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平行世界”
我这个外行人理解的平行宇宙,是存在于平行时空下的另一个“世界”。平行宇宙也有和我们相似的历史,相同的人,另一个我。山本文绪说,这个世界上肯定有另一个我,做着我不敢做的事,过着我想过的生活。大概说的就是平行宇宙下的“自己”,说的就是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先不说我这个定义是否科学,是否准确。我们就基于“另一种可能”这种释义,打破我们现有的“宇宙”定义,想一想,我们是否自己就已经见识过平行宇宙呢?
和自己精神上有关,但好像实质上和自己无关,是自己碰不到的世界,这样的“圈子”,还不够多吗?比如,娱乐圈的那些复杂,有钱人的轰趴,锦鲤显灵,彩票中奖,这种“确实在发生着”的,却又于我来说是小概率事件的事情,是否也可以看做是一个平行宇宙呢?
我希望你能理解我这个定义。
这个平行宇宙充满了无限可能,比如一夜暴富,股票暴跌,房价下降这种事情,加之这种可能是可预计的,可控的,可实践的,就给了人们对未来的希望——不至于太离谱,又绝对好过当下。毕淑敏曾写过一个真实的故事:《购买一个希望》,里面那个买彩票的穷人,可以说是凭借廉价的彩票和丰富的想象在编织自己易碎又牢固的生活信念。我这里称之为“白日梦”也不算过分。
再有,平行宇宙是历史的,发展的,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十几岁的人可以以二十几岁的人为榜样,三十几岁的人可以向四十几岁的人学教训,有一句话说,一辈子太短,只有靠读书才能活出几千年的生命,即文化的生命。我们虽然没有经历过,但是人的轨迹是有相似性的,《兰亭集序》中有言:“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说得就是这种妙趣。我们不难说,平行宇宙就是这样,与我们无关——因为确实或时间上或空间上过于遥远,又与我们有关——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以上论述的空间上的平行,和时间上的平行,都可以给我们无限的启示。人为什么要学历史,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平行宇宙” 之所以给人启发,是因为它可以约等于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科学,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文明,我们的历史。它是个人视力的延伸,它是个体与社会的联系,还不同于一般的体系(比如义利观,世界观,)是以个人视角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是以个人的发展为目的和归宿的,是以个人为中心的差序格局。为什么这么说?平行世界的命名是借助了数学概念的,在欧几里得数学条件下【本人文科生,仅仅知道有三种数学体系及其表面含义,望指正】,相交线终会越走越远,异面直线不曾邂逅,唯有平行才是最长久的陪伴。平行线上的双方遥遥相望,互相祝福,又各有各的道路,各有各的前途。不正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吗?所以一个人可以相对独立地利用平行世界,即所谓“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用或者不用,都在于这个人自己。这是平行世界对于惯常的选择性吸收的思维模式的有或无的问题。还有多或少的问题。平行于一条直线的直线有无数条,我们也可以以自己的时间轨迹/空间轨迹等等凡是能分类的轨迹找平行世界【日常感叹分类学】。我们选取的平行世界可以很近,比如身边人,上一辈的事,也可以很远,比如我们现在位置在地球上的对跖点,春秋战国时候的故事。这样看来,平行世界是相当富有弹性的。是一个规律,具有物质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却可以被人利用,改造世界。
平行世界的意义很多,比如现在还没有一个粉丝的我,母胎solo的我,期待平行世界的你们能来与我相见,未来平行世界的Mr.Right,可以快点向我奔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