠鲼属和蝠鲼属。体呈菱形,宽大6m余。体青褐色。扣款大。眼下侧位,能侧视和俯视。头侧有1对有胸鳍分化的头鳍,向前突出。背鳍小,胸鳍翼状。尾细长如鞭,具尾刺。

它们平时底栖生活,但有时上升表层游弋,并做远程洄游,行动敏捷。以浮游甲壳类和小鱼为食。卵胎生。分布于热带和温带各海区,中国见于东海、南海和台湾沿海。

蝠鲼属包含九种,包括日本蝠鲼、姬蝠鲼、长尾蝠鲼、褐背蝠鲼、印度蝠鲼、芒基蝠鲼、短尾蝠鲼、下口蝠鲼和古氏蝠鲼,这九个种类的蝠鲼也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入了“近危”和“易危的类别。
亚洲地区部分居民有将蝠鲼腮作为药用的习惯,他们认为蝠鲼的鳃耙(硬骨鱼类每1个鳃弓的内缘生有两排并列的骨质突起,称为鳃耙。)拥有非常高的药用价值,因此蝠鲼市价很高,这也是它被渔民大量捕杀的原因。而截止目前,并没有医学研究证明蝠鲼腮是否有药用价值。
所以,作为人类,我们需要从更科学的角度来对待蝠鲼。在这里,三水提倡大家爱护蝠鲼,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
保护海洋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