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山不是山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三重境界,从高中接触到,到现在反思其理。今天阐述一下,我对于“该认识”的认识。
这世界何其玄妙,我们从儿童 -> 青少年 -> 青年 -> 中年 -> 老年,经历这短暂一生。我们总得有一套可以自圆其说的对这个世界天天发生的事情的解释,如果没有就会感到困扰。
比如,重庆公交车冲到江里了,是一个比较大的公共事故。我们需要知道一个解释,不然就会问,这到底怎么回事。当然,第一开始,是对向行驶的小汽车女司机的原因。一听到是女司机,会想,果然“女司机是马路杀手”。这时候就过去了,有了一个解释,是因为女司机不会开车,导致公交车怕撞上坠入江中。此时,稳固了。不管这是不是事实,但这个逻辑在脑海中是可以一定程度上自圆其说的。但后来发现,是有女乘客与公交司机吵架导致。果然,女人都是泼妇。又一个解释。当然女性肯定更认为,公交司机没有尽到责任,女乘客是不对,但是司机责任更大。
以上对事故的解释,我认为是错误的,但是有一个解释能消除不确定性,消除困扰。达到这种心理状态,人们也就不再去追究了。
我也认为人的认识分为三个阶段。但成年后,会有两个稳态,且这两个稳态会互相转化。下述。
年轻时,我们的经验和知识还不足,无法在大多数情况下进行完备推理,需要从外界得到正确的知识。这时候,家长、老师,塑造了自己的各种观。这些观,是由固定知识学习得来,很少经过自身生活经验得到验证。快快乐乐,在父母的保护下成长。
此时为第一阶段,看山是山。 教授是教授,局长是局长,社会是社会。
随着成长,从高中到大学,从大学到社会。发现大学不仅仅是学习了,还有很多其他的东西。逃课竟然是牛X的体现。高帅富配白富美,屌丝只配卫生纸。同学毕业后回家当公务员,或者去他爹的企业。
说好的高考改变命运呢,我好好学习了啊,得到了什么,毕业一个月5000块工资,活的猪狗不如。
说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呢,好不容易大学最后一年交到对象,毕业就分了。
这时候发现,世界不像书本里那样的美好,是如此的残酷。开始愤怒,抱怨这世界的不公,心理骂学校,气父母,骂既得利益者。
此时为第二阶段,看山不是山。学校里教的是个屁!教授是误人子弟,局长是贪污腐败,社会是人心险恶。
人到中年。经历了生活的沉重,后来琢磨,女的就应该看男的经济实力,不看钱不要房子的女生是不是傻,男的这么容易变心,变心了你啥都没落下,只有钱是忠诚的。而这世界一直就是这样的。局长那么大权力,总会贪点的,人都是贪得无厌的,就看你有没有本事贪到。大学毕业生,整天抱怨,有用吗,不如做好的自己的工作,钱能从天上掉下来?出身是有差别,但是,努力才能改变处境。书上说的还是对的。教授整体还是比其他行业的人有知识的。不是社会怎么着了,是原来的我不懂社会。
此为第三阶段,看山还是山。山是那个山,事不过自认为认识的更透彻了。心理默背“凡事存在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如果不合理,是因为没看到其合理的一面。自然自有其法则。该干嘛干嘛,洗洗睡吧。每个人追求自己的,从这个现有的框架中,休管他人瓦上霜。
此阶段是一个由“看山不是山” 演化而来,是一个比较稳定的状态。前两个状态都是不稳定的。所以,成年人总会说,等你到我这个年龄,你就懂了。我认为,他们是发自内心这么觉得的。
简单来说达到了“顺眼”,或者说“顺其自然”的状态。
这中间有一些问题。
经常发现有些成年人从“看山不是山”的状态下,走不出来,在我们的目光一直停留在那。“愤青”“幼稚”标签便会接踵而至。“脑子有问题”“情商低”。
其实人很难做到一切都顺眼的,只是大部分顺眼,总会免不了对一些事情不满。也就是说,山虽然是山,但是山不应该是这样的山。如果大家都遵守交通规则,如果大家都排队,如果大家遛狗都栓绳清理自己拉的狗屎。
有人陷入“民主、自由、法治”之中无法自拔。有什么意义?中国是个人情国家。你之所以喊法治,是因为你不会搞关系,你会搞关系了,自己得利后你就不喊了。这是“看山还是山”对第二阶段“看山不是山的”鄙夷。
看山不是山,某种程度也是一个稳定的状态。这个状态如果想稳定,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认为自己做的事情的影响对世界变成自己期望的样子是有效果的,有价值的。
公司出了问题,发脾气的总是领导,因为领导“看山不是山”,他有足够改变办公环境的能力。肯定不敢这么设想,领导说“公司总会出问题的,今天出了,别的公司也会”。而普通员工觉得哪些出问题了,总是想到,所有公司都这样,哪个公司没有问题呢,是人就会犯错。其实,他心理是有想法的,也是有变好的方案的。只不过,自己没权力,没在那个位置,很难产生具体影响,既然没有影响,又何必费劲呢。所以,顺气自然吧。此时顺其自然是一种无奈。有时候也是一种坦然。到底TM的是啥?!
结婚要门当户对去衡量,其原因是不言自明的。但是有人也会想,这么算计清楚的爱情还是爱情吗,可不可以追求一些浪漫。心理承认门当户对,但是年过30时,还是想着浪漫。那这跟20岁的浪漫一样吗。在外人眼里,我想是很难看到他心理的区别的。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一个人是处在 阶段二“看山不是山” 还是 阶段三“看山不是山”是很难从其他人眼里区分的。他是真不懂生活和现实吗? 还是想对生活和现实做些改变?
结尾1:
人们为了让自己感觉好,对方最好是没自己成熟,那他一定是阶段二的“看山不是山”!因为我才是认识这个世界的王者!
不过,倒是闪过了一个疑问,
是这个社会塑造了我们,还是我们构成了社会呢?
当信仰不坚定时,会认为社会塑造了我们。
当信仰坚定时,会想,只有我们这一代人坚持做我们自己,这个世界终将会被我们塑造。
只是,我们总会左右摇摆。
ps. 可能今天天气好,我便用“结尾1”作为结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