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花心13:人面桃花相映红
桃花文化中流露强烈的“性感”,大多由女性表演,让男性去迷恋与赞叹。“人面桃花相映红”(《题都城南庄》)在此有很大的代表性。美女与桃花浑然一体。作者是唐代崔护。此人做过大官,《全唐诗》里有他六首作品,不算多。他本人没留下令人艳羡的故事,但这首诗的气氛却弥漫在无数情爱文字里。
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语多时。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

——唐代韦庄在一首《女冠子》中,梦逢“桃花面”,不胜惆怅。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在现实中面对桃花,亦像一场春梦啊……这花生命极为短暂,稍不留神,就一地凋零。即便如此,凝望它们,依然如梦如幻,美不胜收。“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李贺在《将进酒》时,感叹人生一如桃花,得抓紧时间在轻歌曼舞中痛饮一场。
除了美女、情色及李贺式的感伤,有人还总结出桃花的其他意象:春天、仙隐。白居易在庐山看见《大林寺桃花》时说——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这是将春天、仙隐全部囊括了。比起人群喧闹处的万亩桃花,山里随意而散漫的桃花更有超凡脱俗感。准确地说,那应是毛桃花,或野桃子花。其花朵密度不如人工培植的,但生命力却强一些;再加上山区气候条件支持,它们可以开得迟一点、久一点。最好是在有山有水的地方,偶然长出三两棵小桃树,以便重现唐代张旭的《桃花溪》——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诗中好像隐藏了陶渊明进桃花源的那个洞口,令人无限向往。潺潺流水中的桃花瓣,有灵魂路标的意义呢!那么轻灵自由!非常符合明代大才子唐伯虎的生命追求。他在《桃花庵歌》中说,“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折花枝当酒钱”,与陶渊明对菊小酌有得一比。另一首《桃花庵遇仙记》中,唐伯虎做起了白日梦,“朝朝期待仙人顾,日日桃花笑春风。忽闻仙踪一朝至,桃花人面分外红……”但这并非渴望爱情,而是想借桃花成仙,永别红尘。
唐代大医生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建议:“桃花三株,空腹饮用,细腰身。”不知是否有效?还有古人认为:用新鲜桃花捣汁擦脸可以美容云云。无论如何,桃花之美令人恨不得吃它一口是实。桃花丸、桃花茶等食品饮料,大抵都暗含这种心理推动吧?唐代诗人长孙氏在《春游曲》中轻弹——

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
——所谓“秀色可餐”,就是这样了。春天本不是为了安慰人的食欲,但食欲和情欲在这个季节的桃花中,却能和谐共存。所以,每一瓣桃花都是无比丰盈的。白居易观赏《下邽庄南桃花》有道,“日暮风吹红满地,无人解惜为谁开”——桃花是永恒的矜持,而关于它的文学艺术,铺天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