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人乍富”的财神你敢拜么?

正月初五,接财神的日子。打什么时候形成初五接财神的风俗,已不可考,但财神信仰最早却可追溯到宋代。“财门”“财马”就是当时的招财画儿,至于画的财神是谁、长成啥样,不知道,失传了。
这一失传,全乱套了。小时候见的财神年画,都是老头子,打扮得像个官儿,现在反而萌了起来,白白胖胖的小子,愣贴着小胡子,搞不清楚应该叫财神爷还是财神娃。
财神形象不固定,是因为他本身就没准谱儿。清代有本书叫《集说诠真》,里面说“聚讼纷纭,各从所好,或浑称曰财神,不究伊谁。”这本书是批评中国传统宗教、宣扬天主教的,作者是个中国神父,他觉得民间信仰太扯淡了,不论黑白两道,跟财沾边就能当财神。
不但分出文财神、武财神,还有很多地方品牌,谓之偏财神、准财神。比如,并不都是初五接财神,有的地方是初二,有的地方流行正月十六,这就是财神太多闹的。有一路财神,长着欠扁的脑袋,却是一副笑模样,一见面:“哥,要钱还是要命?”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刺不刺激?这位在某些地方还真就是财神。至于他是谁,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查,他一般都戴着长帽子,上面写着“一见发财”。
这种欠揍的准财神不太常见,普遍流传的只有四位:文财神比干、范蠡,武财神赵公明、关公。
较真起来,这四位都不算标准的财神。
范蠡明显是“商圣”。传说他帮助勾践灭吴后急流勇退,做起了生意,富甲天下。他的富是将本求利凭本事赚的,商人供他学点生意经还算勉强,老百姓拜他求财,指望不上。
比范蠡还不靠谱的是武财神关羽。这位多种行业的祖师爷为什么会变成财神,其实说不明白。有学者研究这可能与关羽是山西人有关,做生意的山西人本来供的是自己行业的祖师爷,卖枣的供关羽,剃头刮脸的也供关羽,可外省人闹不明白,晋商咋就这么招财呢?干啥啥挣钱,修脚都能IPO,为啥?
思来想去,共同点无非就是供个关公嘛,你供我也供,大家都沾点仙气儿。关羽就这样成了全国各地的财神。
后来大家也都明白这是误会,就忙着找补说法。于是有人说,这跟关羽“挂印封金”有关。关羽是有钱,但这钱是曹操一个人给的,背地里动机还不那么单纯,这不能说关羽“聚财”;关羽也不贪财,走的时候分文不取,但这是还曹操的钱,又不是把自己的钱散了分给老百姓,也不能称为“散财”。既然不聚财也不散财,关羽凭啥当财神?
关羽当财神的说法还有很多,五花八门,一个比一个离谱。
比干成为财神,不离谱,但挺搞笑。
说不离谱,是因为比干生性耿直,公正无私,民间认为他掌财公平可靠,由此被尊为财神。这个理儿说得过去,但背后的故事就扯淡了。民间故事里说,比干公正是因为他的心被挖了,没心之人不抠门,谁跟他要钱都往外掏,符合“散财”的标准。听着是这么个理儿,但细想不是那么个事儿,人傻钱多速宰。
比干的心是被谁挖的呢?故事版本不一,有说是被纣王挖的,还有说是被另一个武财神赵公明挖的。
赵公明这个人,以前是个冥神、瘟神。在东晋的《搜神记》里,赵公明是鬼王,本行是派手下马仔到人间索命。到了元明时期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工作有所调动,“召为神霄副帅”“授正一玄坛元帅”,但这时他还不是财神。真正让他改邪归正的是《封神演义》,姜子牙封神,他统帅四大仙官,主管迎祥纳福,摇身一变成了财神。
从冥神、瘟神,换岗到财神,只能说赵公明命好。《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记载,赵公明是北方天帝的“梵气”化生,五行北方属水;他位居“乾位”,西北方,西方属金;他骑老虎,是“金象”,主大富贵;老虎是黑的,黑属水;脸不洗,铁鞭也不擦,都氧化了,全是黑的——总结起来,这家伙全身都和“金”“水”有关,他不当财神谁当?
文财神和武财神这四位,来历都怪怪的,其实他们真正成神都没我们想象得那么早。
明清之前,很可能有一种财神,风头要盖过这四位,不过后来他被残酷打压,降格为偏财神。
这种财神姓字名谁,各地的说法都不一样,大概有如下几种:五通神、五显神、五圣、五郎、五哥、五盗将军、五道将军、五路财神。
他们究竟是一个人的不同称谓,还是压根就是不同的神,这是闹不清的。他们的民间故事,有的情节重叠,有的相互矛盾,所以有学者干脆简而化之,把以上这些名字统统打包,当一个人算了。
“五通神”的主要功能是“使人乍富”,按传统的价值评价,这不值得提倡,所以,“小人好之”“以祈无妄之福”。
五通神还有点邪性,好好供着他,他能使人一夜暴富,“积绢满庭”“金银钱帛,赠饷不知数”;要是不对脾气了,他翻脸不认人,“若微忤其意,则又移夺而之他”。
这还算好的,他给的钱,他又拿走,咱也怨不着人家,可五通神总爱闹情绪,在米缸面盆里拉屎,晚上烧人家柴火垛,这种事经常干。最令老百姓惧怕的,是他“摄人”,说白了就是夜里爱钻妇女被窝。据万志英(Richard von Glahn)所说,谁家有豆蔻少女暗恋了隔壁王书生,害了相思病或是肚子搞大了,家大人觉着丢脸,就说是五通神干的。
五通神给隔壁老王背了锅,名声自然越来越坏。政府认为他“妖幻淫恶不可胜道”,多次下令禁止,“诏毁淫祀”。康熙年间废过一次,那时四大正财神已经上位了,五通神的地位本就摇摇欲坠,政府再一打压,也就消停多了。不过他在民间还是很有市场的,直到1928年,国民政府还颁布过《神祠存废标准》,仅上海周边就拆了400多座五通神的神祠,可见他在民间有多顽固。你可能想不到,北京的五通神庙一直顽强地挺立到1957年,旧址就在今天的六里桥立交桥。
严格说,北京被拆的不是“五通神庙”,而是“五路财神庙”。五通神在康熙年间被禁后,只好改头换面,改称“五路财神”。但这一改,反而因祸得福,老百姓将“五路财神”解释为“东西南北中”五路,路路发财,算是把五通神的邪性去干净了。而由此,也形成了流传至今的概念——“接路头”。嘉庆年间的蔡云《吴歈百绝》中有诗云:“五日财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时酬。提防别处迎神早,隔夜匆匆抢路头”,说的就是正月初五接路头、迎财神的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