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亚连者
很有意思的一组图,是不是让人联想到这个?

就是北洋政府的五色旗,所谓“斑驳陆离的洋布”是也。与南方革命党人建立的政权不同,北洋政府是清廷禅让而来,属于换牌不换人。只不过统治集团的龙头老大从满清贵族换成了汉人官僚和军阀罢了。看《鲁迅全集》里的各种描述,我们也都知道“革命了”易鼎之后并没有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清帝国的各种痕迹依旧保留着,其中一个就是统一多民族帝国的传统。
五色的对应关系:红-汉,黄-回,蓝-蒙,白-满,黑-藏。其中回为回部,泛指西北信奉伊斯兰教的各族,也即清廷统治下的五大区域。这个划分更偏重于空间层面的政治属性。但是,这面旗子并不是凭空设计的,五种颜色也不是胡乱比附的。而是有极深的文化渊源。
用五色对应五大民族的说法,最早出现于据称是元世祖忽必烈撰写的《十善法白史》(按乌云毕力格研究实为十六世纪成书):“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成吉思皇帝恩泽里,五色四藩大国,即东方白色莎郎合思、速儿不思,南方黄色撒儿塔兀勒、兀儿土惕,西方红色汉儿与南家子,北方黑色吐蕃与唐兀惕…”
莎郎合思或莎笼草,为朝鲜半岛人群(高丽)的代称,撒儿塔兀勒,元人一般译为回回,指中亚突厥语穆斯林,后也成为各种回教人群的代称。汉儿与南家子,即契丹与囊加思 ,对原金、南宋境内汉语人群的称呼。吐蕃即藏, 唐兀惕为西夏党项人。
可以看到,这种对应关系与五色旗的象征完全一致。《白史》诞生的这一说法后来被蒙古人不断沿用发展,最终形成一套固定的民族观念。
由于以上民族实际上的方位并不与历史真实中的民族分布位置对立,因此这是一种理想化的世界观模型。乌云毕力格认为是受佛教“须弥山-四大部洲”世界观,与五色佛等印度学说影响创造的新概念。其直接源头则是藏密的金刚手菩萨曼荼罗,其中青色的金刚手菩萨就居与坛城核心位置。作为四方共尊的大国蒙古,便相应地变成了青色。而元朝蒙古人事实上并不尚青,而是尚白。
此说较牵强,因为除中央不动佛的各种忿怒身威猛神为青色外,并没有能对应上面方位颜色的曼荼罗。尽管蒙古受藏传佛教的强烈影响,但并不代表这种用颜色对应民族的说法不存在。

我们看到,《文姬归汉图》中的金国人也用五色旌旗,颜色恰好是红黄蓝白黑。作为军旗,这一传统应该被后来建立清朝的满洲人所继承,并最终演化为八旗的符号。而当时女真人尽管可能与藏传佛教有过接触,但绝不会太过深入。
实际上,北方民族、藏族与汉族这种五方五色的观念并不一定是互相影响的结果,而可能是相同的亚洲萨满传统独立发展,并在后期相互纠缠的结果,并不需要一个域外源头。
而满清政府恰好同时接受了以上所有文化,并实实在在地统治了以上五族。因此,原来理想化的模型成为实在,这一五色国的理念却在他覆灭时反而成了维系多元一体国家的象征。
附:回复里提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