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买过就后悔的书长什么样?
最美图书,却也最后悔
记得在去年双11前,曾看到了一份“购书清单”,其中囊括了不少价格不菲的“最美书籍”,心中暗想配合优惠,简直是捡了大便宜。不过待真正拿到这些书时,岛主才知自己已经掉入了作家+电商的“圈套”。
或许你会说,难道这些书不美吗?其实这些书每一本都对得起“最美”的称号,甚至可以说是太美了。例如《学而不厌》,其护封是用中国画必备的毛毡包裹而成,内页则用宣纸印刷国画和书法,颇具东方美感;



再比如《乐舞敦煌》,完美复刻了敦煌莫高窟的瑰丽壁画,让人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文化遗产;


已经被封为网红图书的《S.》,更是把纸质书玩到了极致,一本书已经做出了“伪纪录片”的既视感。


总之这些书就像是一个个美得不可方物的瓷器,虽然精美,但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而大多数人终究是在睡前、或者上下班通勤时读书,书页折损,封皮掉色都是常态。就拿《学而不厌》《乐舞敦煌》来讲,别说带到地铁上了,就是稍微用力触碰一下,宣纸都会破损,心疼都来不及。
至于奇书《S.》,网上有人说想彻底读懂这本书,至少需要读4遍。如果没有大段的时间和足够的脑细胞,想啃下来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也曾问过身边不少买这些书的人,大部分都是跟风购买,朋友圈里晒一波,然后就束之高阁,再无然后。

经典,但却不适合每一个人
在今年双11之前,有人希望岛主也能开一份购书清单,于是我分享了自己比较喜欢的作家,如村上春树、马尔克斯、余华、岛田庄司等。
这些作家通常都是经历过时间考验的,笔下著作也都口碑不错。更重要的是,这些书普遍价格亲民,配合优惠,再来几张打折券,基本上也就是一双运动鞋的钱,就能拿下一箱好书。
然而就在这几天,这份书单却收到了不少差评。有人吐槽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看了三分之一,实在受不了村上春树自说自话的语言风格;也有人说《百年孤独》看了一章就已放弃,因为书中人名着实难记;至于东野圭吾、岛田庄司,不少人都说,电视剧都剧透过了,再看小说味同嚼蜡。
我相信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别人都说一本书很不错,慕名读完后却觉得很是一般。
其实原因很简单,你还没有与作者“相遇”。

许多优秀的书,唯有等到你有所经历或者阅历达到一定程度,能够体会到作者心境之后,才能产生心有戚戚、感同身受的感觉。
看见“畅销”、“经典”,就无脑剁手囤书,最终八成会后悔。

成功学:一直畅销,难以复制
《XX的成功之道》《XX教你说话办事》《像XX一样优秀》……这些书常年霸占着销售排行榜,腰封上还有极其诱人的推荐语,譬如哈佛学生必读、某某力荐,仿佛只要读完就能一步登上人生巅峰。
更重要的是,这类书往往价钱不高,实乃满减额度不够时的凑单利器。可是环顾周围,又有多少成功人士真的是靠这些书成功的呢?

其实每次看到这些书,我都会想到明代学者袁中道在《游居柿录》中讲的一个故事:
万历年间,有一位名叫常志的和尚是鲁智深的铁杆粉丝,认为出家人就应该像他那样“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别人惹了他,他就扬言要烧了人家的房子;有人好心相劝,他却说“汝有几颗头?”
那么他真的和鲁智深一样修成正果了吗?由于得罪了太多人,他只得流落街头,最终在饥寒交迫中死掉了。
常志至死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处处模仿鲁智深,最后的结局却大相径庭。事实上,总有些东西是模仿不了的。比如人的“际遇”,就是照搬不来的。

我们可以学比尔·盖茨从大学里退学,可是他能从做IBM高管的母亲那里完成第一个订单,这样的家庭背景又有几个人有呢?
我们可以复制马云的人生履历,学英语,学计算机……可是那个互联网经济萌芽的时代,却是一去不复返。
虽然我们无法模仿成功人士的“机会”,但这些成功学类的书籍的“命运”却殊途同归——完成它们的凑单使命后,便被放在书架角落里吃灰。
畅销,不代表精品
除了成功学书籍,还有一批书在畅销榜单上若隐若现。
这些书普遍装帧考究,纸张轻便,常年出现在火车站、飞机场的书店;
它们主打感人招牌,腰封上都会写着无数人含泪推荐;
其作者通常是不知名的国外作者,或者是某流量大V,虽然你可能没听过他们的名字,但明星们已经读完了,甚至还想演书中主角;
是的,这些书就是时下最火的披着长篇小说外衣的心灵鸡汤。(此处省略无数矫情的书名)

在这个媒体拼命贩卖焦虑的年代,不少书友在双11囤书时,都希望借这些书拯救自己。而就在畅销榜的掌声背后,很多人都说这些书买回家,看了一本就无力吐槽了。
这些书的故事往往大同小异,无非是一个人面临着种种困境,突然出现某个意外拯救了Ta,于是主人公重燃生活希望,完成了人生逆袭。
这样的书的确可以一口气读完。但坦率地说,故事太过必然性。用一本书的主题,就可以涵盖所有类似的书。况且很多时候只是书中的主人公被治愈了,现实中的我们还要早起、挤地铁、加班……
也许看到这里你会问,岛主你今年双11买书了吗?有没有买完再后悔呀?嗯……我先去拆塑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