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中体味过的当地生活
查看话题 >印度游记(二)——德里一日
德里的地铁有着与这座城市不匹配的现代感,整体脏乱、拥挤的地上空间,进入地下则是与其他国家的城市相同的干净和整洁。另外,印度的安检男女分开,有女性专用的地铁车厢。现代文明和宗教痕迹随处可见。
在旧德里的贾玛清真寺附近,我们凭着惯性思维,以为靠近景区、离地铁站又不远,应该会比较发达一些,结果误入贫民区。街道拥挤不堪,水泥路面坑坑洼洼,黝黑的印度人穿着破旧的衣服,在尘土飞扬的路面卖着各种小吃,突突车的喇叭声从未停止。

我们七个黄种人走在那里特别显眼,难免惹来关注的目光,关于印度的负面报道从脑海中泛出,所以未敢像游客一样,在那里多做停留,直直往地铁站方向走。由于灰尘实在太大,天气又干热,我们本想戴上口罩遮一遮,但想到北京都曾发生过外国人戴口罩被逼道歉的事件,还是忍一忍吧。
贾玛清真寺是印度最大的清真寺,位于德里红堡的西南方向,可同时容纳25000名信众,寺内有边长约110米的方形广场。下令建造该寺的莫卧儿帝国第五任皇帝沙·贾汗,为妻子建造的泰姬陵更为出名。在位期间,沙·贾汗准备迁都德里,除了兴建清真寺,还仿照阿格拉红堡建造了德里红堡作为皇宫,但面积小很多。参观了阿格拉红堡就没必要再看德里红堡了。

准备进入贾玛清真寺时,我们和看门人闹了一点误会,没搞明白他是让我们把袜子也脱了,还是说付门票或相机拍照的钱。一个不耐烦,他把我们全轰了出来,不让再进。索性我们刚逛完德里红堡,已经很累,还要赶六点多的火车到阿格拉,于是就放弃了。确实也怕触犯什么宗教禁忌。
阿格拉和德里的红堡城墙都是由红砂石建城,故得此名。阿格拉红堡是沙·贾汗的祖父和父亲所建,城墙高达20多米,内部是皇室居住、办公的宫殿,后来沙·贾汗在其中建了不少白大理石建筑。对于我们这些建筑和印度历史的外行而言,这些常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外观上的宏伟,和结构上的对称、丰富,特别适合摄影。这几乎是所有印度建筑的共同优点。
印度景点的门票对外国人很不“友好”,票价比印度人高十倍甚至更多,折算成人民币一般在30—50元之间,有些景点还会额外收摄影费。不过外国人通道可以省去漫长的排队时间。印度人口众多,也特别爱在景点游逛。德里红堡的印度人购票队伍长达百米。

印度人到了景点一样很爱拍照,随处可见他们变换着各种姿势自拍,男生女生都一样。他们还很爱和外国人合影,尤其是印度男生,也有家长带着孩子或是老师带着学生来合影的。同行的女生刚到德里红堡,就被一个接着一个的印度男生围住合影。刚开始她们还仿佛有种做明星的喜悦和新鲜感,到后面就渐渐麻木了,开始拒绝一些合影要求。因为一旦答应一个,就要答应第二个,如此一来有可能影响到既定的行程安排。
比较令人惊奇的是,印度人也爱用相机软件,把自己的肤色变白。他们的肤色普遍很黑,偏白的几乎可以断定家庭条件过硬。多数普通人的黑皮肤,能够看得出来有多年高温天气下,太阳暴晒的影响。那种黑并不完全是基因所致的自然黑。

德里是印度旅行的第一站,除了红堡,新德里火车站是耗费时间第二多的地方。从地铁站出来,就是熟悉的突突车和嘈杂声,仿佛这个国家任何人群聚集的地方都没有安静过。
作为首都的火车站,只有一座两层的办公大楼。让外国游客头痛的是,它的功能划分特别不清晰,也没有便于外国人看懂的指示牌。网上攻略说有外国人售票口,但是问了几波人,都没有摸清。工作人员让你填表后再去哪哪,陌生人(可能是骗子)又给你指了一个云里雾里的去处。弄了半天,我们最终决定放弃,利用先进的手机软件购票,贵就贵点吧。
行李寄存也是一大麻烦,得先有火车购票凭证。在中国的任何一个火车站,游客基本就是拿着行李,到任意一个私人行李寄存处寄存后,就可以潇洒地出去玩了。在印度的火车站,行李寄存是在火车站内,工作人员用笔记下你的火车班次和寄存物品,特别有旧时代的手工气息。

上火车时没有人检票,班次提示对游客而言很难看懂。车站内的一些站台旁有候车室,而且有专门的女候车室,但是因为进站不用检票,所以站台上经常挤满人,人少就稀稀拉拉随地而睡。挂火车的现象现在已经很少了。
9月30号晚上六点多坐上了去往阿格拉的火车票,没有遇到传说中的晚点。朋友们开始编辑照片发朋友圈,文字修改了一遍又一遍,最后还是只简简单单发了几个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