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走日记(1)
早上起得比预定时间早,天刚亮没多久。想想今天的计划,索性起床,吃过早餐就出门了。
很久没有暴走,当站立在体育场的公交车站的时候,有些小激动,也有些小忐忑,不知道自己能坚持多久。上周尝试短短的5公里之后,晚上膝窝就开始疼。不管怎么样,今天这一圈必须要坚持下来。之前得知本市有29条马路不扫落叶,于是选择了比较集中的体育场-余庆路-武康路-复兴西路-华山路-巨鹿路-淮海东路-人民路-中山南路-外马路-瞿溪路-零陵路-体育场的路线。打开APP记录里程和时间,便开始了。

秋风一天比一天紧,树叶一天比一天枯黄,公园里的鹅掌楸比上周黄得更深了。站在巴金故居前等开门的时候,看着一片梧桐叶旋转着优雅地落在根前时,不由得感伤起来。它落下了,明年的树还会绿叶亭亭如盖,却不再是今天落下的这一叶。
等了几分钟后,唱歌走调、十分准时的保安递给我一张门票。前院不大,金黄的爬山虎垂在墙上,整个房子显得很有生气。进了门便可以看到很传统的布置,正对门的是会客厅,进门右边是餐厅,墙上挂着主人留下的小孩照片。门厅里上二楼,便是卧室和书房。卧室里十分简单,只有衣柜、梳妆桌和两张床。大床的床头柜上放着夫人萧姗的照片。夫妻两人感情很好,两人都曾经历人为的磨难,而萧珊却没能挺过去,她去世之后巴金把她的骨灰盒长年放在床头柜。靠角落的小床是在“文革”时女儿睡的地方,而卧室的外廊布置为女儿女婿的卧室。介绍说,在“文革”期间,女儿的贴身陪伴给予巴金莫大的宽慰。这样的亲切与关爱让后人也觉得心头一暖。旁边则是书房,四面墙都是书柜,其实门厅里也有一面墙放书柜,陈列着外文工具书、友人的文集和巴金自己的作品,对应的外廊还是书房,隐约能看到叠放的箱子和书桌。据说巴金肆书如命,把生活费都用来买书了,萧珊还为此埋怨过他。让我比较感慨的除了很多书,还有他背靠门的书桌。这样的放置方法有些奇怪,我立在门口想了一会儿,大概怪在不同平常看到的面朝门的办公桌吧,这样放着到底有一种“不待客”的意味。想想也是,楼下有会客厅,书房一般是挚友才会停留的地方,背朝外面的世界沉心写作,才是最舒适的方式吧!

在萧珊百年诞辰纪念馆看到巴金写《怀念萧珊》的原稿,字迹非常秀气整齐,相比之下,萧珊的笔锋要飘逸洒脱得多。还意外看到了沈从文写给萧珊的信,初看跟巴金的一样工整,再看又有很大不同,沈从文的字秀而苍劲有力。
后院有一块草坪,周围的水杉已经很高很高了。

我喜欢行走,脚触大地,体内血液沸腾的感觉足以驱赶心里的阴霾。以前经常走,不过最多也就四个小时,而且走多少算多少,累了就歇息,倒不觉得有多难。但今天是带着目的而来,于是更加用心起来。最初的几段路忙着看蓝天下的悬铃木的枯叶,临近中午才发现速度太慢。我预期的目标是每小时五公里,走走停停下来才四公里不到。休整了两小时后,才真正发起力气来。
休整的两小时实在是因为准备不够充分才耽误的。网购的充电宝延后交期了,只好带了根数据线出门,指望着能在哪个店里吃午饭的时候充电。手机不出意料的不给力,正好十二点饥肠辘辘的时候提醒了我,于是在一家罗森便利店里逗留了两小时等电充满。
途径的路段除了人民路有些拥挤,其它都还好,尤其在十六铺之后的外滩边,除了保安还有跑步的人,差不多只有清风为伴。而最喜欢的还是人民公园南边,人非常少,还可以围观流浪猫。速度一直提不上来有些焦急,现在背包重量只有水杯和相机,若要是负重行走,可能速度还会更慢。也许是玩心太重,天快黑的时候速度开始达到高峰每公里11分钟。走得越快,心越沉静,可能在想着什么,但那些意识也会在快速移动时被抛之脑后。
也许是最近的糟心事比较多,看到的陌生人的微笑也会觉得开心。有阿姨问路,最后当然妥妥的指错路。有小朋友们组织的“不做低头族”活动,被一个小帅哥宣导说,“阿姨你知道一个人溺水多长时间会昏迷吗?只要十秒。因为十秒而让小孩丧命实在悲剧,所以不要做低头族哦”。被坐在十字路口的老大爷打招呼说你好呀。被等红绿灯的上海大叔问几点了。被找地铁站的小姑娘问路,可能又把她带偏了....
回到起点时已经华灯闪烁,一圈下来也不过二十多公里。下次要更早出门,还要记得带上充电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