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仪式感对抗乏味日常

《小王子》里说: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刻与其他时刻不同。《活着为了讲述》里说: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成长词典》里说:仪式感让生活成为生活,而不是简单的生存。
日复一日,生命流逝,你能记住的日子有几个?亲人亡故的忌日,新人成婚的大喜之日,拿到入取通知书的欢庆日,毕业分别的离散日……其实每个日子都是平常,只是因为故事的发生,有情绪的丰盈,变得与其他时日不一样起来。
仪式感就是这种让时间变得不一样的调味料,它让某一天,某个时段变得有味道起来,变得不一样起来。

再精彩的生活,时间久了,也会有一种被困住的感觉。我们忍不住地想要突围,想要寻找新的刺激,明确自己的存在感。外围的诱惑永远都在,“家花不如野花香”恰恰反映了人性中贪婪不理性的一面,“围城”理论是每个人都逃不开的困境。然而,精彩除了在围城之外存在,同样也可以在生活之内培育。情人节、纪念日的礼物互换,精心准备的烛光晚宴,属于两个人的年度旅行,依偎在沙发上红酒配电影的周末晚上……有心人总能将日常的乏味变成趣味,从日常的倦怠感中抽练出新鲜感。
仪式不仅存在生活的各个细节,更遍布生命的各个阶段。出生后宝宝的脚印、百日照,幼儿园时候的新书包,上学后的奖状,毕业时的散伙饭,入职时的OFFER,婚礼喜宴……生命的横轴,由一个个具有仪式感的闪光点串联起来。回味的时候,才不至于觉得无可回忆,枉费时光。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些闪光的时刻,我们的回忆该有多暗淡?
可可·香奈儿曾说:“穿着破旧的裙子,人们记住的是裙子;穿着优雅的裙子,人们记住的是穿裙子的女人。”因此,仪式感是给别人的,更是给自己的。这是对生活的认真态度,是对自我存在的一种尊重,是对时光的一种不辜负。

在家办公久了,更觉得仪式感是一种生活的必须。刚开始的时候,没有了办公室打卡机的限制,没有了公司着装的要求,生活一下子散漫起来。每天穿着肥大舒适的家居服,随着心性毫无规划地过日子,时间也就这么溜走了。后来发觉,还是需要主动地去进行时间切割,给自己角色设定,全身心地投入。自由职业需要更高的自控力和时间分配能力。
现在,每天按照以前的习惯,给自己搭配每日穿着——像会去见人那样;每天按照固定的时间起床、吃饭、清扫,让每一个行动具备其该有的仪式感。有些朋友觉得这样没必要,干吗非要折腾自己。其实不是,衣服是会提气的,要不就不会有那么多朋友以疲累的代价天天穿恨天高了。折腾和作,是看待仪式感的另一个角度,也是生活仪式感的必须。就是因为付出了心力,花了心思,仪式感才具备了其存在的价值,也有了被尊重、被仰视的机会。

《绝望的主妇》曾有过一集,是Lynette和Tom的结婚纪念日,预期的浪漫变成灾难,观众的哈哈一笑建立在角色的仓促和意外之上。Tom为自己准备不充分的浪漫行动道歉的时候,Lynette说:感情和生活不怕失败的仪式感,怕的是连准备仪式感的心思都没有了。是啊,两个人相处久了,“就像左手摸右手”,什么感觉都没有了。这是危险的。任何成功的情感都需要去经营,去培养,去花心思。这个时候,仪式感是是一种调剂,更是一种态度,是在用行动跟对方说,我珍惜你,珍惜这份感情,珍惜现在的生活。
有朋友感叹,结婚十年,该送的礼物都送了,纪念日、情人节来的时候,每次都为送啥礼物烦恼。实际上,送礼物不是唯一示爱的手段,也不是营造仪式感的唯一途径。观察对方真正所需,做一些微小的改变,或许没那么精致,也足以让某一时刻独特起来,让日常的琐碎中生出一些感动。
如今,我们二人生活,日常饮食,依然要端坐桌旁,摆盘拍照,分享美食图片。这不是矫情,是对生活的态度,是在重复的日常中创造一些精致,在循环的乏味中制造一些美感。把日常过出诗意,把诗意过成日常,不辜负一朵花的盛开,仪式感不可或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