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历史人物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
烟之焕
司马相如,字长卿,乃四川成都人。
他少时便是一个上进青年,虽然家境小康,但是他并不养尊处优,既好读书,亦好击剑,文武双全也,但他最大的缺点是有点口吃(《史记.司马相如传》:“相如口吃而善著书。”)。
他最初名为司马犬子。何叫这个名字呢?因为狗乃五畜之一,在汉朝时是人们极为喜爱的动物,大抵是长辈十分宠爱司马相如,故得此名。
但他自己并不喜此名。他的偶像是蔺相如,诸如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的故事对司马犬子影响颇深,他立志将来定要成为蔺相如那样的人,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于是乎,他将名字改作司马相如。
早期司马家还算有钱。所以家人给他买了个官做。后来则在汉景帝身边做了个武骑常侍,这是个六百石俸禄的工作,不过却是相当危险,常侍从格猛兽,说白了就是汉景帝的保镖。汉朝皇帝好狩猎,所以能给汉景帝当保镖,可见司马相如是个勇猛之人,武艺相当了得。
然而,司马相如并不喜欢这个职业啊,他虽自幼习剑,但他明显更喜诗词歌赋。不久,他遇到了来京城朝拜的梁王刘武(汉景帝的弟弟),梁王所带的随同皆当今名士,与司马相如志趣相投相谈甚欢。梁王亦好诗词辞赋,且爱才惜才,所以司马相如想也没想便辞官投奔而去。那段时日他与这几位名士在一起,每天就是吟诗作赋,过得非常之逍遥。于静好的岁月中,他写出了著名的《子虚赋》。梁王喜爱非常,遂赐相如一把绿绮琴,此乃琴中之宝,足见梁王对相如的器重。但梁王未能成为储君,因而郁郁不得志,很早便撒手人寰了。
司马相如的好日子暂时告一段落。他在梁王那儿不过是宾客而已,既无俸禄,亦无一官半爵。梁王死后,只得两手空空回了成都老家。到家之后,他才发现,家道中落凄凉之极。史料无载,许是与之前买官破费过度有关。此后好长一段光景,他穷困潦倒,后悔莫及。他意识到,他的所有特长,只有在皇家才有用武之地,一旦离开皇城脚下,自己什么也不是,谋生难,煞是可怜。
这时,一个关键人物出现了!这人便是司马相如的发小——王吉。当时任四川临邛县的县令。他着实不忍好友如此狼狈啊,便寄书信诚邀司马相如来投奔自己。司马相如走投无路,只好去往临邛,住在县城里的旅馆。这个王吉十分仰慕司马相如的才华,所以频频去看望他。有时还会被拒之门外。好了,县令跑那么勤,还常常不被待见,这是何许人也?此事很快传开,引起一阵轰动。临邛虽然是不起眼的小县,但却住着卓王孙、程郑两家人。他们是什么来头呢?那个时代,所有的农具与兵器皆乃铁所铸造,而卓王孙、程郑垄断着全国的铁制造。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卓王孙是首富。就像现在福布斯排名似的,他位列富豪榜第一。
这两位大boss听说了县长频频拜访司马相如之事,肯定相当好奇啊,遂联手设宴,特地宴请王吉和司马相如一探究竟。设宴当日,席间上百号人,王吉都来了,独独司马相如没来。二boss不知司马相如来历,更好奇了,一再派人去请,而司马相如始终托病不出。最后还得由王吉出马,亲自去请,相如才来。他只是往那一座,风采斐然,气质十足,震慑众人。
大家觥筹交错,兴致勃勃之际,王吉拿出一把琴来,置于司马相如跟前,道:“窃闻长卿好之,何不抚一曲自娱!”司马相如再三推辞,终是拗不过好友,即兴弹奏一曲《凤求凰》。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
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
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
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
凰兮凰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
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
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
此琴声婉转悠扬,如鸣佩环,绕梁飘入一位闺房美女的耳中,令其芳心萌动。这位美女是谁?这便是卓文君。卓文君乃卓王孙之女,姿色姣好,眉如黛,面如芙蓉,精通音律,善弹琴,有文采。但她年纪轻轻便不幸死了丈夫,只得回娘家,由父亲供养着,日子过得有些无趣。她一听到这琴声,如觅知音,颇有些高山流水之意。歌赋又是那样热烈奔放,表达了对文君的无限倾慕与热烈追求。所以文君只帘下偷偷望了一眼司马相如便一见倾心。原来,这司马相如早已事前买通文君婢女暗通殷勤,对文君寡居心理状态和爱情理想亦有了解,而今复以琴心挑之,故敢大胆无忌如此。当夜,司马相如便与卓文君幽媾结合,互相倾吐爱慕之情。郎有情妾有意,好一对壁人。可卓父不允啊,当他调查清楚司马相如的底细之后百般阻挠。卓文君乃烈性女子,仅凭着对爱情的憧憬,对幸福的渴望,毅然与司马相如私奔。
卓文君跟着司马相如回到了成都老家。相如家家徒四壁,条件不尽如人意。卓文君过惯了养尊处优的生活,多少是不习惯的。生活艰难的时候,卓文君甚至用裘皮大衣去换酒喝。真是贫贱夫妻百事哀哪。有一天卓文君忍无可忍了,便劝相如回临邛。在临邛至少还有弟弟可扶持他们,情况不会太糟。相如不得不为五斗米折腰,只好答应,随卓文君回了临邛。司马相如变卖车马,在临邛盘下了一家小酒馆。卓文君烧酒,相如则在众目睽睽之下洗起碗来。
卓王孙那可是响当当的首富。司马相如这般操作,令他实在下不来台,满城风言风语,丢大发了。众亲友纷纷来相劝,你只有一儿两女而已,家财万贯,文君现已委身司马相如,生米煮成熟饭了,而这相如又是个人才。再说他还是县令的朋友,你又何苦让他们受辱?卓王孙万不得已,遂分予文君夫妇一百名仆人,一百万钱,及一份相当丰厚的嫁妆一并送给了他们夫妻俩,算是承认了这段姻缘。司马相如和卓文君拿到这一笔巨款,立马关店,打道回成都,买田置地,成了成都大富翁。
人嘛,一旦有钱了,扬眉吐气了,福星照耀,路也就越走越顺溜。司马相如便是如此。汉景帝一死,汉武帝即位,司马相如一展宏图的时机便来了。某日汉武帝读了《子虚赋》,长叹道:“朕未能与此人生同时,遗憾哉!”这位天子以为作者早已不在人世。但汉武帝身边的狗监(管理猎狗的监官),正是司马相如的老乡。他说,此赋为司马相如所作。汉武帝马上派人召司马相如来京。相如见到汉武帝,首先承认《子虚赋》确为他所作,但却是为诸侯梁王而作。现在他要专为君王作赋了。很快,司马相如的另一名篇《上林赋》横空问世。
这篇赋并未令汉武帝龙颜大悦。因为司马相如除了歌功颂德,大拍马屁之外,又劝汉武帝少去打猎,猛禽太多,甚是凶险,请君王多多珍重。汉武帝是何等雄才,他表面打猎,实为练兵,以摆脱窦太后的掣肘。故此,他认为司马相如没胆识,没远见,不足以重用。
司马相如的事业就这样结束了吗?且听我慢慢道来。我们知道,汉武帝一生有征伐匈奴,打通河西走廊等丰功伟绩,其实他还做了对南夷的招抚,以及西部大开发。而这西部大开发,便是以司马相如的老家蜀地开始。当时,西蜀有个夜郎国。《史记·西南夷列传》称“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窃闻夜郎所有精兵,可得十余万”。因道路不通的缘故,夜郎占州为王偏居一隅,不知汉朝之强盛发达。所以很是狂妄自大、不可一世。夜郎自大的典故便来源于此。有个叫唐蒙的人上书建议开通夜郎道,被汉武帝任为中郎将,奉命出使夜郎修路。但西蜀山地险恶,开路难,进度慢,唐蒙迫不得已实行了“军兴法”,实行像战时一样严苛的管理强度,导致死伤无数,怨声载道。
汉武帝得知事态严峻,这时,他想到了蜀人司马相如。特派司马相如前去协助。司马相如文采飞扬,遂写一篇《喻巴蜀檄》,指出开道的重要意义,批评了唐蒙的工作方针错误,安抚了广大民工。情况才逐渐好转。后来唐蒙将民工与蜀地的官兵集合在一起继续修路。历经千辛万苦,唐蒙终于打通了汉地到西南夷之间的道路。史称“唐蒙道”,又叫“南夷道”,“夜郎道”。几千年以来人们都在承蒙福荫,历史意义非同凡响。
随着道路修通,夜郎得以看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汉朝很强大。心悦诚服。汉武帝大喜,特命司马相如出使西南边陲地区,对蛮夷国进行招抚,并在西南设立郡县。司马相如带着汉武帝的厚礼,分别交予西南夷的酋长们,酋长们感恩戴德,马上俯首称臣,西南各国正式列入大汉版图。
春风得意马蹄疾。司马相如加官晋爵,风头出尽,人也开始轻飘飘,找不着北了。这时候他渐渐耽于逸乐、沉沦于脂粉堆中荒淫度日,欲弃糟糠之妻,纳茂陵人女为妾。卓文君肯定受不了啊,你丫的是靠吃我家软饭起家的,现在发达了就忘恩负义了吗?只听新人笑,哪闻旧人哭的滋味不好受,于是她愤作《白头吟》《诀别书》《怨郎诗》,“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朱弦断,知音绝。 明镜缺,夫妻分。 朝露晞缘分尽。 芳时歇,人分离。 白头吟,伤离别。”等句直指司马相如的狠心。既已结发为夫妻,就应恩爱两不疑,怎能做那遭世人所唾弃的负心汉?司马相如读罢如醍醐灌顶,遂将卓文君从蜀地接回长安,从此断了纳妾之念。
这司马相如看似风光,却是闲职而已。汉武帝从未真正重用过司马相如。他一直认为司马相如虽有文才,却并非治世之才。司马相如本身亦有疾,史记说是消渴疾(糖尿病)。纳妾不成,又因病患及始终不得重用等原因,他与卓文君归老林泉,度过了最后十年的恩爱岁月。两个人白头偕老,成就一段千古佳话。
p.s.
汉朝最重要的文学样式是赋,司马相如作赋29篇,成就最高,故被称为辞宗,赋圣。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
但苏东坡就看不上司马相如。并不是文人相轻,而是性情迥异。因为他觉得这是一阿谀逢迎之徒,几篇赋,都是拍马屁拍上天,临死之前都还在献媚邀宠。苏东坡清高桀骜,很有些文人气节,从不写歌功颂德这等逢迎之作,所以被一贬再贬。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这风度令人敬佩,最后借苏子的评价表态度,我还是更赞同苏子的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