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之华》:爱情中的向生性与驱死性
西安这两天的天气,真叫人不怎么喜欢,老是阴沉沉的,像有人欠了它两个二百五似的。霾从早晨罩到晚上灰蒙蒙的,叫人舒畅不起来。
和乖宝宝(所携之物)看完电影,走在灯光灰暗的街道上,她跟我抱怨,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看,电影都应该是《你好,之南》,而不应是《你好,之华》。

乖宝宝的这一点疑惑与我不谋而合。在看电影的时候,我就有了这个疑问。对于二人的这种默契和巧合,我不觉得有多神奇,反而觉得只是一种再也平常不过的开始。对于很多奇妙的事情,我更相信平凡。
是啊,那为什么是《你好,之华》,而不是《你好,之南》呢?不论是故事起因还是情节贯穿,都应该是《你好,之南》呀!岩井俊二怎么就以《你好,之华》做片名了呢?我以为这里包含导演的两个意图。
一是指向性意图,以《你好,之华》为片名,是为了告诉观众,之华的感情和婚姻才是大多数人的最终归宿,经历过伤心的初恋,最后择一人终老,平淡且深情。其实想想看,这才是一个人的一生。之华在感情上经历的变故不多,婚后生活稳定,有疼她爱她的老公,有可爱的女儿和善良的老人,作为一个中国女人,她的生活也算十分完满了。反观之南,离开了爱她的初恋,选择了另一个男人,有了两个孩子,可是婚姻不幸,自己也抑郁成疾,最终选择了离开这个世界。岩井俊二从《情书》到《你好之华》,都在渗透这个理念,珍惜身边陪伴的,珍惜已经拥有的,你才会是幸福的。所以之华的爱情和婚姻具有指向性意义,代表了大多数人的婚姻选择和感情归宿,只是许多人看不透,看不清,因而奔走劳累。岩井俊二通过《你好,之华》的指向性暗示告诉观众,之华的感情和婚姻,才是大多数人归宿,平淡,且深情,遇见的、已经拥有的,珍惜她(他)就足以。岩井俊二在向大多数人的爱情和婚姻问好致意。

二是向生性意图。之南已经离开了,带着她遗憾的爱情和破碎的婚姻人生离开了,但是之华还在,和她的婚姻感情一起生活在这世界里。这里的向生性,有两个方面。一是人的向生性,关注在世者的生活;二是感情和婚姻的向生性。在之南与之华之间,只有之华和她的感情是向生的。也就是说,人与感情,都应该是向生的。岩井俊二也是在告诉观众,感情,必须是可生、向生的才能长久。但现实中,我们往往走得是死胡同,逼死自己,也逼死对方。
以“书信”为线索和载体,一直以来都是岩井俊二的创作主题,比如早期的《情书》。从《情书》到《你好,之华》,岩井俊二的素材层次和年代跨度也在不断增加和扩展,横跨三个年代的人物交织在一起。我们看到,之南的婚姻生活对两个孩子的成长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尤其是小儿子晨晨。晨晨的成长缺少关怀,母亲的离去让他早早的思考死亡和生命,如果无法在这个时候向他的内心注入爱和关怀,他会变得和他父亲一样。承担这个责任的只能是之华,因为她的爱是向生的,只有注入向生性的爱,晨晨的未来才可能是“可生”的。

晨晨的成长需要之华的爱来陪伴和纠正,但睦睦的成长只需要安静的陪伴,扮演这个角色的是之华的女儿飒然。我们不知道尹川拒绝了之华之后,之华和姐姐之南的关系怎么样,不过通过之华与尹川的对话来判断,她们后来也并不是很亲密。之华对离去的姐姐在内心深处是存有遗憾的,这种遗憾,在飒然和睦睦身上得到补偿和和解。
从第三代成长来看,二代的感情和婚姻对其影响很大,挽救措施除了二代辅助之外,还有三代之间的互助。这也是向生性的创造和体现。但是这种伤害和悲剧却是之南的“驱死性”带来的。与之华相比,之南漂亮好看,万人瞩目,孤傲冷艳,有硬度,有棱角,美到极致。但美到极致也是一种危险,之南的性格在本质上是“驱死的”。不像之华,小心内敛,安静柔弱。二人的性格之别导致对感情的“态度黏性”不同。之华会寻求挽回的机会和可能,但之南不会,甚至还会主动离开。因为之华是向生性的性格,所以她生活安逸,婚姻稳定,而之南的驱死性格使她离开初恋,步入人生低估。在这里,岩井俊二向观众提供了一种对待感情的态度方法,少一些硬度和自我,多一些柔软和共性,避免趋死性因素,创造向生性可能,这样的感情才会长久而持续。从这个角度来说,之华的境界高于之南,认识收获也要比之南多很多。

尹川,典型的文艺青年,但是文艺青年在感情上是有性格缺陷的,磨磨唧唧,不够干脆,缺乏“务实”性格,往往不如横刀直入开门见山来得实在。之华离开他,并非仅仅因为张超,他的性格缺陷才是根本原因。在感情这件事上,张超所表现得强势不是他能比的。在《你好,之华》中,他是个走不出青春的人,对过去无法释怀。他唯一值得安慰的是之南在走到生命终点时还记着他。
在我看来,《你好,之华》,是导演岩井俊二向大多数人的爱情和婚姻致意,是对爱情向生性的一种探讨,而这种致意和探讨,绝不是他第一尝试,《四月密语》、《情书》,他都在做这种尝试。

很开心能和乖宝宝一起看这部电影,如果有机会,还想和她看更多更好的电影,默默陪伴,平淡,且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