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诗词十五讲》 第一讲 札记
第一讲 走向高潮的初唐诗
1、内容 形式 风格
2、初、盛、中、晚四期
3、初唐:唐睿宗景云年间上推到唐高祖武德时期近一百年 盛唐:唐玄宗开元天宝四十多年
一、 初唐的诗歌革新
1、从初唐到盛唐:自觉革新的过程 学习建安诗歌、批判齐梁文风的主导思想 文质兼备
2、革新的对象:针对南朝齐梁时代的绮靡文风
3、南北分裂 北朝文化停滞 南朝相对稳定繁荣文化发达(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
4、南齐永明年间 新体诗 自觉运用四声 讲究对偶避免声病 格律诗的雏形
5、梁陈时期:应诏诗、咏物诗、艳情诗迅速发展
6、齐梁绮靡文风:“嘲风月、弄花草”、缺乏言志述怀的深刻内容和刚健骨力的创造风尚。
7、魏相宇文泰 隋文帝 李谔 把朴素的文学和绮靡两种文风看成是儒学和文学的对立,彻底否定了诗歌自身的价值。
8、诗风革新 三阶段 ①唐太宗贞观年间 宫廷 唐太宗:“浇俗庶反淳,替文聊就质”“去兹郑卫音,雅音方可悦。” 倾慕南朝文化写齐梁体诗 魏征主张把江左的清绮文采与河朔的贞刚气质结合起来 “使文质彬彬,尽善尽美。” 这一时期的宫廷诗在内容在主要表现为以歌功颂德、箴规时政等政教思想代替月露风云、艳情闲愁的描写,在艺术上则采用典正工丽的风格代替轻艳浮靡的情调。 到贞观末年,宫廷诗风朝典雅富丽和轻艳绮媚两种趋向发展,后者的代表人物是“以绮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仪。 上官体
9、②唐高宗时期 民间 王勃、杨炯根据“龙朔初载、文场变体”的状况,批评“气骨都尽、刚健不闻”的“上官体”,担当起使“积年绮碎、一朝清廓”的历史使命,鲜明地指出了诗歌振作在于“气骨”这一核心问题。 没有把“气骨”和建安联系起来 卢照邻对于去屈原的精神和骚体诗给以充分的肯定。 王勃的革新创作主要表现在=为歌颂廊庙的大赋大颂,发扬宫廷雅音。但他们的诗歌则以“抚穷贱而惜光阴,怀功名而悲岁月”,视野从台阁移到江山、塞漠和市井 不自觉地继承了建安文学传统
10、 ③武则天到中宗时期 陈子昂 标举风雅兴寄和建安风骨 肯定了革新诗歌的关键在于恢复建安文人抒写人生理想的慷慨意气。 一方面以拯世济时为己任 启发把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具体化为乘时立功、争取理想政治的执着追求 另一方面 对现实有清醒认识 穷达进退 张说 张九龄 张说对屈原、宋玉以来的历代文学一概持肯定态度 主张作诗要文采和风骨并重,典雅和滋味兼顾,鼓励多样化的内容和风格,并提出了盛唐诗歌应当以“天然壮丽”为主的审美思想。 “重义轻生知许国”
二、 初唐诗歌形式的发展
1、四言体经历先秦汉魏的发展,晋代衰落。汉代兴起五言诗 七言诗在南朝发展起来
2、唐以前的五七言诗主要是古体诗和可以配乐演唱的乐府诗及文人拟乐府 格律诗在齐梁萌芽 律诗的规范及其与古体的区分主要在初唐完成
3、初唐诗歌形式发展 ①长篇歌行的扩展 汉乐府“行”:某歌之行 行与音乐的节奏有关 行钟的乐曲是简单的三音阶的跳跃节奏 汉代“行”也指乐曲。 “行”是一种可以多遍演唱或演奏的乐曲,这就决定了在这种乐曲基础上形成的“行”诗体语意复叠、节奏分明的基本特征。 成熟后的歌行主要是七言体,有少量五言 初唐时歌行篇幅加大,内容也从传统的边塞闺怨扩展到描写帝京的繁华,抒发怀古的浩叹,探索人生的哲理。 初唐四杰的歌行较隋歌行更善于铺排发挥,辞藻艳丽而气象恢宏、境界壮阔。
4、②律诗和绝句的规范化 沈约 上官仪 元兢 崔融创三种新对 李峤 沈佺期 宋之问 初唐五言已成熟 七言从武周后期到中宗时才成为应制常用的体裁 “绝句”之称出现在宋梁之时 五言古绝起源于汉代民谣和乐府 七绝起源于西晋的谣谚 隋代有标准的七言律绝出现 绝句的律化与律诗不同步
5、③古体诗歌的渐变 古诗之称原来相对乐府而言 汉魏六朝以四言和五言古诗为诗体正格。 唐初古诗承袭陈隋,五言都像未完成的唐律诗,七言像未完成的歌行。 中宗到玄宗前期,人们完全热衷于学习愈趋成熟的五律和五言排律。
三、 从王绩到“初唐四杰”
1、王绩 字无功 自号东皋子 隋唐两朝出仕 其兄王通 作品:《野望》 《秋夜喜遇王处士》 《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遂以为问》
2、“四杰”之称 见于《旧唐书•杨炯传》:‘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3、活动时间:高宗至武后初年 “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行为都相当浪漫,遭遇尤其悲惨。”
4、卢、骆擅长七言歌行,王、杨擅长五律。
5、卢照邻,字升之,号幽忧子 《长安古意》
6、骆宾王 《帝京篇》 《畴昔篇》 《在狱咏蝉》
7、王勃 王绩的侄孙 神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滕王阁诗》 《山中》
8、杨炯 《从军行》
四、 从“文章四友”到“吴中四士”
1、从武则天到唐中宗时期,诗歌创作以台阁大臣和他们周围的文人为主体。
2、文章四友: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
3、崔融 武周和中宗时期执掌诏诰之事 擅长碑颂表疏类大文章
4、李峤 武周中宗两朝为相 宫廷应制诗的作手 120首咏物诗 教人“作诗入门”的示范作品 《汾阴行》
5、苏味道 武周时为相 多应制之作 《正月十五夜》
6、杜审言 字必简 《春日京中有怀》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夏日过郑七山斋》 《度石门山》 《登襄阳城》
7、沈宋 沈佺期 宋之问 对律诗的定型做出了重要贡献的两位诗人。宋之问《题大禹岭北驿》《渡汉江》 沈佺期《夜宿七盘岭》《杂诗》《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8、七言律自杜审言、沈佺期首创工密,沈佺期七律平仄严密,句法多有新创。
9、中宗神龙年到玄宗开元初 “吴中四士”:贺知章、张旭、张若虚、包融 “俱以吴越之士,文辞俊秀,名扬于上京” 描绘吴越清丽的山水,抒写亲切动人的人生感触 纯净优美的意境和悠扬婉转的旋律
10、 刘希夷 惜春 怀古 《白头吟》
11、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五、 从陈子昂到张说
1、陈子刚 字伯玉 方外十友 《感遇》三十八首 推究历史现实的道理 批评现实 仿效汉魏五言古诗的句式和结构,使古诗和律诗的体调有了明确的界分。《登幽州台歌》《度荆门望楚》
2、张说 字说之 率意多拙 《邺都引》
-
suri_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7-28 11:58:43
-
豆友179023130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16 20:14:42
-
豆友143387644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16 19: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