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于《火花》之后
自从ZFZ同学给我推荐了《火花》,大概放置了大半年才看,而看完又花了半年。经常看的剧集无非三种类型:一是剧情跌宕起伏或别出心裁,令人欲罢不能;二是镜头语言精妙,影视语言功力深厚,或出演人员赏心悦目;第三类,故事情节也并未多么巧妙,画面也不能说惊为天人,但是这一类往往让我拉长战线,其中种种又如云雾一般缭绕在心中,感受难以言说。
《火花》就是第三类。
看到最后一集他们的表演时,我没有想哭的感觉。我只是鼻子很酸,却并不想流眼泪,也没有非常难过,也不是非常心酸,那种像弥漫的雾气一样的惆怅漂浮在发顶。如果是一般的煽情套路,大概德永和山下止不住眼泪的告别演出时戛然而止,会给观众更多的情感冲击。但是很多短评中批评的后续交代,才是最击中我的部分。童话中的王子公主会幸福地生活下去,如果悲伤也是这样到达高点时断掉,也是类似的悲伤。但是《火花》没有。德永只能向相反的方向奔跑着表白;平淡地送走搭档,在后视镜看不到的方向追逐,可能还有保重的话要说,但是最终只是在天桥上气喘吁吁;成为房产经纪人的彩蛋大概就是能为怀有相同梦想的人指点最便宜合适的联系场所。虽然最后和隆乳了的师父在房间中的舞蹈仍然有最后的狂欢的意味,却让我不禁想到,第二天早上起来,仍然回归平凡生活的道别。痛苦对人的击倒,并非视觉的冲击,没有大哭,也没有大醉,既没有大吃,也没有绝食,甚至去买了新鲜的蔬菜水果,一碗简单的面也还是有荤有素,吃得刚刚好,一切,都刚刚好。
看最后一集时,窗外是远远的树丛中的公寓,阳台上有零散走动的人们,天空中缓慢飘动的云映着渐渐黯淡下来的天光。刚刚结束了十三天的旅行,经历了两次车站的送别。旅途中我很快乐,既去看了想看的建筑,又有人一起犯二拍了傻乎乎的视频。想到我们分别时的场景,还是觉得自己非常笨拙。我像德永一样,明明非常不舍,心里可能有许多激荡的情感,却也只能在他们看不到的身后狂奔。想到去年和朋友旅行之后的分别,我也没有什么表达,只是在回程的大巴上止不住眼泪。过了一年的我还是如此,不同的是这次没有哭,窗外不断倒退的葱葱郁郁的草地和零星的红房子才是眼中不断划过的映像。在哥本哈根回哥德堡的大巴上,一路经过行人稀少的街道和一望无际的的草地、矮矮的小山丘,还有零星的雨点,这种送别的场景仿佛影视剧惯用的抒情手法。
明天一早就要坐上回国的飞机了。如果从时间空间的尺度去回想这一次的离别,无疑是宏大的。这是十二个小时的飞行,10个月的漫长告别,一辈子一次的人生冒险。对于朋友们来说,我轻轻离开了;对于父母来说,我终于即将回家;对我来说,我反倒不知道如何去给自己下一个注解。这里仿佛一个梦,前半部分只顾着品尝甜蜜,路上的泥泞都被弃置不顾;后半部分那些始终湿漉漉的鞋子和裤脚始终无法烤干,找不到暖炉的我一路跌跌撞撞,连天上的太阳也无法寻找。但是当有人问起我那一块蛋糕滋味如何,我知道我只会描述奶油多么香甜,胚子多么松软,糖霜恰到好处,最妙的是顶端缀着的一颗草莓。那些路上的黑云沉沉、风雨大作,都不及那一口的甜美。如果冷静到近乎冷酷地去分析,求而不得,复归平静,但是午夜梦回,有一刻的甜,将被无限放大,可能其实只是一块无法站立的乳酪,但是我将视而不见,并因为曾付出的心血与回报沾沾自喜。梦啊,将支撑无数有梦的人追着,跑着,等着,站着,睡着,走着,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