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味道1
我以为渝都是我歇脚四年的驿馆,如今却要在停留的文牒上,多签上三年的时间,或许真的是这里的岁月太安逸,水土太养人,来了就不想走吧。 说到重庆的味道,舌尖只有酥麻,青青的花椒在泼上滚油,油烟升腾,红油荡开,舌尖霎时没了知觉,这便是重庆味道的刻板印象。 譬如火锅。 一个重庆便是一个大火锅。山峦叠起围成锅沿,雾气笼罩便是热腾腾的烟气,川味的爽朗与辣味便是声色,麻辣巴适,江湖味重。当时深夜,夜市兴起,晚上火锅的味道恰到好处,牛油熬煮的鲜红透亮,红汤锅在沸腾,花椒在红油中若隐若现,清汤锅飘着番茄,黄瓜与葱段,红绿相间。 重庆人吃火锅与南方人不同,天越热越要吃,越在小巷子胡同深处的店越好吃。年久的店大多火锅味经年不散,墙壁熏得出现红油的亮色,有时候踩在地上甚至会打滑,一家店几十口大锅同时沸腾,空调早就没有效用,巨大的风扇斜对着吹,怕风扑住了火,也怕吹走了一锅麻辣鲜香。 学生吃火锅大多斯文,轻声细语,筷子夹着鸭肠毛肚,在气泡最多处,七上八下,不言不语,等到毛肚皱缩,鸭肠卷起,红油顺着筷子往下滴,这时便可以过了油碟,蘸了醋,不等吹凉,便龇牙咧嘴吞下肚去,烫的受不了了,再举杯酸梅汤,一饮而尽,不顾舌头烫破几层皮,忙不迭再下另一筷子,生怕慢一步便只剩飘着白菜帮子或者冰块的盘子。若是职场人吃火锅,山城啤酒必不可少,没见过西装笔挺的吃火锅的,光着膀子甩着腮帮子吹酒瓶的却屡见不鲜,至于划拳行酒令,更是家常。一锅红油沸腾,今生同锅下了酒菜,便是兄弟,趁热烫下去的凤爪牛肉便是斩了鸡头烧了黄纸,吹一瓶酒便是关二爷前的义气与江湖。 有菜要鲜鲜热热的烫着吃,有的菜却要煮的软了化了,味道才好。等火刚开便要把土豆,豆腐,豆皮放进去,土豆耐煮,不像毛肚生脆的好吃,土豆最好吃的时候要等到肉菜吃的差不多,此时土豆煮的软了,筷子轻轻一动便散开,只有用汤勺去捞,软软烂烂,融入的是清汤的鲜,但煮久了的土豆便要化在锅里,再也捞不到了。也有喜欢吃冻豆腐的,下在清汤里,冻豆腐疏松多孔,过油碟先挤了汤汁,而此时油碟中又留着前面红汤中的辣味,清汤红汤的味道便交融在一起,舌尖先是酥麻,再又是清汤的鲜,蘸料蒜泥的辣,芫荽的香,乃至于最后残留的一点豆腥味,都是回味无穷。 常说重庆三件套,火锅串串和冒菜,火锅便是一群人的冒菜,吃的满头大汗,冒菜便是一个人的火锅,不是吃的寂寞,却也独有一般滋味。不说菜品随意,丰俭由人,也不说红汤上再加一勺豆豉,便单单等待冒菜的时间便吊足人的胃口,自己选的空心菜,井水豆腐,芋头,莲藕,三线肉,牛筋,在锅中煮的恰到好处,热腾腾的端上来,绿色,白色,红油酱色,再自己勾上一点醋,滋味不比火锅逊色。至于串串,室友有句话总结的好,火锅吃的是江湖气,串串的乐趣在于吃完了数签子。所有菜品穿在签子上,随意挑选,一口锅,两个人,锅边是三四个铁盘,盘子里放着菜品,另一边是捞上来吃完的竹签子。最后吃饭了,竹签子合起来或计数或称重,数的是年少和你的江湖事,称的则是几个人的情分和哥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