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什么时候去东北吃烧烤? | 斜教周刊 Vol.92
作业日:2018.11.18
我觉得,回忆有点浪漫。
1、《一盏黄黄旧旧的灯》 by 园长大明
“那天我下楼后,好奇怪怎么街上那么黑,还有雾,我都怀疑是我眼睛哭坏了。然后路上都没人,有点吓人的,我就有点害怕,甚至不太敢走路了。他在电话里给我说往前走,我就往前走,还是看不见人……我只能听到他的声音,之前我从来没觉得他声音还能这么好听,特别的温柔。他说马上看到了,然后就出现在我面前。”
“你知道吗?那天有个路灯从他的头顶照下来,那束灯光是圆锥型的,把他整个人罩在里面。不知道那天灯光里是灰尘还是下雪了,我总觉得是下雪了。就是很多小雪花儿一样的东西在他身边跳舞,旋转着往路灯的上面飞,他就站在那里看着我,真好看啊。那天整条街都好美啊,一定是下雪了。”
“我才发现他已经比我高一个头了,我得仰着脑袋看他。以前他没有那么高的,那时我突然意识到我们认识好多年了,好像看着他长大一样。最后我才反应过来,那天他剪了个新发型。”
2、《钝感的孤独》 by Alice
我其实很喜欢这种尖锐,即使是以身边人的身份代入我也仍然喜欢,因为你看得见刺在哪里,你可以躲开,可以砍,可以拔,可以治。他们其实是最单纯的人,开枪之前会击鼓造势,同时也是给你提醒,你永远都在做着最坏的打算,所以反而真正受伤的可能性是小的。而且这帮虚张声势的家伙其实并没有兴趣伤害别人,他们更着迷于伤害自己,一旦不小心伤到别人,反而会心生愧疚,会道歉,会补救。最后甚至会醒悟,会大团圆结局。
可怕的是那种钝刀伤人,受到伤害的灵魂,收尽周身的刺,假装一切都是正常的,正常地吃饭睡觉,正常地学习考试,正常地恋爱结婚。然后在所有的善意伸到眼前时,正常地挥刀拒绝。
3、《“但是”前面的话,也许是废话但是很重要》 by 兮夕
细细想来,我确实一直没有意识到,“但是”前面的话的重要性。原因是,没有建立起多发现他人优点的习惯,也没有认识到这种表达会让人不舒服,反而觉得自己这样直来直往的交流会更有效。原来,这些凭自己感觉建立的经验是错误的。
第一,反应了,我的眼睛里看到的缺点大于优点。无意识的思维路线,也许你觉得自己很真诚很正直,但是不顾及别人感受的意见都是耍流氓。如果,别人不了解你,好一点不接受你的建议,不好的话,会引起他人嗔心,不利于事情推进。而且,当你先看到优点,但是后面的话,才会更好的被他人接受,更有意义。
第二,新的表达方式,培养自己善于发现他人优点和真诚表达赞扬的习惯。
第三、训练共情。想到以前我向他人寻求建议的时候,大家对我都是如此善意,为什么我做不到呢?
4、《隐游记(一)》 by lordice
他不知道从哪里掏出钢笔和本子,写下了联系方式,把纸撕下来,穿过盛开的蔷薇从铁栅栏的缝里递给了我,让我和他保持联系。我答应了,握着纸条冲入雨中,回到了屋子,他才打着伞慢慢离开。
那天的雨真的很大,大到足够洇开刚刚写上的钢笔字迹。我们刚刚留下了联系方式,就失去了联系。
十年中我无数次想起这个夜晚,想起他环游世界的梦,想起他希望我去环游世界,然后告诉他我都去了哪里,见过了什么。
我想,去那个装满的旅行票据的鞋盒子,找一找这个纸条,看一看时间否让墨水褪色,或许还能留下笔尖的划痕。
我想给他写一封邮件。
5、《奔跑吧,千里马!(二)全马比赛训练日记》 by 之唯
其实看自己的日志,纪录了很多欢笑,很多挣扎,心里就会涌起一股勇气,一股感动。
一直以来我都是个独行者,在偌大的世界里闯荡,但是如今闯荡的越多,要做的事越多,越发现,这世界上没有“独行”这回事——
没有家人永远温馨的港湾,没有朋友的惦念和支持,没有导师和益友的提醒和鼓励,所有的成功都是孤独的。
也许这跟马拉松无关,也许跟成功无关,但是人为什么渴望成功呢?难道不是因为成功会让我们感到幸福吗?既然如此,我们其实不需要等到成功的那天,因为在这漫漫长路上,每一天都是幸福的,因为每一天都充满了爱意和希望。
6、《2018-11-18》 by Mr.mo
电影这门艺术的本质,就是对物质现实的复原,这才是它独一无二的特质,或者说,这才是它无法被戏剧或者其他艺术取代的地方。我们打开镜头,记录一段影像,然后将这段影像放给别人看,这便是一段电影。在这个过程中,物质现实和观众的眼睛之间,只隔着镜头,没有其他东西。镜头的记录方式,镜头的语言,视听的语言,便成为电影的基础。
视听语言具体指什么呢?杨超导演介绍了视听语言的六要素:景别、角度、焦距、光色、运动和声音,对于这六大要素的不同组合和运用,造就了银幕上纷繁复杂的电影。而我们普通观众往往只看到了剧作的故事、演员的表演,却忽视了视听语言的运用。而视听语言又恰恰是导演最能把控的东西,是导演的核心工作。
7、《记忆睡枕》 by 子鱼
那是一个特殊的枕头,但凡在这上面睡眠超过一小时便会自动获取你当天的记忆,而如果睡眠超过两小时则会剥夺你这一天的记忆,换句话说,一旦在这上面睡觉超过两小时,你对于这一天的记忆将为零。这一天什么也没发生,而你也什么都没做,但时间的脚步不会等待任何人。
想想都觉得挺可怕,但这的确是每个公司早就约定俗成的,现在是2046年,科技的发展早已超乎人们的想象,每个人只好在自己能力范围以内做一点点力所能及的事。多的是令人意想不到的科技天才,这些人早就创业去了;而更少的一部分则是早就被这个社会淘汰的庸才,他们不思进取,不知道新科技,也只好落得当基层员工的命,小刘便是这场科技运动的牺牲品。
8、《京郊的柿子》 by Cuckoo

9、《我为什么要「努力」》 by 乙醚
我非要lean in不可是我想让人看到这样的问题的存在,而我lean in的原因就是因为这样未来的你,无论作出了什么选择,是成为business tycoon也好,还是stay home mom也好,都没有人可以指责你。既没人可以指责你没有女人味,也没有人可以指责你没有上进心。
就像ali wong的经典梗,i don't want to lean in,i wanna lay down,i wanna lay the fucking down!那我就可以去死死的躺平。
我选择了所谓的“努力”,正是因为希望无论是谁,身处什么样的境遇,都可以得到应得的尊重,安心的躺平。
10、《烧烤,烧烤》 by 招财
深夜时分,家里三个人盯着电脑屏幕上一个胖男人在啃烤羊蹄,大特写镜头,只看得见男人满满是油的嘴和正在被撕咬的羊蹄筋,羊蹄筋离开骨头,留下一根完美的羊骨被摆在了桌上。然后下一根继续。咽下一口被馋出来的唾液,我转向家里另外两人:“咱们什么时候去东北吃烧烤?”
...
看这个片子不停的在让我流口水,各色食材在火上发出滋滋的声音实在让人没有抵抗力。我能想到我吃过的很多顿,在不同的城市,跟不同的人,因为不同的理由,干一杯不同的酒。吃烧烤实在是一个没有什么门槛的事情,所以我跟各种各样的朋友都吃过。时至今日,我每年回老家都会约初中同学在家里的烧烤一条街上来一顿;毕业若干年,每一次跟同事们的吐槽大会都配着烧烤喝啤酒;夏夜大汗淋漓要吃,冬夜无处可去也要吃;老朋友聚会要吃,新朋友相互卸下尴尬配合烧烤玩个游戏更适合。
烧烤源于路边,如今更多的进入了室内,有一种野性在城市之中慢慢消失,也正是这种慢慢消失,让这部记录了五十多个城市的街边生活更加珍贵,更加应该去吃一吃。
11、《烟国之民》 by 小草莓
经过审判,证据确凿,小男孩被带到一个专门关押烟民的监狱里。这是一座特制的监狱,犯人拥有较大的生活空间,但是四周密不透风,桌上还摆着十分多的烟草,而每一个犯人从胸前到腹部的皮肤,都用透明的胶状物代替,在烟民们一根接一根疯狂的吞云驾雾的时候,你可以清楚看见烟气进入肺部,焦油一点点渗入肺泡,有些滞留在支气管的细小官腔中。有的肺已经漆黑而枯萎,有的肺鲜红中渗透着紫,有的肺已经开始肿大而无力。虽然犯人们可以看见彼此的肺部,但是没有一个人愿意停下来,因为停下来就要头痛、失眠、恶心、烦躁、痛哭流涕。
12、《CodingGirls Day 流水账》 by 旎筱
这个社团的创始人Ann Luo 看上去只是一个年轻的大学生模样,说着一口带有中式口语的英语,她问我们,Ann是谁?随后她讲起自己的经历,三年前,她并不懂编程,从事着跟tech并不相关的工作。但是她决定做出改变。从15年开始组织小型workshop,大家一起学编程,做项目,后来慢慢壮大,变成现在的CodingGirls Community。
今天的活动在新加坡市中心的suntec city,在场的两三百个位置座无虚席。请来了许多很有知名度的公司的许多厉害&可爱的女性,有来自Oracle(甲骨文),IBM,Google,Grab,DBS,Shopee,Lazada,etc
13、《拉赫玛尼诺夫和他的钢琴协奏曲 (11)》 by 勺子
在经过了稍微缓和的第二乐章后,拉三几乎是毫无征兆地以一个强烈的管弦齐奏进入了光辉灿烂的第三乐章。今天选取的版本来自美籍乌克兰裔女钢琴家瓦伦蒂娜·李斯蒂莎,中国古典乐迷通常会亲切地称她为“瓦姐”。李斯蒂莎 4 岁即在基辅举办独奏会,后移居美国。2007 年开始,李斯蒂莎开始在 YouTube 上传视频,至今保持着肖邦练习曲的点击记录。她录制了不少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还有一套只演奏拉氏钢琴协奏曲钢琴部分的视频,很是有趣。2012 年,她与英国指挥家迈克尔·弗朗西斯和伦敦交响乐团合作录制了全套的拉氏钢琴协奏曲。
14、《杭州狗事》 by 小池
从传播学角度,可讨论的问题有:议程是如何被设置的?在自媒体环境下,谣言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一个热点从产生至消亡,分别经历了哪些阶段?等等。
从公共管理的角度,可讨论的是:如何预估政策的社会反响?制定政策时如何衡量不同群体的利益,如何预判不同群体的观点/心理接受能力?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进行舆论管控?如何定位动物保护组织?等等。
从政治学角度,可讨论的是:不同观点不同派别是如何产生的?各群体中人们的力量如何被组织?如何平衡自由财产与享有公共空间的权力?等等。
从动物伦理学,可讨论的是:为什么同样是动物,我们要保护猫狗,而不保护鸡鸭猪?等等。
15、《十年之后,没去见你》 by 缺月疏桐
十年是一个总结回顾,真有毕业后十年才见一次的同学固然因为时间紧,事多,也有潜意识里的不想见的因素。
想见一个人不需要形式,无需等待一个隆重的场合。
有人传达,某某特别关心你,你要多打电话问候啊。在这讯息便捷的时代,某某关心我,我还需要从别人口中知晓?如果念着我,私下告诉我不行吗,需要在公开场合说给别人听。
16、《列车驶过 13 号线》 by 斜阳君
「行人车辆请注意,火车马上就要开过来了…」想必在五道口待过些年头的人对这句话都很熟悉。如今铁路已拆,五道口也成了历史名词,回忆却将我拉扯到高三那年,和同学来北京参加奥赛培训。第一天我们闲逛,去中关村看 DNA 雕塑,去看还在修建的鸟巢。当时西直门换乘还要重新买票,我才知道北京还有地上的地铁。五道口出站,沿成府路往西,科技大厦上还是 Microsoft 的 logo,后来变成了网易,再后来又变成了快手,以后会变成什么呢?无人知晓。毕业后我在五道口总共待了四年多,上学时也常来,对这里的一切都很熟悉,但一切又都很短暂。光合作用关了,场效应馆关了,卡瓦小镇关了,双马搬走了,最后连桥咖啡也关了。总有新的酒吧和小餐馆冒出来,但谁也不知道他们会在这留存多久。在这里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摸鱼的写作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2024 斜教年终拷问 & 教主致辞 (2人喜欢)
- 感觉自己像是海滩的砂石,身边的人像是浪潮 | 2023 斜教年终问答特刊 (3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