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备忘录(11月,一)
11月读书:
1、《奇石》,(美)彼得·海斯勒撰。尚可,然较海斯勒此前的《中国三部曲》相去甚远,属于炒冷饭一流。
2、《鱼翅与花椒》,(英)扶霞·邓洛普撰。关于川菜及老成都的叙述令人口齿生津,悠然神往。但更值得思考的是出于两种文化碰撞中个人如何抉择以及应对的思考。
3、《现代学林点将录》,胡文辉撰。一部好玩有趣又不失一定学术性的现代学术史。前半部分用力颇深,对于著名学人的点评较到位,然后半部分有凑数之嫌,较为简略。当然,与传主本身学术成就较为失色、逸事资料不够丰富也有关系。对近代学林掌故有兴趣的,强烈推荐一读。
4、A Study in Scarlet,(Eg)Conan,Doyle.旧书新读,原版读得更细,因而也更容易看出柯南道尔早期写作技巧上的缺陷,就是拖沓累赘的部分较多, 不够简练。
5、《晚明大变局》,樊树志撰。一部平庸的晚明史学著作。对史料的引用上,有失全面,对于史事的评价,更见浅陋。即便与孟森大半个世纪前所撰的《明史讲义》比较,也远远不如。樊老先生在近些年登台论史,颇有名气。然从此书看来,似乎史才不足,史识更是庸漏,或许仅在勤奋上尚值得一夸。
6、《在华五十年》,(美)司徒雷登撰。司徒雷登的回忆录。此书对于理解近代在华基督教传教事业以及教育事业的展开及影响,颇有帮助。当然,此书更重要的价值是了解燕京大学的创建及其发展历程,以及司徒雷登在抗日结束后出任美国驻华大使调停国共矛盾的经历。在近代史研究诸多问题讳莫如深、迷雾重重的情况下,听一个坚持写日记的亲历者所叙述的历史细节,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7、《燕京大学,1917——1952》,陈远撰。此书是承接上一本《在华五十年》而扩展阅读的。据介绍,作者是媒体人。这一点,在此书的阅读体验上可以感觉得出来,叙述流畅,而严谨较欠,在史料的鉴别上尤其明显,而所用资料不够全面,多用回忆录而少用日记,更为一失。对于不了解燕京大学的普通读者,可随手翻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