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茶馆》所感悟
很少观看八九十年代的电影,可不得不承认,前人的创作方式和情节等方面描绘造诣很深,当然《茶馆》这部电影来源于老舍这位人民艺术家的创作,可谓十分写实,使人真心动容,惭愧未亲身阅读书籍,便只好先诚心观看电影。 这部电影描写从戊戌变法到军阀混战和新中国成立前夕的,三个时代近半个世纪的社会风云变化,通过一个叫裕泰的茶馆揭示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黑暗腐败.光怪陆离,以及这个社会中的芸芸众生,电影中你一定能够找到一个或者几让你非常同情甚至怜悯的人物,那么使我感触最深,莫过于掌柜王利发。为了父亲留下的茶馆,一直忠贞坚守,用各种努力和低头为茶馆和亲人谋利,其中让我印象极为深刻的便是他在馆中柱子上贴着的四个字;莫谈国事。其实也就表现出在十九世纪末像他这样的小人物对世事的一种态度,他不希望自己惹上不必要的麻烦,更希望身边人也安然常态一些,以此更好维护茶馆的经营。可事以愿违,常四爷偏偏要谈国事,一句:大清国要完。被吴宋二人抓去,惹上牢狱之灾。那一刻我联想到戊戌六君子谭嗣同英勇赴死的情形,还好常四爷只是为人正直,身为旗人的四爷痛恨洋人,也看不起营里当差的二德子之流,仅仅如此。 第一幕中康六恐怕不得不提,将十五岁的女儿顺子卖给七十多岁的庞太监当老婆,深刻反映出那时人民生活的困苦,民生的凋敝,无以言表,更难以释怀。不过还好秦二爷所说的实业救国为我带来一些心中的慰藉,也算这一幕中的点点星光。 时间到了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时期。裕泰的经营也日趋衰落,然而王掌柜却积极迎合潮流实行改良,虽还是难以维持,却让人看到一副新的景象。但外面兵荒马乱,社会日益衰败的画面照样深入人心。刘麻子被稀里糊涂的砍头让我深刻思考处于那个时代的人心,恐怕不只是终日惶恐,并且足以用唯利是图来形容,刽子手举刀的画面让我感受在道德崩溃的边缘,人没有底线,甚至内心激起一种愤懑,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归土了,人处在那样的状态,我认为和死了没有区别。 第二幕中;大批的难民进城乞讨,再度深化了人民生活的潦倒,巡警和兵痞.特务来敲诈王掌柜,从侧面反映出小人物的无力和软弱性,以及清朝老特务吴宋二人的稳操就业,更加透露人性黑暗的一面...等等。这都揭露了军阀混战时期的残酷黑暗现实,也对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进行了尖锐有力的批判。 最终,抗战胜利,茶馆终究变得更加破败,陈设中莫谈国事的纸条越来越多,字迹也越来越大,未到结尾,其实心里已经在联想结局,必然是一副悲惨的状况,的确;四爷的生活更加艰苦.秦二爷工厂也被抢走.茶馆也最终被人霸占...三人谈心之时也许是此片最后留给我动容的时刻。 看完深刻体会;中国的革命,艰苦卓绝.为扳倒三座大山,无数人付出血和泪,大人物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但社会.我认为始终是小人物组成,他们同样谱写了一段精彩的历史,每个人都用自己的一生为心中那一点点期望所拼搏。可纵然人有情,历史也无意,如老舍先生的话;一个小小的茶馆,就是一个浓缩的社会。我想,大可将所有事情都当作经历罢了,即便闻者伤心,听者落泪,终究会过去,成为历史的点滴,所有就不必过多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