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心目中的文艺复古风
查看话题 >你心目中的文艺复古风
一次我问朋友“真,善,美”里会选择哪一个,她选择“善”,我说我肯定选择“美”。她问我为什么?我一时竟打不出来,脑海里蹦出来的就是绘画,美术,时尚。它们是哪样的赏心悦目,令人沉醉。再想想善良的举动,率真的性格,不也是一种美的举动。
我对美的追求,从小就未停止。从我向往牧童短笛,田野水牛开始,影响最深的便是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那时看的插图一定是这样的,不可能是更美的,只能是这样的。这样一个牧童背着短笛骑在水牛背上,给了我对田园,对幽远闲散美的幻想。我多想也有一头水牛,春夏时,牵着它觅食,累的时候骑在它背上,过河的时候骑在它背上,兴致来时,吹着短笛,奏出唔音婉转的笛声。

然而我没见过背脊高耸的水牛,没有一把巧妙的竹笛。我只见过安静趴在牛栏里的黄牛,安静的大眼睛,平缓的背脊并不适合骑上去。我做过一支竹笛,笨拙丑陋,更不能发出婉转动听的笛音。
慢慢长大了,青春懵懂,对美的追求逐渐演化对自身外表的装扮上,少年时代贫穷简朴,即便是每日饭菜,都要计划着,抠抠缩缩的,生怕生活费撑不到放假回家,对美,对时装可望不可及的,时常羡慕着时髦女孩,自信美丽,魅力四射。自卑的我只能深深压抑着内心对时装的向往,高考时便自作主张的选择服装设计。

兜兜转转毕业近一年半了,心里对心之所好渐渐有个清晰的形象。也许是刮来的劲猛地法式风情率真,也许是徐徐而来的,随着对八九十年代港星的怀念,而引发得对他们的着装打扮欣赏。时尚是个圈,一圈圈轮回着,想一圈圈增加的年轮,每个年轮都会在前辈的基础上加些新的东西。而我随应潮流,对有一种欲说还休,慵懒风情的法式风越来越青睐。

或许是高挑冷漠的模特打动了,她们自顾自的看书或玩耍,谁也不关心,衣服穿在她的身上,便成了她的一部分,和她的魅力合为一体,化为的洒脱率性,是哪样高贵,她不关心你,也不关心我,她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自由自在的女人,是我一直向往的女人。

即便是看向你的时候,也是自然而然流露出的探究,眼神里跳动着好奇的火苗,不加一丝遮掩躲闪,坦坦然然,不发一句似乎就已洞悉自己的答案。

衣服恰好的裹在身上,不只是遮体的工具。简洁的椭圆领,随性的碎褶恰到好处的收在腰间,落肩袖恰好卡在七分袖位置,朴实无华的色彩更显人的气质淡泊疏离。
这不就是当下时尚界提倡的“高级感”,“高级”不是人人不可企及的神仙仙女,我想它旨在发现自身的美丽,对自我的肯定,而不是别人嘴里的评头论足。她不是标准,她是每个人最初的样子,最初的最放松自在的样子,每个人最放松最自在的样子不就是最美的样子吗。

就像刘雯,孙菲菲不是大众眼中的标准美人,单眼皮,微厚的嘴唇,但是刘雯自信潇洒的形象不也一样深的人心,孙菲菲迷离疏冷的表情,使人沉醉于她的情绪里,她为何这样迷离疏冷,她是被人打扰了独有的那份自由自在吗?她在维护自我的样子为何如此美丽。而她们身上的时装恰是强化了她们的魅力,有时我们甚至不知她们成全了衣服,还是衣服成全了他们,或者是相辅相成。

而美向来是相得益彰的,她不是某个单一美的东西组成,她是多个东西组成的,突出意象里又是有序配合。就像篮球队不是某个优秀的前锋打赢的,而是他突出的技巧下队员互相配合的。这恰是美的复杂,是美的魅力,也是“高级”的魅力。而走到现在的复古法式风恰恰融合这样的美,这是我喜欢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