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化叙事,电影级质感,《孤山路31号》构建纪录片的全新语态
纪录片仿佛是一本本“国家相册”,伴随着时光的流逝而不断成长,成为镌刻在几代国人心灵深处的集体记忆。
今年以来,一批磅礴大气的纪录大片和反映火热的现实生活、讲述当代中国故事的现实主义题材纪录片,以及以传承为主题的人文纪录片,在各大平台播出取得了良好传播效果和社会效益。其中,正在浙江卫视热播的大型纪录片《西泠印社》之《孤山路31号》就是不得不说的一部。

寻踪,西冷印社,《孤山路31号》用“西泠不冷”的新标识,全景式聚焦百年西冷印社,讲述她跨越115年的传奇历史,该纪录片第一集《湖山记》播出后引发观众热议。 《孤山路31号》究竟有何魅力?在表现手法上有哪些创新之处?我们不妨从内容题材,创作思路及传播等维度,走进《孤山路31号》的影像世界。
小小一枚印章,百年西冷印社
刀法之下传承文化脉络
比起西湖,熟悉西泠的人少之又少。其实,西泠既有风景,又有文人的气息,是一个文化人不能不去的地方。酷爱书画的文人雅士,半多知道杭州的西泠印社。
从上世纪初,王福庵、吴隐、丁辅之、叶为铭四君子发起成立西泠印社,到公推吴昌硕为第一任西泠印社社长,再到马衡、张宗祥、沙孟海、赵朴初、启功等历任社长,他们个个名噪一时,人人德高望重,就凭这一点,西泠印社就足以在中国近代文化艺术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而小小一枚印章,不仅仅呈现着印人的技艺,还有印人们对于篆刻艺术的追求。而西泠印社又是一个跨越两个世纪的传奇,它用锋利的刻刀,为世人留下了许多华美而有灵魂的篆刻艺术作品。 它的美,不是仅在眼前,而是透过眼睛描绘的一幅幅带着柔情的刚毅。自然、人文、精神,这一切尽在《孤山路31号》的影像世界中,完美呈现。

《孤山路31号》正在用“西泠不冷”的新标识接引它跨越115年的传奇历史,该纪录片第一集《湖山记》带领观众走进西冷印社,讲述了百年西泠印社的沧桑故事和精湛技艺。
“西泠印社”系列的首部作品《孤山31号》共有三集,分别是“湖山记”“草木记”“石头记”。 在第一集《湖山记》中,从西泠桥到白堤,这些湖山之景代表的是一线江南文脉,纪录片便由此开始讲述西泠印社的结社过程,引出“三面湖山一面城”的中国文化传承。
孤山不孤、长桥不长、断桥不断是杭州三大文化奇观,作为《西泠不冷》的总导演,许继锋希望用《西泠不冷》构建纪录片的全新语态,《孤山31号》的背后是,厚重的百年西泠文化,在这部片子中,许继锋希望能够打破人文纪录片与自然纪录片的界限。
比如一个空间里往往同时存在着许多人文的内容和自然的内容。在西冷印社,文豪雅士来来往往,但是山上的梅花还在,山上的苔藓还在,山上的所有花鸟虫鱼,他们的整个“家族”还生活在孤山。
在许继锋看来,他们是孤山的另外一个主人,它们可以告诉观众孤山的整个生命体系没有中断。“它们也是我纪录片叙述的主角,是我关注的一个焦点,我希望我的纪录片能够实现表达方式的突破。”许继锋说。
一只鸟,或是一片苔藓、一块石头,在主创团队的创作思路中,这都是西泠印社真正的主人。一百年没有变,一千年也没有变。这些沉默的见证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系。《孤山路31号》试图打开一个时光窗口,用影像语言寻踪西冷印社足迹,解读其中蕴藏的生命力与活力。
故事化叙事,电影级品质
增强影片感染力
一部纪录片要想受到大众的欢迎,不仅要有故事和悬念,还要有新颖的表现形式方能脱颖而出。而纪录片要想讲好故事,留住观众,就要重视故事化构建,增强影片内容的戏剧张力,不断提高纪录片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创作手法上,《西泠印社》是传统经典文化的代表性文本,这个文本找到了适合现代传播语境的纪录片语态。
作为《孤山路31号》的slogan,“一起去孤山寻宝吧”反映了创制团队推动人文历史全新传播之路的追求,以及对那段传奇岁月的向往。而主创团队之所以把这部片子命名为《孤山路31号》,是希望激发一种让大家亲近、探寻、了解这个文化地标的欲望。
比如《孤山路31号》摄制组在西泠印社守候将近两年的时间,拍摄了大量特殊天气下的西泠印社,比如台风、暴雨天气。特别是为了拍摄难得的月全食景观,摄制团队提前根据天文App测试了月亮的运行轨迹,定好延时拍摄的机位,根据月亮的实时情况,随时蹲点跟拍。
从首播画面来看,《孤山路31号》选取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和故事,用电影化的手法与质感,全景式讲述百年西冷印社的历史和文化变迁,用国际化的拍摄视角,展现融自然与人文为一体的独特魅力。
在原创音乐创作方面,使用了电影级的配乐以及高品质音效制作方式。《孤山路31号》主题曲《湖山记》由张艺谋御用作曲家陈其钢带领北京奥运主题曲《我和你》原班团队担纲制作,总导演许继锋作词,著名音乐人王之一作曲,歌手霍尊倾情献声,他以清丽治愈系的嗓音和优秀的古风音乐风格,唱出了独特的中华文化之韵味。

《孤山路31号》用情怀去探寻事物的本源,梳理真实的文化脉络,并用一种通俗的、易于观众接受的方式呈现给观众。从画面到声音,从实景到特效,每个细节、每个镜头都是经得起考究;而每一集主题突出、内容清晰、节奏张弛有度,无不体现着创作团队的匠心打磨,精益求精。
一部优秀的纪录片不仅要在镜头的构图、用光、 变焦乃至影调上下功夫, 更重要的是要对镜头特有的表意功能加以艺术化呈现。“西泠印社”系列纪录片除了叙事格局独特而充满张力,在镜头语言上也独具创新。
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所有的感情与意象都是通过电影化凝练的画面语言调动观众的心理情绪,从而引发深层次的联想与感悟。为了带给观众一种不同以往的视觉体验,《孤山路31号》配置了专门的影像实验团队,利用红外拍摄这一中国纪录片历史上从未采用过的高科技手段,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打通现实和精神空间,不仅令金石世界迸发出极具震撼力的视觉体验,重新发现了孤山整个生命体系的真实之美、自然之美、生命之美。

关注人文心灵,传承文化力量
以往,作为一种非虚构的影像载体,纪录片更为小众。现在,曾经“小众”的文化产品早已不再曲高和寡。真实、直观、有明确的主题,和虚构类作品相比,纪录片这种非虚构的影像载体,有着可信度高的先天优势,是一种相对具有真实感的文化产品,随着人们对文化供给的需求更多样,对其品质要求更高,纪录片越来越受热捧。
从平台角度看,纪录片火热,也被寄予更高期待。近几年,纪录片已成为浙江卫视的一张夺目的名片,在时下综艺霸屏的电视格局中,浙江卫视以高品质纪录片传递浙江声音,关注人文心灵,传承文化力量,弘扬社会责任,彰显的是其引领文艺作品内容创新的使命和担当。
今年以来,浙江卫视推出了五部纪录片《西泠不冷》《中国村落》《风味人间》《丰收中国》《味里故乡》携中国蓝“电视人的终极初心”而来,记录三餐四季,释放人文之美,传递中国温度。
喜欢看纪录片,是因为它能记录亦是温暖、亦是五谷杂陈的现实;是因为它能展现扣人心弦的画面、打动人心的解说词;是因为它能够传递社会正能量、引发我们的思考。
每一部影片都透露出创作者对社会、人文、良知的情感,对社会的责任和使命。《孤山路31号》的开播,正如许继锋所言,西泠印社就像一个被时间封存的文化宝藏,希望让传统文化以更加贴近时代的方式走进更多观众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