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视深渊的人
凝视深渊的人
卢德坤
罗贝托·波拉尼奥的《智利之夜》,是一部关于黑暗、深渊、幻灭以及天真的小说。更主要的,它是一部描述凝视的作品。凝视或无法凝视黑暗、深渊。
小说结尾,有一知名场景:皮诺切特宵禁年代,圣地亚哥城郊一座豪宅里,文艺圈人士济济一堂,好像到了什么“法外之地”,通宵达旦放言高论、饮酒作乐。一次,一位据说颇富幽默感的先锋派戏剧理论家找厕所,在庞大的宅子里七转八转,转到了地下室。一条狭窄走廊的尽头,他发现个密室,自然然开了门,看见金属床上,绑着个蒙了眼的赤裸男人,身上伤痕累累,不过,仍见呼吸。酒一下醒了,“那个先锋派戏剧理论家轻轻地关上门,没有发出声音,开始寻找回客厅的路,一盏一盏地关掉身后那些他原先过来的时候被一路点亮的灯”。后来,事情搞清楚了,大宅好客女主人的美国丈夫,是皮诺切特时代智利秘密警察机构的主要成员之一,自家地下室,是他审讯、拷打破坏分子的地方。偶尔,他也参与楼上的文艺沙龙。

一九九九年,波拉尼奥在“罗慕洛·加列哥斯国际小说奖”获奖演说中称, 作家必须具备的一项品质是:“凝视黑暗的能力,跃入虚空的能力,知道文学乃危险之事业的能力。它是一种在断崖边上狂奔的能力:一边是无底深渊,另一边是你爱的那些面孔,微笑的面孔,书籍,朋友,食物。它还是一种接受你得到的一切的能力,哪怕它比所有死去的作家坟墓上的石头还要重。”(转引自乔纳森先生《波拉尼奥,陆续有来》一文)显然,那位先锋派戏剧理论家,是一个无法凝视深渊的人。
永远不会只有一个。单单《智利之夜》,就描绘了一幅“群像”。《智利之夜》虚构一个天主教神父塞巴斯蒂安·乌鲁蒂亚·拉克鲁瓦的死前自述或曰临终忏悔,整本书只作两个段落(第二段只有一句话),但可以清晰地看出,作为主体的第一大段实际分为好几个章节,像个假长镜头:拉克鲁瓦的早年生涯片段,拉克鲁瓦听说的几桩逸闻及类寓言故事——比如,拉克鲁瓦的偶像、博雅的文学评论家费尔韦尔讲述的那个“奥匈帝国英雄岭”故事——拉克鲁瓦游历欧洲,拉克鲁瓦教授皮诺切特马克思主义入门知识,“地下室事件”。所有这些章节,或迂回或直接,都围绕“凝视深渊”这个主题打转;每个章节,都存在无法凝视深渊的人。
费尔韦尔可作另一个代表。小说中,拉克鲁瓦与费尔韦尔有一场交锋。费尔韦尔嘲笑拉克鲁瓦关于英雄的念头,特地讲述“奥匈帝国英雄岭”故事。故事里,一个想成就英雄事业的鞋匠,落得个凄惨下场。故事讲完,两人都不作声,看着咖啡店外皮影戏般晃过的人流。“这种消遣对我的老师费尔韦尔来说就像是一场催眠,却使我的眼睛产生了昏眩和疼痛,这种疼痛继而扩展到太阳穴、顶骨和整个头颅……后来这种疼痛感被控制住了,只有眼睛还在疼,那样就容易克服多了——只要闭上眼睛,疼痛就会结束,这是可以做到而且应该做的……那时候有人从我们桌边走过并朝他看去的话,却只会见到一个带有一点自省态度的体面绅士。”也就是说,有人看好像也在看的,凝视似乎也在凝视的,然而却视而不见;有人凝视了一会儿,却抵挡不住凝视的痛苦,闭上了眼睛。更可怕的,波拉尼奥在小说中提示道,这种貌似也在凝视却视而不见的行为,本身即成为恐怖、黑暗、深渊之所在,是真正凝视的人所要穿透的。
在这里,是一场天真与世故的交锋。似乎,年纪尚轻的拉克鲁瓦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值得被点拨。然而,要我说,这个世界,如果只剩下天真和世故这两样东西,是要站在天真一边的。因为世故,是一场熄灭,熄灭所有穿透黑暗的希望,安于那黑暗。而天真,仍保持突破的可能性。可拉克鲁瓦,到底经历了一场幻灭:偶像尚且如此,周围的一切的人似乎都如此,不管保守的、激进的、骑墙的,统统如此。那么,自己亦只剩了同流合污的下场?同流合污,甚至出自理性之名:“最终,我们所有人都是理智的,我们全都是智利人,我们都是普通的、谨慎的、有逻辑的、温和的、有分寸的、明智的人,都知道应该做些什么,都知道存在着一些‘必须去做’的事情,一个充满牺牲的时代,一个充满理性思考的时代。”
还有真正凝视深渊的人吗?虽然稀少,还是有的。在“奥匈帝国英雄岭”故事之前,波拉尼奥写到一位危地马拉画家。二战期间,画家滞留巴黎,躲在一座阁楼上,几乎不吃不喝,处于濒死状态,却一直凝望窗外的巴黎,并以巴黎为模特,画了幅叫《日出前一个小时的墨城风光》的画。“按照他的方式,这幅画成为了一个以人为祭品的祭台;按照他的方式,这幅画实则是对溃败的接受,不是指巴黎的战败,不是指已经果断准备好自焚的欧洲文化的溃败,也不是指那个画家曾依稀拥护的理念的政治失败,而是指他本人,一个无名无财,却准备在文艺之都的艺术圈里谋求声名的危地马拉人的溃败。”虽然透露着浓厚的个人主义气息,天真的气息,不过这是一个开始,拉克鲁瓦或波拉尼奥继续说,这个危地马拉人接受自己的失败所持的清醒程度,可延展开来,让人在其他更广阔的事件中,也能保持清醒。
(删节版刊于2018年11月18日《南方都市报·阅读周刊》。原题《无法凝视黑暗的人》,改题为《凝视深渊的人》。现沿用改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