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晨读笔记:《生活的艺术家》
今天阅读的书籍是:
对于功夫及格斗,给我一百个窍我大概也通不出一个。所以在这个层面,我既不能也不愿评价李小龙,他是不是能一拳打倒泰森这样的疑惑,更不在我的思路范围内。
之所以看这本书,是因为李小龙这个人本身。
曾经看过一段他的黑白采访视频,给我触动极为深刻之处有二:一是那种独立于天地间的自信的表达,二是他对于事物、概念相互间的抽象能力和联想能力。这一定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
《生活的艺术家》这本书的结构其实比较混乱,虽然大部分是李小龙个人的武学笔记、所思所想,但同时也包含了不少他人对于李小龙的回忆和评价。
今天只看了第1-3章,主要内容是他对中国功夫内核的理解、如何入门功夫及他自己的截拳道理念。

作为课外读物,今天没有做结构化的笔记,主要是一些句子、段落的摘抄和体悟。
1.并无新鲜
目前看了前三章,一个直观的感受是,这本书并没有什么开天辟地的理论,但这绝不是一个缺陷。整体来看,李小龙的武术哲学几乎完全建立在道家思想之上(其中当然也包含一些禅宗概念),他反复提到的“表达真实的自我”,与道之道是无限接近的。而“以柔克刚”、“无为”的招数理念,同样也是道思想的肢体映射:
我还联想到另一条与此密切相关的法则,即“清静无为”。这一法则告诉习武之人:应该忘掉自己,并将自己的力量融入对手发势、变势的动作中。不要先发制人,要随着对手的招式变化而做出相应地动作。总之这一法则的基本观点就是通过后发制人,借力打力来击败对手。这也是习武之人从不自以为是,不贸然出手,不和对手正面交锋的原因所在。
再例如:
“无为”并不是真的什么都不做,而是明心见性,要让自己的思想自由流动,完全不受任何内在或外在的干扰。功夫里的“无为”意味着自然而然的动作,或是意向行为,主宰力量的是思想而不是感官。在格斗中,功夫高手都忘记自己的存在,而随着对手动作而动。他放弃了所有的自我反抗意念,而采取了一种柔顺的态度。他将意念放松,使动作解除了包袱。
但很奇妙的是,虽然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清晰的知晓李小龙在谈功夫之道,但同时他似乎又在诉说一切。我不知道该如何描述这样一种体验:就是他在形而上的层面,以武术的形式呈现给我,而我又在他的武术形式中,抽象联想到了生活中的其他事情。这种思想上的联系和传递令我颤栗。
2.思考,时刻思考
第一章的部分,李小龙谈到自己习武之初,总是心浮气躁,好胜心极强,对手一旦出现就总想立刻将他打倒在地。后来他的师父叶问跟他讲:
小龙,放松一点,定下神来。忘掉自己,跟随对手的招式,让你的脑子不受任何思想的干扰,心平气和,本能地去反击。最重要的是,要学会超然。
对于我这样的普通人而言,这样简单的几句话也许当时听过就忘了。但是李小龙却铭记并不断纵深思考。这仅仅是一个细节,但是我想这种不间断的思考、参悟,是贯穿了他习武历程的:
那一个星期,我留在家里,沉静下来用心冥想了好几个小时。练了好几回之后,我决定放弃练习,乘船出海。在海上,我回想起我所接受的训练,跟自己生起气来,就用拳头勐击大海里的水。就在那一刹那间,我突然悟到了——“水”这种最普通的物质不正是说明了功夫的本质吗?不正是反映了功夫的真谛吗?我用拳头打水,可水并不感到痛。我再用尽全力打下去,水也不会受伤。我想去抓它一把,可是却不可能。水,是世界上最柔软的物质,可以装在最细小的容器中,显得那么柔弱。但事实上,它却有着能够穿透世界上最坚硬的东西的力量。这就是了,要想练好功夫,我得效仿水的本性。突然有一只小鸟掠过水面,它的影子倒映在水里。就在那一瞬间,水的另一层隐秘意义跃进我的脑海。当我站在对手面前“所以如果我想控制自己,就必须要以顺乎自然的本性接受自己。
读到这里我也不得不佩服他的抽象能力,见水是水,见水又不是水。将那些最平常的事物赋予极为简单又深刻的哲学含义,再与自己所爱的领域完美结合,这是一个thinker。
3.自我的训练
乍看上去,李小龙的“大道理”说了很多,但是我想也许会有人忽略一个非常关键点问题:即他所有的参悟,都建立在对自己狠之入骨的训练之上的。关于这一点,他自己已经做了非常清晰的表述:
事实上,训练头脑就是为了支配身体动作,身随意念而动。
这个观点,他在采访中也表达过,他认为在实际运用中,功夫以简单为根基。它是四千年千锤百炼实践的结果,极其精密、复杂。所有的技巧都已蜕去了冗余和修饰,直指最基本的目的。一切动作都是直截了当的,既简单,又符合人的逻辑和常识。以最少的动作和最小能量,来表达最大的内容。
这个过程需要从反复、枯燥、高强度、长周期的训练,从而达到一种随意而为的境界,即当我想到什么,我的肢体就在那里了。只有控制自己到达这样的地步,才可以真正的“忘掉自己”。
所谓“无为”就是“无矫饰”的艺术,“无原则”的原则。就功夫本身来看,真正的初学者根本不知道怎么防御、拦截和攻击,更不知道怎么理解自我。当有敌人攻击时,他会本能地去抵抗,因为他只会这么做。但是,一旦他开始接受训练,他就会知道如何防御和攻击,该在哪里用心,以及该在哪里运用其他的技巧——这会让他的思维在某些时刻停顿一下。因此,每当他企图攻击对手时,他都会感到某些异常的阻碍(因为他失去了最初天真无邪和自由自在的心态)。但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他的技艺越发精湛,他身体的反应以及掌握技巧的方法就会越来越接近“无心”的状态,他会再一次回到他习武之初一无所知的心态。起点和终点互为邻居。在练习乐谱时,你可以从最低音唱到最高音,但此时人们会发现,最高音就在最低音的附近。
这一部分的体悟我是十分信服的,因为看看他常年身材的修炼和保持,对自己极高的要求,日常的训练强度就能明白,这不仅是一个聪明人,而且是一个知行合一的人。

4.沐浴规则而自由自在
其实读完前两章,大概也就很清楚他的截拳道思想是如何发展出来的。因为对自己的绝对控制,和姿态上的绝对平和,自然不再需要什么特定的系统、流派的束缚,最大效率的达到格斗之目的即可。
截拳道强调的不是“增”,而是“减”。不是与日俱增,而是与日俱减。训练的最高境界通常是返璞归真,只有半吊子的人才叶公好龙。因此,重要的并不是一个人积累了多少墨守成规的知识,而是如何将这些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际中。“实用”绝对比“招式”重要。
他认为这是一种无形的状态,就如采访中所言“be water”,取各家之所长而不被束缚,无形是一切之形状,所有的方法都为我所用:
一旦你了解到截拳道的真理,你就等于处在一个没有圆周长的圆心上,从而能够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一个人的自我实现,不也是这样吗?
时间有限,先写到这里。
-
LilStoryBox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11-23 12:0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