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东坡?苏氏子瞻
《苏东坡传》有感 ——何为东坡?苏氏子瞻 苏轼的诗词我们都很熟悉,他是北宋一位伟大的诗人,留下了许许多多流传千古的作品。最近因为老师布置的作业,我读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读完这本书感受颇深,让我更深的了解了苏轼,以及他跌宕起伏的人生事迹。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东坡居士。这是我们从接触苏轼的诗词时就知道的。 “轼”意思是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平时用来做扶手,有需要的时候可以站在上面远望,而苏轼又字子瞻,展现了苏轼的父亲苏洵对苏轼的期望,有高瞻远瞩之意。 《苏东坡传》共28章,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苏轼的一生,给人无比的震撼之感,让人对这位大文豪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林语堂的序里是这样写的,“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林语堂给予了苏轼超高的评价。第一章,文忠公。林语堂讲述了他心目中的苏轼,下笔平实,却有着引人瞩目的魅力。在他看来苏轼着实为“文学界写诗最好的,为人处世中中人品最好的”。他认为苏轼是具有现代精神的古人。第二章,眉山。父亲苏洵,长子苏轼,次子苏辙。合称三苏,三人皆属“唐宋八大家”。苏氏出身于在眉山。多年前,苏洵妻子生了一个女孩,再生的男孩却不幸夭折。苏洵一直盼望生个儿子,现在是如愿以偿,他非常快乐。第三章,童年与青年。主要讲述了苏轼的幼年经历。他六岁入私塾,在一百多个孩童中,他极为突出,最受老师喜爱。据文字记载,苏轼十岁时便能写出出奇的诗句。十一岁便肯发愤努力读书。童年时就展示出了他的不凡。 苏轼二十岁时与弟弟苏辙一起进京赶考。当时的考官是文学大家欧阳修。苏轼清新脱俗的文风一下子将他吸引住,但当时欧阳修认为此等优秀的文章是他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取他为第二名,不曾想这人却是苏轼。苏轼在欧阳修的赞赏下,名声大振,得到了世人的称赞。此时却传来了母亲病故的噩耗,父子三人遂回乡奔丧,并为母亲守孝。后来举家东迁,父子三人和两个儿媳妇,即将进京,这次和上次自然不同,三人仕途成功几乎确认无误。苏氏父子的文名日盛。苏轼这时才气纵横而不可抑制,一时骅骝长嘶。但弟弟则沉默寡言,父亲则深沉莫测。 苏轼一生中最受打击,也是他人生的转折点到来了。苏轼给皇帝呈书一封,虽是例行公事,但他带上了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但这些话被新党抓住不放,说他是“愚弄朝,妄自尊大”,说他“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了。于是苏轼被御史台抓捕,被压往京城。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苏东坡从现在起,由情势所迫,转身一变为农夫,由因为质和自然的爱好所促使,要变成一个隐士。而与苏轼关系颇深的地方就是黄州,在这里苏轼留下了许多千古名作。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而“东坡居士”的称号也由此而来。贬谪黄州时,他的俸禄减半,而家里需要供养的人又多。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把每月的四千五百钱拿出来,分为三十份,每份用麻绳穿起来挂在房梁上,每早用画叉取一串钱下来,交给妻子,安排一日三餐。如果当天有些剩余,苏轼就把这些钱装在一个罐子里,以备有客人来访时买酒。 这时,苏轼的老朋友马正卿前来看望苏轼,看到苏轼的生活,感到心酸不已,于是找到同窗黄州太守徐君猷,请求他将过去驻兵的数十亩荒地拨给苏轼开垦,来解决温饱问题。徐太守欣然答应,苏轼十分感激,给马正卿写了一首诗,以示谢意。苏轼对于这片土地很高兴,不但因解决了吃饭问题,更因为这块地是一块坡地,与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当年植树种花的忠州“东坡”相似。白居易是苏轼仰慕的人,于是他效仿白居易,将其地称为“东坡”,自号“东坡居士”。他还在东坡上筑室,取名为“雪堂”,并亲自写了“东坡雪堂”的匾额。 苏东坡的一生坎坷起伏,但却不失希望,苏轼永远对生活充满希望,接受自己要接受的处境,努力的寻找克服困境的方法,让自己尽快融入新的环境。我对苏东坡永远怀有一颗仰慕之心。就像林语堂所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