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头脑中有这种念头时,要小心了!
文 | 实用菌
01
聊天的时候,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
自己在讲一件事,话刚说到一半,就有人插话说我知道,然后就说了一些自以为是的理解,但是你发现这和你想表达的风马牛不相及。
这就是理解的偏差。不夸张地说,这种偏差贯穿于我们每一天的人际交往当中。我们习惯了在没有掌握足够充分的信息之前,就对别人的话进行揣测,认为对方就是某种意思。
在心理学上,我们把这种做法称之为预判。
如果说嫉妒引发的是恨的话,那么预判最容易引发的,就是误解。
02
在沟通的时候,有些误解是容易消除的,而有些则比较困难。
比如对事实的描述是一种显性的误解,容易被发现,也容易澄清。
比如老公很晚才回家,妻子可能会问是不是鬼混去了,老公解释说是在公司加班。关于这个争执,要搞清楚相对来说是容易的,比如和同事打个电话核实一下就可以了解事情真相。
但是,对于别人内心的想法的推测,这个是隐性的。我们在和别人说话时,会下意识的猜测对方到底是怎么想的,但是想归想,我们很少会直接把这种推测说出来。
所以,一旦推测不准确,那么引起的误解是很难澄清的。
比如你和一位朋友聊天的时候,对方总是闷闷不乐,对你的话爱答不理。对于这种反常的表现,你可能会认为是不是对方对你有意见。关于这些判断,有时候它是准确的,但也有很多时候它可能是错误的。
有一个很老的笑话:女孩发现男友早上见自己时闷闷不乐,就以为他对自己有意见,后来多次试探,发现男友都是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回答的也很敷衍,于是更觉得问题的严重。晚上的时候,女孩心里面已经确信,男友不爱自己了。
那么,她男友心里到底在想什么呢?他想的是:意大利队居然输了!
这就是对一个人动机进行猜测而闹出的笑话。
03
在沟通中,这种猜心式的预判的错误率非常的高。可以说,生活中我们对别人行为背后动机和想法的揣测,大多数都是不准确的。而之所以如此,有很多原因。
比如,没有充足的时间思辨别及思考。
现实生活中,人们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有一个特点,就是时效性。时效性的意思是,沟通是一个瞬间的行为,一句话一旦说出去就过去了,不会像电视回放那样给你慢镜头,让你慢慢品味和思考。更何况在沟通的时候人们会说很多的内容,因此我们在理解别人说的话时,许多判断都是在匆忙中做出的。这种匆忙就为我们错误的预判提供了土壤。
此外,我们自身的信念、态度和价值观也会影响我们对一些事情的看法。
当一个女孩和自己的男友吵架来找你倾诉时,如果你是一个感情很幸福的人,就很可能会认为,吵架是情侣相处过程中很正常的一件事情,两个人把话说开了就好了,不是多大的问题。
但是假如你的感情生活也很不幸福,对情感的负面认知比较多的话,很可能形成这样一种判断:“他就是一个人渣,这样的人不分手难道还要留着过年?”
所以,当我们和别人交流的时候一定要有这样一种意识:对自己头脑中产生的那些判断保持警醒,它们很可能是不准确的,即使这种感受很强烈.
04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来避免预判导致的误解呢?
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去确认核实一下。沟通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知觉检核。
知觉检核的意思是,当你对他人的话有一些想法和判断的时候,通过一些澄清的沟通方式来检验自己的认知是否准确的一种方法。
具体来说,知觉检验包含三个部分:
1 描述你观察到的情况。 2 列出关于此情况至少两种可能的解释。 3 请求对方对你的解释作澄清和确认。
比如你和一个朋友聊天,在一件事有疑问,用知觉检核的方法可以这样做:
“你刚才说很同意我在这件事上的做法,”(描述你注意到的情况)
“但是你这样说时的语气和表情,让我觉得你可能并不真的这样认为,”(第一种解释)
“也可能我的感觉是错的”(第二种解释)
“所以,你能和我说一下你真正的想法吗?”(请求澄清)
通过这样一种澄清式询问,我们就可以减少自己脑海里的一些错误预判,从而更好地理解对方,避免误解的产生。
所以,人际交往中,有误解并不可怕,事实上这些细微的误解每天都在发生,可怕的是我们没有意识到它们的存在,并不加核实地认定。
如果我们能对可能存在的误解保持觉察,并不断改进自己表达的方式,相信你的沟通能力,以及人际关系都能够得到很大的提升。
留言互动区
生活中
你和别人印象最深刻的一次误会是什么?
欢迎在留言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