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的流传与弘农杨氏
《史记》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贯通古今,网罗百代的通史名著。对于这部名著的评价再怎么高都不为过,历史上对于《史记》的赞美之词也是不胜枚举。
其实司马迁在《史记》写成之后并没有直接将这部书公之于众,原因很明显,这部书要是被汉武帝看到了,压根就不可能有以后了,人和书都是。
《史记》大约完成于武帝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那年都发生了什么呢:
1、年初,武帝将公孙贺父子下狱,父子俱死狱中,族诛其家。
2、七月,武帝居甘泉宫,江充谓病在巫蛊,武帝命其治巫蛊狱。
3、因巫蛊之祸,戾太子刘据举兵与丞相对抗,兵败自杀。
4、刘据死后,皇后卫子夫被废、自杀。
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司马迁应该也意识到了《史记》在他有生之年应该是没有办法出现在公众视野之中了,所以他在《报任安书》中写道: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后世有一个故事,说《史记》被装在石盒子里藏到了一个山洞中,明朝史学家张岱为他所著之史书取名为《石匮书》即源于此,不过也有说是取铁函心史之义。(由此可见很多史书、史料都曾有过藏于深山,秘不示人的经历)
《史记》的面世多亏了司马迁的女儿司马英以及外孙杨恽。
司马英嫁给了一个叫杨敞的人,而杨敞是弘农杨氏的一世祖。
杨敞系权臣霍光的亲信,所以在昭帝时担任高官乃至于丞相,昌邑王即位后杨敞还是当朝丞相。霍光准备废昌邑王的时候,派人通知身为丞相的杨敞领衔上奏,杨敞惊疑不定不知所措,幸好司马英从内室直接出来对杨敞说:此国大事,今大将军议已定,使九卿来报君侯。君侯不疾应,与大将军同心,犹与无决,先事诛矣。这番话让杨敞下定决心领衔上奏,保住了身家性命和荣华富贵,由此可见,司马英也是厉害人物。
司马英为杨敞生两子,次子就是杨恽。杨恽为人轻财好义,有侠义精神,经常散财给其他人,当官更是廉洁无私,名显朝廷。
据传说,《史记》有两部,一部在司马迁的工作地方,一部则在家中。杨恽幼时,他的母亲司马英把自己珍藏着的《史记》,拿出来给他阅读。杨恽初读此书,便被书中的内容吸引住了,爱不释手,一字字、一篇篇,非常用心地把它读完,成年后,更是多次通读,每读一遍总是热泪盈眶,扼腕叹息。
之后,凭借自己在宣帝朝有一定的影响力,杨恽上书汉宣帝,把《史记》献了出来,并把该书内容向社会公开,从此天下人都可以读到这部伟大的史著。
可惜杨恽最后被小人诬陷,腰斩于市。
弘农杨氏为《史记》的保存和面世作出的巨大贡献只是他们传奇的开始,其后的故事更加精彩。
把弘农杨氏的声望推向第一个高峰的是杨敞玄孙杨震。杨震在当时名重天下,人称“关西孔子”,杨震还有个外号叫四知先生,是这么得来的:杨震的朋友王密晚上来看杨震,给他带来了十斤黄金,杨震说:“老朋友知道你,你为什么不知道老朋友呢?”王密说:“现在是深夜,没有人会知道。”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
杨震之后,杨家高官权贵无数,名人更多。比如因为《三国演义》而出名的杨修就出身弘农杨氏。
之后更不得了,隋朝开国皇帝杨坚也是弘农杨氏,号称杨震第十四世孙。(陈寅恪对此有不同意见)
虽然隋朝享国时间不长,但是到了唐朝杨家也是名门望族,陈寅恪说唐初统治集团高层存在“李武韦杨”四姓互婚的政治局面。
拿武则天来举例子,武则天她母亲就是正儿八经的弘农杨氏出身,因为门第太高不好找老公,当了好多年剩女才嫁给了武士彟。武则天自己嫁给了姓李的,生的几个儿子里,老三李显的皇后姓韦,这位韦皇后的情人是武三思。
到了武则天孙子那一辈,唐玄宗李隆基有一位皇后也是弘农杨氏的女儿,这位杨皇后的儿子就是唐肃宗。李隆基还有个妃子是武则天的侄孙女,被称为武惠妃,武惠妃有个儿子被封为寿王。寿王年纪到了要找个寿王妃,寿王看中了一个自称出身弘农杨氏的美女,之后就把那位美女娶回家。寿王妃结婚两年没见过自己的公公。两年后公公召见过寿王妃后,决定把寿王妃升级为寿王“妈”......,后来又给寿王找了个老婆,姓韦。
弘农杨氏的传奇还不止于此,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年),太原阳曲县人杨端率军击败占据播州的南诏,自立为主,成为一个世袭刺史的家族政权。这个家族政权被称为播州杨氏,播州在现在的贵州遵义一带,播州杨氏统治了播州整整725年!!!杨端据说也是弘农杨氏的后人。(不过十有八九是自己给自己贴金的,他们应该是属于汉化的杨保民族一份子)
更为巧合的是,北宋时有个叫杨充广的山西太原人,宋景佑初(公元1035)奉诏出使广西,与当时播州宣抚使杨昭通叙家谱时,方知同为播公杨端之后,便将其子杨贵迁过继给杨昭,后来杨贵迁承嗣杨昭,作了播州宣抚使。根据明代宋濂《杨氏家传》载有“贵迁,……,其父充广,乃宋赠太师(应为“尉”)中书令业之曾孙。
这么说吧,杨充广是杨家将,他爹是杨延昭(演义中的杨六郎),他爷爷是杨业(演义中的杨老令公),杨业是太原人,根据杨充广他们的说法,是杨端留在太原的一系后人。
但是这有个问题,据史书记载杨延昭只有三个儿子,分别叫:杨传永、杨德政、杨文广,没有这位杨充广。所以还有一种说法,这位杨充广是杨家将,但不是杨延昭的后人,而是杨业其他儿子的后人。(考据起来比较复杂,涉及到有没有杨宗保以及杨宗保是男是女等问题,就不展开了)
在播州的这群杨家将后人们并没有沉迷于声色犬马,反而为杨家将续写了一段壮丽篇章。
播州杨氏地方政权的第十五代统治者杨文留心文治,注重教化。积极从事抗击蒙古军南进的斗争,先后六次派出播州军队在四川、云南和贵州等地与蒙古军队作战。南宋绍定年间,蒙古军进入川北,杨文加紧练兵。嘉熙年间,蒙古军进逼长江,四川制置副使、渝州知府彭大雅请杨文出兵抗击。杨文命副将率军万人赴石洞峡击退蒙古军,因功授武德郎、阀门批侯之职。不久,受诏主播州,晋升武功大夫、阁人宣赞舍人,随即致书四川制置使余玠,陈述防止蒙古军南下的上中下三条策略(保蜀三策)并提醒余玠,蒙古军可能诱和西边土著部落南下云南,进而东取广西,形成南北夹击之势。余玠赞其所论,其后战势发展果如所言。
杨文所率领的播州军队(当时称为“播州雄威军”)在对蒙古的战争中英勇无畏,战功卓著,所以得到南宋皇帝极高的赞赏,获准于“播州雄威军”前加“御前”二字,这是非常崇高的荣誉。
这还不算,杨文向余玠提出保蜀三策后,余玠选择了中策,为此杨文将自己领地内的一对兄弟推荐给了余玠。这对冉氏兄弟遂选定以钓鱼城为中心,沿江修筑山城10余座城堡,诸城互为犄角,彼此策应,组成有效的防御体系,在后来的抗蒙战争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开庆元年(1259年),蒙哥汗即战死于钓鱼城下,这一事件,对后来的历史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也为南宋争取到了很长一段喘息的时间。钓鱼城一直没有被攻破,直到1279年崖山之战后,蒙古人通过劝降的方式才让其开门投降。
播州杨氏无愧于杨家将的称号,最大的荣誉一般都来自于对手,蒙古人有感于播州军民之忠诚与骁勇善战,并没有对播州进行报复,而是选择了招抚,这使得播州杨氏得以继续统治播州,直到1600年杨应龙自焚于海龙囤。
可以这么说,杨家将在北宋保家卫国之后,还有一支后人在贵州当了好几百年的二皇帝,以至于贵州是全国唯一一个以杨为第一大姓的省份,这算是对弘农杨氏和杨家将的一种褒奖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