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奶奶(一) ----大家闺秀初长成
今年是奶奶离开我们的第6个年头了,时常我还会在梦里见到她。梦里的她还是那样的清瘦,花白的头发,高高的颧骨,直挺的鼻梁,虽然布满皱纹但依然白皙干净的脸庞,已过耄耋之年的奶奶精神依旧矍铄,眼不花背不驼,总是一副腰杆笔直素衣裹身的样子。梦里,她就这样安详的坐在公园的长椅上,清晨和煦的阳光撒在她温柔的脸庞上,她望着我说淡淡的说:敏敏,家里的竹子长高了吗?
这位活了近一个世纪的老人年轻时也曾是一位有故事的女同学。
1919年的初春,北方春寒料峭,在山东枣庄安城镇的杨家大院里,传来一声啼哭。杨家老三又添了一个闺女,大哥二哥四弟五弟纷纷前来道贺,“三哥,你这二姑娘好的生清秀,快给取个中听的名字吧”四弟道。老三望着窗外寒梅傲雪,亭亭玉立,随口说道:“不如就叫“秀亭”吧。“好名字啊,还是三哥有文采,若不是当年进京赶考突生痢疾,这三甲定有三哥的名号”众人纷纷应和着。
就这样,奶奶出生在了当地有名的杨家大户,还有了这么一个颇有大家闺秀风范的名字。据说杨家五兄弟是当时的大地主,从税郭镇到安城镇,绵延几千亩地都是这五兄弟的。家里长工无数,奶奶的童年生活富足。后来奶奶的父亲为了弥补当年因病没能考取功名的遗憾在在家里办起了私塾,十里八乡都把孩子送过来读书,并亲切的称呼奶奶的父亲为“杨先生”。
1927年,国共关系破裂,北伐战争打到长江流域。
这一年,杨家二小姐8岁了,出落的愈发清秀可人。“二妹你快点,后院的月季花都开了,我们去采几朵,放在前厅父亲看了一定很欢喜……”大姐催促着,拉着三妹便往后院跑去。这时恰巧路过学堂,传来郎朗的读书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二小姐被吸引了过去,趁大姐和三妹不注意,就悄悄的溜到窗口聚精会神的听了起来。她听得出神不知不觉推动了虚掩的窗,往里一探头恰巧撞上讲台上先生的目光。先生愣了楞,拿起桌上的戒尺就走了出来,对着二小姐严厉的喝到,“秀亭,你不去花园玩,跑来这里做什么?”二小姐往后退了退,诺诺的说道:“爹,我也想来学堂读书识字…”先生不悦:“这学堂是你个女娃娃随便能来的吗?你看有谁家女娃娃来学堂读书识字?”“可是咱们家也没有男娃啊,要不你把我当男娃娃养吧?”“胡闹!”说着先生举起戒尺来就要打。这时学堂里一阵哄乱,一个年纪稍长的男学生走出来拉住了先生,“先生莫生气,秀亭这么冰雪聪明,不如就让她跟我们一起来学堂读书吧”“是啊,先生,让秀亭跟我们一起吧…”学生们齐声应和着。就这样杨家二小姐在当时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年代,成了私塾里唯一的女学生。她不负大家的众望,从《七言杂字》到《四书五经》《六艺》…跟着父亲的私塾一读就是8年……成了那个年代十里八乡百里挑一识文断字的才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