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达克行04· 落脚儿(上)

和我同游印度的旅伴老王,画家。
十几年前,应该还是闹非典之前了,我们在一个小报社搭档,我是跑外的记者,他是坐办公室的编辑。后来我去读研究生,误打误撞进了学术圈,老王则干起了自由职业,画家和艺术设计。这次游印度又凑到了一块儿。

老王前两年曾经游过印度,到过菩提伽耶、瓦拉纳西等宗教名胜。但那是快节奏的跟团游,这次我们就换个方式,慢节奏的背包自由行,印度给中国游客的旅游签证就两个月,我们原计划先在拉达克停留一个月,再去达兰萨拉,后来基本按这规划走完了,当然有点小变动。
降落伞下的布达拉旅馆
从头回溯一下在拉达克的行程。
飞机在列城机场落地时还是上午。出了机场大厅,有一堆趴活儿的小面包车,有个售票窗口统一卖票,俩人35块钱,一辆小车把我们拉到了列城的中心市场。其实这车价有点贵,出了机场自己打车的话,一辆车不会超过20块钱。
我们还在德里藏村的时候,有个朋友说,他在列城有熟人,叫洛桑,到时让他接待我们。这时我们还没电话卡,到了列城也没法联系洛桑,不过有个人在楼上阳台朝我们招手,是个胖壮的小伙子,顶上头发染成了金黄色,他就是洛桑,已经知道了我们这个上午抵达,这城市很小,他看见两个中国游客模样的,就猜到是我们了。

老王给洛桑画的肖像。 洛桑在市中心商业街的四楼上开着一家上档次饭馆,但他家在城外七八公里的乡下,说那里有个旅馆,物美价廉,不用住在城里,他开车拉我们过去,两个餐馆服务员小哥帮我们把背包搬到了洛桑车上,让我们顿时有当大老爷的舒适感。洛桑的车是个SUV,在印度算是大个头的车了。

这就是洛桑给我们推荐的地方,列城去往孟纳利市的公路边(东南方向),叫做乔格兰萨尔(Choglamsar),我觉得它应该算个镇子,我们住的这一小片叫索南木林定居点(村),我就给这里叫乔镇、索村。

里面这座白色藏式楼房,就是我们住的家庭旅馆,布达拉宾馆,形状不规则,有四五层。它把着小巷子口,是这一带最体面的旅馆了,主人是洛桑亲戚。他们住在这一座大楼里的不是小家庭,是兄弟姐妹的家都聚在一起。
洛桑自己家在公路对面,把着另一个小巷口,也是一座挺大的三四层楼,看来这家族算是本地土豪了。
住下来之后发现,这小巷子里都是藏人移民的“中心机构”:学校、老人院、定居点办公室(我给它叫村委会)、小诊所。在拉达克定居的外来藏人有八千左右,主要是六十年前从阿里地区过来的,分成了十来个村落定居点,都分布在这周边两三公里内,我们住的这儿正是核心区。
至于拉达克土著居民,他们虽然信藏传佛教,说藏语的拉达克方言,但并不认为自己是Tibetan,而是“拉达克人”——Ladakhi。印度人语境中的Tibetan,特指流亡藏人以及中国境内的藏人。大概在印度的藏传佛教地区都有这种区分,因为印度没搞过民族识别和登记政策,他们的各种土著人群都保持着自己传统的小地域认同。

站在旅馆楼顶,对着一座小寺院,近的这一片蓝灰色铁皮屋顶是养老院,再往右是村委会、学校。
当初航班快降落的时候,我往窗外用手机拍了两张照片,后来电脑上放大看,居然乔镇、索村都在里面,还能看到我们住的旅馆小楼,下面就是这一带的航拍照片。这里的学校操场比较明显,我拿它当标志物,我们住的旅馆在红圈里面:


这个夏天,拉达克将有一场盛大的佛教灌顶法会,是我们来的主要目的,索村离法会场才两公里,所以我们住在这儿很方便。
本来我们计划参观完法会、提高练级指数之后,再去拉达克地区的其他风景区转转,比如赞斯卡河谷、诺布拉河谷、班公湖等等。可这法会开幕的日子一拖再拖,没个准信儿,我们也不敢跑远了,这里交通也不方便,万一困在哪个山沟两天,可能就把法会给耽误了,所以一直住在乔村等着,从没离开过一百公里外。后来法会结束,才到列城城里住了几天。

旅馆的二楼是餐厅,在这里办入住登记。平时管理这旅馆的是姐儿俩,一个主要在餐厅吧台,一个管收拾客房,她们也都住这楼上,但很少见到她们老公。
刚登记完,还没顾上吃饭,洛桑又跑来了,说按照本地规定,外国游客得去派出所登记,他开车拉着我们跑了十几分钟,到一处派出所门外,不过我们都没进去,洛桑让他手下一个小跟班拿着我们护照进去登记了,又回旅馆。

我们住的房间在三楼,各方面都是农家乐的水平,也没人管打扫,一天150块钱。应该是比本地顾客略贵的外宾价,但跟国内藏区旅游旺季比,还算便宜的。
茶几的黄布包里,是老王珍藏的盘若经书,已经跟他到过了菩提伽耶、拘尸那罗等地,几乎把南亚的佛教圣地都遍历过了。

卫生间相对不小,电热水器有点像那个连用了祖孙三代人的古老AO史密斯。它还真能用,就是从来没把水烧热过,最多是烧温。
另外,他们这水管子接的有点奇葩,马桶的水箱也会进热水,好不容易烧的一点水就这么分流走了……

卫生间马桶上,加装了一根喷嘴,这是适应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如厕方式,事后水清洗。我们这趟游印度见到的马桶,都有这个附件。也有个别的不是加装在马桶上,而是像洗澡的莲蓬头一样有个活动喷管,自己手持操作。

洗脸台子。印度的宾馆卫生间里都会有一个大塑料桶,老王说,这跟马桶上那根喷管一个用途,给教徒们洗菊花用的。我觉得是为房客洗衣服准备的。
老王反驳说:如果是为洗衣服,为什么桶里还都配个舀子(瓢)呢?这还是为了往手里倒水方便!
不管这桶的初心是啥,我们主要拿它洗衣服。
我们房间对着个不小的天台,摆了些桌椅供客人吃饭,闲坐,对着东南方向的秃山,景观甚好。



更酷的是给天台遮阳的这东西,是一顶降落伞……
拉达克这里驻军多、伞兵多,淘汰的降落伞不是什么稀罕物,街头小摊、铁匠铺都拿这个遮阳,列城中心的角康寺里,也张着几顶降落伞,其中一个还染成了明黄色。
但这伞有点不防雨,落小雨的时候,伞下面就飘着更细的雨雾。不过这个地方干燥少雨,我们在的时候没见到下大雨。
列城这一带海拔大约3500米,比狮泉河的4300低。我们在这儿没什么高原气短的感觉,就是空气特别干燥,我一直觉得鼻子有点难受;老王早戒烟好几年了,这时经常咔咔的咳嗽,都是呼吸道不适应。
这里停电特别多,包括列城城里,几乎天天有停电,稍微体面点的门店都自己备有大发电机,我们这家旅馆也有,这电路就有讲究了,因为开发电机的时候,不能带动热水器这类大功率电器,得另走一套线。
有时晚上看周围停电漆黑一片,就我们这幢楼灯火通明,顿时有高大上的感觉。

我们楼的正面,后面亮灯那黄色的楼,是洛桑家。有时候楼下发电机嗡嗡嗡运转的正欢,来电了;发电机刚停,电又停了,反反复复就跟捉迷藏一样。
这是宾馆二楼的餐厅,我们第一顿早餐在这里吃的,按人份的套餐,一份20来块钱:摊鸡蛋,几个印度小面饼,一点果酱和黄油,一杯甜茶。

我们吃完感觉上当,就印度这伙食标准,真不值这价。后来我们到街边小店里找饭吃,一个克什米尔穆斯林开的小饭铺,同样这点东西,只要四五块钱:一杯茶一块钱,一份摊鸡蛋(两个)两块钱,一个面饼一块钱。
但再后来发现,这旅馆除了早餐不实惠,正餐都很不错,种类多,价格实惠,做的也精细,我们常吃的有蒸饺(分素馅、羊肉馅、鸡肉馅,还可以做汤饺或油炸的)、炸春卷(也分肉和素)、汤面条、炸土豆条、咖喱炖的土豆、鸡肉、羊肉等等,平均一个人三十块钱吃得又好又饱。这里几乎没有炒菜,多是各种主食,少数菜品也是按印度人炖糊糊的手法加工出来的。
在索村乃至乔镇这一带,布达拉宾馆的餐厅应该是最上档次的餐馆了。不光饭菜好,这就餐环境也比较高端。
还有一道菜,叫“Manzhou蔬菜”,让人纳闷这“满洲”到底是什么,端上来看,是素丸子和蔬菜炖在一起。可能藏地本来没有做丸子的习惯,这是当年满清驻藏大臣的团队带到拉萨的吃法,于是藏人就把满洲和丸子联系在一起了……

宾馆定制的碗,画着布达拉宫的造型,但不太像,倒有欧洲小镇的感觉。

在阳台上很丰盛的一桌。这餐厅还低调卖啤酒,17块钱一罐,印度的啤酒都不便宜。但在二楼餐厅不能喝酒,那里常有僧人吃饭,得躲着点儿,在三楼的天台上吃喝。
我和老王一起出行,公摊的开支有一套算法:有个“公共钱包”,每人往里面充等量的钱,两人的吃住行等所有公共开支,就从这钱包往外拿,平时也不算账,不够了就再充。这钱包都是老王掌管。全程没遇到过手机支付,都是现金。
办手机卡的啰嗦
安顿好之后,我问洛桑法会什么时候能开。他神秘地说:尊者现在正在拉达克,但不在列城这里,今天刚去了一个秘密的地方,有很重要的工作……每年开法会的时候,都会有Chinese spy到这里图谋不轨,我们必须保护好尊者!
洛桑在印度军队当过几年兵,政治弦崩的紧,敌情意识强,他指着四面的高山:那边是西藏的边界,中国军队虎视眈眈盯得很紧;那边是巴基斯坦,动不动就开打,我们拉达克在印度的最前线上,所以必须竖起耳朵提高警惕……
我觉得他是咋咋呼呼自己吓自己。去年我游历过新藏线,中国那边根本没印度这么多驻军,而且当时正是媒体热炒中印洞朗、班公湖对峙的时候,新藏线上的日子一切如常,该玩的玩该放假的放假,没任何紧张的感觉,中国就没怎么把印度放在眼里(印度人知道又该伤心了)。
既然法会一时半会还开不起来,我们就打算懒在这里等着,反正消费不高,这里环境也比德里舒服的多,没那么酷热肮脏,而且这里风景对老王很新鲜。
下面的问题是办本地手机卡,这里乡下完全没有WIFI,列城城里的WIFI也都是半死不活,没手机卡几乎是与世隔绝。洛桑说不急,包在他身上。
我在索村临街的小店里问了问,说这里办不了电话卡,只能在列城城里办。于是接下来的几天,我和老王几乎天天往城里跑。这里白天进城方便,因为在交通主干道上,坐公共小巴一块钱,打个面包出租20块,一会儿工夫就到城里了。有时我们还从城里徒步走回来。

坐一块钱的小巴进城。当然平时没这么挤,不用挂在门边上。



这是列城的长途汽车站,我们研究了一下去外地的长途汽车班次。


好像是两个耆那教的游方僧人?就这么幕天席地在汽车站里面吃住。

这里有两家长途客运公司,班次表的颜色不一样,去大城市斯利那加、孟纳利的车每天都有,但离开主干道的地方就没这么幸运了,很多地方是每周发一趟班车。

列城里办手机卡的公司有两家,营业厅都在不太起眼的地方,我们都跑过了,才知道外国人要准备相关材料、复印件,洛桑对这些程序也不甚了了,每次都拍着胸脯子说能办好,事后就没下文了。

这是列城里面的“巴哈拉特”电信公司门前,营业厅在个农家院里。我们让各种程序搞得很迷糊,这是闷中作乐。

电话不通也没法上网,几乎活在古代一样,想查个什么旅游攻略都不行,我们慢慢觉得洛桑这小子爱吹牛,办事儿不实诚,老王的说法是:凡事开头都是“木得问题”,最后就是“木得办法”! 他热衷的是给我们推荐旅游目的地,两三天里说了好几次,要替我们安排,这附近都有什么什么游客必去的景点,在我买的拉达克地图上比划着:阿尔奇寺院要去,离这里七十多公里,中间经过谢村、提克斯,寺院也值得拜一拜,大半天的行程,他哥哥就是开出租的,也叫洛桑,正好可以帮我们这个忙……
老王不懂英语,这些要我翻译给他(他学美术出身的,艺术生好像都没好好学过文化课)。我们都觉得这太大包大揽了,还不说价钱,好像默认我们啥都能接受。我追问洛桑到底要多少钱,他说350块(3500卢比),我和老王觉得不能接受了,这点儿路程明显不是印度该有的价儿,就算旅游城市也不能这么没谱吧?
最后我忍无可忍,说,去哪儿玩就不要你操心了,我们都不是小孩子,出门逛的地方不少,这些自己能安排,你还是多给我们想想办电话卡的事儿吧,都耽误好几天了。
这话让洛桑感到很没面子,忙澄清:不是我想管束你们,是德里有人特意交代了,要我care你们,我答应了也必须尽到责任……
我又把care听成了kill:看来这工作难为你了,让那个想kill的人自己来吧,我们哪儿都不去了,就在这儿等他!
一阵扯白之后,终于大家都明白了误会在哪儿,洛桑承诺明天一定帮我们办好电话卡,让我们明天上午进城来餐馆找他。此后他再没替我们规划行程,至于他说的那几个景区寺院,后来我和老王也都去过了,几乎一个子儿没花。
次日吃过早饭,我和老王挤上了开往城里的小巴,我旁边坐着母子三人,小孩子只有两三岁,病蔫蔫的。

他们到列城南郊的医院下车了,应该是给小娃看病来的。我挺想跟他们去看看就医过程,但洛桑那边已经约好时间,只得割爱了。 到终点下了小巴车,老王先找个打印店打印了证件照片,再到洛桑的餐馆。这次洛桑靠谱了一点,没让我们等太久就出现了,他先带我们找家小店复印了护照,然后到电信营业厅,这是在自称印度最大的网络公司——AIRTEL的营业厅里。

这办卡申请表极端复杂,几乎要把祖宗八代都填进去,洛桑先在申请表的保人栏里签了名,说不用管那么多,你们贴上照片签上个名就行了。

营业厅里进进出出的有几个西方老外,看样子也是被这程序揉搓软了,不知道跑过几趟了。
手续办完后,营业员给了我们装着SIM卡的小纸袋,说接下来三天是法定假日,没人上班,得等到第四天开通……
IAB来访
出了营业厅,洛桑接个电话,跟我说有人想见见你们,打听点事儿。于是一起回到他的餐馆,两个男人已经在店里等着了。
来的就是伍金和他的同事,一个略微老点的男子,那个男子很少跟我们对话,偶尔跟伍金用本地“拉达克语”嘀咕几句,都是伍金负责谈话。
落座先寒暄几句,这两位没有自报来历身份,我只能主动问起,伍金自称是在城里开宾馆的。洛桑似乎没入座的资格,只能站后面端水照应。二人已经知道我在新疆和藏区都游历过,有不少旅行照片和视频,这次特地想来看看。这些是我给洛桑展示过的,估计是洛桑向他们汇报了:来的这个中国人手里有料,值得关注。
我也大致猜到他们是本地有关部门的,这种深度慢游的旅行方式,在地广人稀的内亚都容易遇到盘查,不分国家,对于我也不是头一次。但这正迎合了我的表现欲,掏出手机来给他们看以前游历的照片,还有一个视频小短片,是我15年带着一对老小喇嘛师徒在新疆的旅行,我没空都剪辑出来,就剪了两段片花,两人很投入,伸着脖子认真看。
老王听不懂我们在聊什么,就拿手机拍我们仨,伍金发现被拍照,立刻警觉地瞪起眼来,但旋即被老小喇嘛的行程吸引,又看着屏幕哈哈哈乐起来。看完片花,我又给炫耀网上的游记,碰巧这两天洛桑的店里有微弱WIFI,有些照片断断续续能打开。
两人拿出张纸,让我把发表游记的网址给他们记下来,我嫌麻烦只写了个QQ号,让他们自己去看日志,他们看不懂中国字,能看看照片就不错了(我估计他们根本摆弄不来中文网页)。
聊完告辞的时候,伍金还惦记着那些海量的旅行照片、视频,我说那个数量太多了,都在我笔记本里存着呢,放在索村的旅馆房间了,你啥时有空过来拷吧,拿个大点儿的硬盘就行。

这是老王等我们的时候无聊,伸着脖子往楼下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