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子琪先生和她的风骨墨竹的故事

沈子琪,字丽华,号养琪居士、养拙堂主人,画家、诗词家。
1964年生于上海,擅长写竹,尤爱竹之品格,独创”一叶式”技法,并提出“竹有九德”:高节、虚心、宽怀、坦荡、柔韧、潇洒、灵秀、清气、优美。多次接受央视采访及国家刊物特邀出版,作品深受资深藏家喜爱并被广为收藏。
文章、诗词、学术及画作见于《中国青年报》《解放军报》《文物鉴定与鉴赏》等国家级报刊。任“青年之声”网络文化服务联盟《艺术·中国》栏目顾问,《中国先秦史学会国学双语研究会》理事,风骨墨竹书画院院长。
1985年受业于著名书画家刘福林先生。
2000年受业于姜子龙先生。
2008年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并发行《沈子琪姜子龙墨竹画集》。同年,皈依一诚大师,赐号为养琪。
2009年创作36米旗袍长卷彩墨竹《盛世四季图》。
2012年墨竹画集再版发行。
2017年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3周年活动现场举行作品赠送仪式。同年,由CCTV《发现之旅》栏目制作并发行纪录片《沈子琪写竹人生》。

2017年4月9日作客中央电视台《艺苑相约》栏目。
2017年10月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大画家沈子琪》墨竹画集。
2017年11月在中国国家画院(国展)美术中心成功举办“风骨墨竹画展”。
2018年5月由“时尚经典”在北京保利国际会展中心成功举办“风骨墨竹画展”。
2018年8月九幅作品在“2018北京艺术博览会”上展出。

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品性和风气,对于植物而言他们更是有自己品性。作为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的竹,它因蓬勃向上,天地挺拔,其虚心高洁、傲骨迎风的品质被世人所追捧喜爱。它是万木丛中一道独特的美景,它也是文人雅士的情感寄托,更是名师画家的青睐题材。古今中外画竹子题材的女性作家是比较少的,而沈子琪先生正以她独特的技巧给人不一样的风骨墨竹作品。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通过这两句相信大家应该能体会到竹是高雅、纯洁、虚心、有气节的精神文化象征,古今庭院几乎无园不竹。居而有竹,则幽篁拂窗,清气满院;竹影婆娑,姿态入画,碧叶经冬不凋,清秀而又潇洒。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竹文化孕育出许许多多的名家竹画大作沈子琪先生的风骨墨竹就是当代画竹作品种类之一的代表。

中国画竹子的历史悠久且高手辈出,五代至今传世作品丰富灿烂,画竹的论述名篇累累,代代相传。中国画竹以水墨为主,又曰写竹。皆因历代墨竹高手多是文人,又于书法有着很深的造诣,并强调“书画同源”,元代大画家赵子昂有诗曰:“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便知书画本来同。”然画好竹子并非易事,有“一生兰,半世竹”之说。必须经过仔细认真的观察了解、临摹借鉴以及大量的习作,这样才能达到一定的水准。沈子琪先生笔下的竹,即便是破土的春笋,也夹带着泥土的芳香和晨露的蒸蒸日上,势不可挡,尽显君子气度。不论是茎叶繁枝,运笔均匀粗细有致,染墨浓淡相宜,明暗凹凸分明,层次丰富,节奏和谐,充分表现了墨竹的俊逸之态。沈子琪先生笔下的竹,粗中有细,竿竿精到。画中物象,静动变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交相辉映。静中亭亭玉立,任君畅游。动中傲视自然,生机勃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