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朋友圈,就是一副用来假笑的面具
以前喜欢半夜在朋友圈写小作文,早上醒来都会收到若干回复,有些真挚,有些表达的像是一个“阅”字。那会儿都大致会有一种,大家都在寻找互相理解的那个树洞,来交换另一个浅浅的自己。
但自从上次过后,我就没有再写,以后也不会再表达类似这种内心感慨的无处安放。正如,莎士比亚说的老句子:“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位读者,给我带来了不大不小的影响,如果读者在看到你的表达有别于其他误解时,那肯定是表达者有问题了。就像这两天俞敏洪老师在某场合发表的男女关系不平等的言论,掀起了男权女权归属的轩然大波。即便他随后在微博解释,但依旧有人觉得他的道歉并没有推翻什么疑虑。
说话,也很是需要艺术修饰。
但我现在对朋友圈这个区域,显得很畏手畏脚。以前有空间,有朋友圈,就觉得这个地方像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各路思想的百花齐放。但到了现在,反而是很多话都不会在朋友圈里发表了,分享的日常心得,也并没有过分的刷屏,也会被人跳出来说“屁大点事儿都发朋友圈,这有什么好说的”,然后刷一圈下来,很多都是广告,如果不是手机是我的,账号是我的,我都怀疑我是加入了什么金融机构或者商业投资专用的app。从什么时候开始,朋友圈,变得不再是朋友圈,而是“商业圈”了。好像我们互相加好友,只是为了给自己多留一个潜在用户似的。我也在试图做自己的事业,也有朋友和我说过微信里要多加一点人,微信里的人都会是你的潜在客户。我很明白她的意思,但从内心来说,不是很能接受,接近一个人,只是为了自己背后的一份得益。这种话听起来清高又不实际,但我就是这么想着。
微信的人多了,朋友圈里的内容也就会变多,但分享内心的人很少。所以有的时候有的人会问,为什么感觉和以前认识的人都疏远了,想想连朋友圈都没有的话,你们的对话框又在什么时候打开过,说一说从前和未来呢。好笑的是,大家都觉得朋友圈熟人太多,把心里话都说到了微博上,或者别的还没有被熟人发现的社交软件上。不懂什么时候,我们对着熟人和朋友,竟然无法将内心那道口子拨开了。这是我们对自我保护的意识加强了,还是对身边的普通人性失望了。
总之现在的朋友圈,更多像是我们在应付普通人的面具,我们的负面情绪都不能发泄在朋友圈里,一旦丧气过一回,就被人贴上“矫情”的标签。还不能太”热血”,会被贴上“愤青”的标签。分组可见分到麻木,但依旧有人在可见的分组里表现的让你暴躁。
所以我现在都发的什么,只言片语,学习打卡,户外天气,岁月静好,哪怕我觉得不错的句子摘抄出来,也都会有人脑补出很多东西。我以为有些事情我在文字里解释的很清楚,但依旧有人在用另一份故事剧本对号入座。那或许,真是我的表达有问题。
我是那种烦的时候表达更加不利索的人,但又是那种烦躁的时候只能通过写字化解的人。我只选在半夜发朋友圈,就是担心有的人在不够安静的时候理解不了我的疑惑,我有时候是想寻求解惑才写小作文。但谁知道哪怕在深夜,依旧有人会误解我的意思。我真的,对于被他人误解这种行为,会一直记在心里的某个小块里,时不时去看一看。也是没想过自己的胡言乱语竟然会引来这样的误会,也就更不敢再说些什么了。
我觉得从我们开始在微信里给朋友一个个的分组开始,朋友圈就已经没有了当初的意义。这不是我想要的圈子。哪天不用做这份需要不停的加新的陌生人进微信这种工作了,我就把所有不用加强联系的人通通删掉,留下那些有意义的人,放开我的内心,继续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