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戏的人假正经,演戏的人太悲情
浙江卫视去年播出的《演员的诞生》今年更名为《我就是演员》。节目的名称显得更稳重了,毕竟一些演了十几年戏的演员还要在舞台“诞生”,实在是有点讽刺。

你们不应该在戏剧学院毕业前或刚入行的时候就“诞生”吗?市场期待成熟的表演,又不是大型孵化场,让观众围坐在电视机前,兴奋地等待未来影帝影后的破壳而出。
去年《演员的诞生》多了一些“戏外纠纷”,今年《我就是演员》虽然口水仗不少,但好歹在表演本身下了更多功夫,几乎每期都能“诞生”出一个实力派的演员,比如任素汐、涂松岩、刘欢、韩雪。他们让观众从指尖的颤抖、眼神的凝视、嘴角微微的牵动去认识表演,打开了一番新天地。

对综艺而言这是一个精彩有料的节目,但对于真正的演员的诞生,这其实是一个有点畸形的现象。有这样的节目,好演员就能够被更多人认识,要是没有呢?
被称为小剧场“女王”的任素汐,在《幻乐之城》和《演员的诞生》里两栖作战,登上这个节目就是为了让别人看到自己的实力。演过不少好戏,却被观众遗忘的涂松岩也要靠这档节目“复活”,就像去年的周一围一样。
去年的《演员的诞生》尚可以算作对市场乱象的一次“拨乱反正”,今年《我就是演员》暴露的问题则生动的诠释了什么是“矫枉过正”。被爆吹的演技总免不了争议、每个演员都有一段血泪史、看似公正的导师点评暗藏猫腻、竞技元素增强后的审美疲劳........

在《我就是演员》的舞台上,“演技”和“话题”争奇斗艳,“导师”和“爱徒”惺惺相惜,唯一被遗忘在角落里的,可能只有荧幕前的观众了。
我就是人设
《我就是演员》每期邀请演员登台表演同台竞技,同时由章子怡、徐峥和吴秀波作为导师,选出晋级演员,组成战队PK,最后再通过观众的投票得出今年的冠军。

在新的一季里,不仅有导师点评,还增加了导演点评团。尽管舞美升级,大咖汇聚,但只要看参赛演员的配置,就能知道《我就是演员》依旧换汤不换药,走着“卖人设”的老路子。
参赛演员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没什么演技的流量鲜肉或小花;第二类是有演技、没人气的青年演员;第三类是在演艺圈摸爬滚打很多年的“老江湖”中年演员。这三类演员在节目中承担着不同的功能。
第一类(鲜肉或小花),如檀健次、胡先煦、徐娇、李兰迪等。他们来参加《演员的诞生》有个共同的目的:学习。也就是徐娇所说的打破“出道即巅峰”的瓶颈。

他们的人设作用主要是是用来“被批评”的。很多观众去看鲜肉、小花的表演,并不是看她们演技多好,恰恰相反,很多人正是想看看她们到底能演得多差。她们演得越差,这些观众就越有理由骂她们,徐娇和胡先煦的《卧虎藏龙》就是灾难现场。而一旦稍有突破,就会让观众惊喜,比如被李立群和徐峥盛赞的檀健次。
第一类演员晋级的理由往往是:你很年轻,我想给你个机会。他们需要晋级,因为这样,节目的话题度和关注度才能延续。去年的曾舜晞,节目给了机会了。今年他的演技进步了吗?似乎并没有。

第二类(有演技、没人气的青年演员)如任素汐、刘欢等人。他们来参加《演员的诞生》的目的是展现演技。一个节目不可能只靠话题、靠“被骂”存活,需要有力量、有正面、有说服性的实力存在。那么这一类演员其实就是该节目的中流砥柱。
第三类(演艺圈摸爬滚打很多年的“老江湖”中年演员)如“槿汐姑姑”孙茜、房子斌、李倩、沈春阳等人。这些人的演艺经历非常丰富。他们的表演是有厚度的,有极强的个人色彩。
但老演员不都是完美的。他们往往会面临“用力过猛”或是只擅长于某一固定的剧种或是表演形式。这样的突破是需要承担风险的(李倩被批评对道具不用心、小燕子李晟被误会加戏、沈春阳被建议“二人转”的方式更接地气),但这样的风险,正是节目想要制造的看点。

主持人的设定也有鲜明的人物型定位。张国立所担任的“演员推介人”即“引导者”的角色。其在这个节目的人物关系中,处在“第三方”的立场。
也就说,不会和演员或者导师在判定表演优劣的过程中产生直接冲突,而是对矛盾冲突进行客观的调和。比如在胡先煦口无遮拦的说“章子怡的电影是在他出生那年拍的”时候,在暴露章子怡年龄的尴尬场面,张国立救场说:“子怡导师,童言无忌”。

相较于张国立,伊一的人物型是“没用”主持人。以“侧幕”主持人的身份出现,特点是出场率低但从不缺席、衣服很多但都不好看,功能是:广告宣传。

当获胜队伍产生时,伊一的台词是:演员一秒入戏,随光看清心动演技,恭喜XX导师队伍获胜。伊一的存在和出现,破坏了整个节目的流畅度和仪式感,会瞬间让人出戏。
我就是重复
《我就是演员》剧本选取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是还原经典,占到7成,原创剧本只有3成。然而经典作品不够典型,只有《岁月神偷》《秋菊打官司》《1942》等个别作品剧本合理,有的则截取生硬。

比如第十期的两场对战,韩雪和王晓晨的PK,选取的剧目是《青衣》。然而《青衣》作为选题在第一季《演员的诞生》就出现过,当时是导师章子怡和学员蓝盈莹的合演。
当时章子怡演师父筱燕秋、蓝盈莹演徒弟春来。而今年韩雪演筱燕秋、王晓晨演春来。尽管截取了《青衣》不同的片段,但表现的主题始终是:心有不甘为戏疯魔的师父VS心怀愧疚又想要出头的徒弟。选题的枯竭,让观众只能反复欣赏演员演“老戏”。
另一场刘欢、杜淳、阚清子的对战,则选取了2013年的电影《全民目击》。刘欢饰演为女儿顶罪的富豪父亲、杜淳演其对头律师、阚清子则是辩护律师。原电影剧情复杂、线索交错,并最后铺垫了大反转。

而在几句故事介绍后,观众就要跟随三位演员进行极为烧脑的法庭审判。在故事都没叙述清楚的情况下,仅靠三人不足20分钟的表演,就要完成原作119分钟精髓,一口就想吃成胖子。
从第一季开始,有的原创剧本假大空,过度追求反转,没有逻辑可言。宋丹丹接到导演组“不走心的剧本”,直言就是一个字“假”。
本以为第一季黄圣依《我和春天有个约会》的剧本是当之无愧的烂,一声“海娃”的呐喊响彻九霄。而这一季杨蓉、王媛可(《延禧攻略》纯妃)、斓曦(《甄嬛传》沈眉庄)三人共同演出《后宫》,简直在为“海娃”洗白:

杨蓉先逼迫沈眉庄喝下有毒的安胎药,嫁祸给纯妃。纯妃端来安胎药,沈眉庄喝下后却发现有毒,原来她们两人都中了杨蓉一箭双雕之计。杨蓉正要哈哈大笑的时候,倒地的沈眉庄突然满血复活,说煮药的太医是自己一伙的(莫非是温太医?)然后沈眉庄和纯妃牵着手,等着杨蓉被圣旨打入了冷宫。
如此低幼的剧情,配上三位演员强装镇定的表演,再加上结尾硬凹的“姐妹情”,让人笑得前仰后合。说真的,宋小宝的“咖妃”都没你们好笑啊!工具化的人设,无逻辑的行为,矫情的台词,堪称《我就是演员》的“烂剧本之王”。

《我就是演员》牛逼的地方在于:如果一个剧本是经典的,那么演员的表演多半是灾难的;如果一个剧本是原创的,那么整个节目就成了《欢乐喜剧人》。

我就是悲情
故事创作是有技法可循的,尤其是针对于《我就是演员》这样一档内涵戏剧表演片段的电视综艺而言。对于所有涉及到故事的艺术形式,都遵循“剧作法”的原则来创作。

而剧作的灵魂就是矛盾冲突,节目中的冲突,一个是像普遍的真人秀节目一样,来源于嘉宾的人设之间;另一个则是基于该节目专属的表演性质而引发的关于“表演”上的观念冲突。
台下的冲突多发于明星选角。他们依次进入排练室查看剧本,在挑选角色时必然会选择可塑性强而又更适合于自己的角色。正因如此,在多次排练时,出现了多位明星想出演一角的冲突,而冲突的解决办法,是多样的。一种是互相避让,开出条件。
前文提到的《后宫》的剧本,共有三个角色,有野心勃勃的静妃、颇有心机的安贵人和固执倔强的婉贵人。其中,静妃的角色因其角色反转最有挑战难度,如果演绎得当也会是最为出彩。
彩排中,杨蓉因其曾经的反派角色经历,自告奋勇出演静妃一角,令人意外的是,王媛可也表示出想要挑战这个角色。杨蓉建议大家先试戏,然后再决定谁来饰演静妃。
在试戏的时候,王媛可并没有把静妃的狠劲表现出来,甚至都不敢对斓曦下手,而杨蓉那一巴掌使出了全身的力气,直接把斓曦推到了地上。尽管王媛可也想争取这个角色,但是试戏后的表现使得斓曦也支持由杨蓉饰演这个角色。能打就上,这是“试戏”还是“抢戏”?
而表演观念的冲突,来源于台下排练的演员间和台上表演评价时的导师间。宋洋被吴秀波批评“弄反了曹丕曹植的强弱对比”,可指导老师刘天池却给了相反的指导,导致宋洋本人背锅;阚清子和徐璐的《七月与安生》,徐峥大赞阚清子,而章子怡却不认同。
如今,咱们普通观众也就爱讨论个“演技”。但到底什么是演技,是越来越玄学了:专业人士还“打架”呢,演技有标准吗?
上一季都说冠军周一围演技好,但《创业时代》里那传销导师一样“亢奋”的演法,我是真接受不了。
除此而外,《我就是演员》更成了大型卖惨故事会:任素汐哭哭啼啼说“因为长得不漂亮,好剧本都不找我演”;杨蓉大声疾呼“请给30+40+女演员一些机会”;王媛可你们别说了,“我11个月没有接到戏”;沈眉庄更惨,“我生完孩子就没戏了”;更有严屹宽为妻子杜若溪打CALL:“老婆生完孩子100天就登台,了不起”。

评戏的人假正经,演戏的人太悲情。《我就是演员》两季所传递的:大概就是演员是最悲催的职业,而观众是最幸福的闲人。这是当代影视界魔幻主义,当观众被烂剧本、糟表演、假故事荼毒的时候,谁为他们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