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在读《苏东坡传》这本书之前,我曾在大脑里搜索关于苏轼的记忆,我发现我虽背诵过很多他的作品,但对他这个人实在是了解甚少。说实话,初读此书时,我是有些抗拒的,一是这本书有些厚实,二是觉得这书从名字来看不过就是一本把苏轼的一生流水账般记录下来的书,应该没什么大看头,但为着作业又只得硬着头皮读下去。让我提起兴趣的是,读到苏东坡死后,他的名气地位达到巅峰。我开始十分想要读下去寻找答案,想看苏东坡到底是有多大的人格魅力。能让当时的人们无视禁令,互相传诵东坡之诗。读到“却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吟诗”时,我其实有些不太懂,查了资料,我开始有些佩服他。原来醉酒的苏东坡夸起人来,竟毫无恭维之意,反而有点儿可爱。
这本传记从苏东坡的故乡写起,从浩浩荡荡的江水写起。四川之景雄奇壮丽,这样看来,如此钟灵毓秀之地走出了一个苏东坡是偶然,也是必然。从东坡的祖父以米换谷,到开仓散谷,从苏老汉的行事风格,再到苏东坡的为人,我发现原来东坡身上的豪爽之气竟是家族遗传。
唐宋八大家中,苏家占了三位,不得不让人意识到家庭教育至关重要的作用。苏东坡的母亲程氏真是一位可敬的母亲,一个相夫教子的典范。甚至可以说,苏东坡能有日后的成就,与这位伟大的女性有很大关系。而另一个苏东坡生命中十分重要的女人,我想就是他的第一任妻子了。从他悼念亡妻所作的江城子中,更能感到他对于亡妻的深爱。这苏夫人实在是一个贤妻,苏夫人生活上的智慧也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苏东坡。“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这两句诗我原来一直以为是东坡遭贬谪之后的有感之作,没想到居然是他在二十多岁左右还未真正发光时所作。
读到王安石变法那一章时,我总觉得林语堂先生虽不大赞同王安石的变法,但却还是用了很大篇幅写其为人处事,应该还是觉得王安石是有其可爱之处的。王安石虽不修边幅,可又因为他无论面对谁都是这个样子,所以也不能说他虚伪。况且王安石变法也并非为了他的一己私利,政见不同应当别论。我觉得王安石确有令人钦佩的地方,他能不为眼前利益所动,在人生最灿烂辉煌的二十年里,韬光养晦,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王安石性格怪异,苏东坡性格也很执拗,他们二人要么是知己,要么是劲敌。
再然后一场始于“拗相公”王安石和其反对派之间的风暴刮起来了。而这种朋党之争笼罩了苏东坡的一生。苏东坡的第一站是杭州,这段远离朝堂的日子是十分惬意的,无党争,无权谋,而苏东坡也确实放飞了自己的思想。在这期间,他作诗甚多。但这尽情放飞自我也给他招致了灾祸。从那之后,他便成为了风暴中的燕子,直到去世,都没有在一个地方度过三年以上时光。
而苏东坡写民间疾苦的诗都没有那么惨,好像只是在就事论事,也许豁达的东坡心中相信根本没有过不去的坎儿。苏东坡在杭州任期届满之后升任了密州太守,但只待了两年,就又到了徐州任太守。在密州时,东坡思念弟弟,写出了公认的最好的中秋词——水调歌头。苏东坡真正的生活是由四十岁开始的,之前的人生经历,强化了他的个性,经历的种种苦难,也给了他更多发挥天性的机会。杭州的苏堤、密州的超然台,徐州的黄楼...苏东坡真可谓救民水火。
乌台诗案中苏东坡之案,虽有御史强大的压力,最后却判的很轻,主要是因为宋有祖制,不杀文人,还有就是王安石的极力反对,由此可以看出王安石虽与苏东坡政见不同,却还是惺惺相惜。这次死里逃生使得苏东坡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他的本色也开始写凸显。哪怕委曲求全,也不改变心中道义,这是他的执拗,更是他的真。
东坡即将离开黄州之时,送他的有穷人,也有富人,有朋友,也有陌生人,由此也可以看出他的伟大。苏东坡回到京都之后急剧得势,但一心为公,坦坦荡荡也无法避免遭受非议。这也使得他更加坚定离开京都的想法,但他越恳请外放,那些政敌们越觉得事态严重。所幸他的政敌只想让他离开京都,他也别无所求,只求一走了之。
苏东坡这一生不是被贬谪,就是在被贬谪的路上,一直颠沛流离,可他却能处之泰然,随遇而安。虽受贬谪,苏东坡依旧有观山赏水的雅兴。苏东坡纵使才华横溢,为人坦荡,但还是为朝堂所困。但他却活得透彻通达,从少年一举成名,壮年蛰伏,再到老年位极人臣,最后晚年颠沛流离,他的人生可谓十分精彩。他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做到了极致,留给我们的是无限宝贵的精神财富。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如果我没有读过这本书,没有感受到生活的残酷,我可能也会如苏东坡那样随性而为,可我还是慢慢败给了现实,我只能学着活成子由的样子,羡慕着东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