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启后认为王羲之的书法风格综合了各个时代的趣味

王羲之的兰亭序
近代美学家滕固曾援引德国史学家霍陈坦因(Hausenstein Wilhelm)关于“风格”的解释,即:“存在之一切形式的互相凝结的综合”②。魏启后先生认为王羲之书法是一种综合的结果,同时也是发展过程中的。他将书法视觉形式分析的内向型与社会背景的外向观相结合进行考量,对“钟王”这一风格的发生、滋长、完成,以致开拓出另一种风格的内在动力给予了一番思考,他认为这一源流是综合各个时代趣味而形成的心理“综合”风格,并且这一风格是开放的、前进的。“钟王”是“以王羲之为中心,努力开拓的多元化、多方位、多渠道的探索书法艺术的自然美与形式美的道路”③,盲目练习书法苦心地去做王羲之的奴隶是徒劳的。

王羲之的干呕帖
书写者的目的是要不断地通过技巧来修炼自己的“潜意识”,这也要求书法者必须对自己的创作过程有深刻的自觉认识——创作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个人“潜意识”的自然流露。魏启后先生认为书法家要对书写的创作状态做深入研究,他坚决反对以“设计”的方式进入创作,“先入为主”的主观意愿的消除,才可以由“有为”的繁琐僵硬走向“无为”的“简而妙绝”。设计不是不可以,但它存在于书写过程中任笔“生发”的想象力以及不拘泥成法的创造力,这也就是米芾所讲的“刷字”。“刷”才可以借“八面”笔势的弹力而生发,使字的结构姿态“由简至妙”。

魏启后的书法作品
魏启后先生对“简而妙”的笔法解释就是:毛笔一定要以在纸上合理运行的前提下来呈现神采、性格和情绪等意味。汉代简牍隶书在二十世纪的大量出土,逐渐取代了明清古人只能取法石刻隶书的传统,铭石之书的修饰整饬之风被进一步证实,墨迹书法的“简易”特征一览无余。显然两汉的简牍墨迹做为日常通用的书风,所呈现出的“简易”笔法让他倾倒,这些汉魏之际的简牍隶书以及一些民间“草隶”有力地笼罩了其后的“钟王”之法,但这点恰是古人研究的局限。汉魏书家手底下完全没有唐宋后书写“二王”的小动作——一种刻意的表现,完全是“简而妙”的行草体。他甚至认为硬笔书法的研究尽管具有更多实用性的功能,但因为它能“从简入妙,”所以“正合古人”,比起毛笔书法流传中导致的“转繁转死,失足沉沦”的风格要好得多。因为有了二十世纪东方考古学的兴盛,中国学者才会利用科学的方法和世界的视野独立地走在西方学者研究“东方学”的前沿。

魏启后的书法作品
我们一定不要忽视魏启后先生所处的历史氛围和他的知识结构,他已经是成长在1923年新文化运动后期的学者,民国学者的运用西方新学术方法对“传统文化”的新回归,产生了诸多成果。这一时期美术界称之为“国画复活运动”。我们单纯地把他当做一个老先生的“延续”和“守旧”是非常错误的,他在不多的文字中阐释了他的书法理论的高度和深度,即对外在纯粹形式探索的反对,他认为形式语言应当以心理契合为前提,书法创作必须达到“目击道存”的目的,目的只有一个:“重新认识毛笔在纸上合理运行的真正面貌,从而重新研究技法训练的合理方向,重新研究合理的教学规范。”

魏启后的书法作品
魏启后先生自称其思想受佛教思想影响很深,很不喜欢封建宗教伦理,以及依附权贵的艺术,他主张书法绘画应回到其自身,并通过其自身的审美价值启迪人们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对社会人生的尊重。他因为自幼就热爱古人的作品和绘画理论而学书画,他强调书画学习重在规律的掌握和个性风格的创造,魏启后先生对历史上各个时代、各个民族,乃至男女个人对书法的认识都是至关重要的,对书法精神的理解和表现也是不同的,尤其要重视自己民族在当代的探索。但作为现代书法家魏启后先生曾警告同仁,千万不可过早地鼓吹自己的价值,否则会染上虚伪、盲目的疾病,这样就会害了自己的学术生涯,最终还是应该用作品来说话。 方辉,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 注释: ②《滕固论艺》。滕固原著,彭莱选编,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版,第9页。 ③参阅于建波《魏启后先生对中国书画艺术更新观念问题的一些主张》。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