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大会》登堂入室,大众幽默感再次得到释放。
《吐槽大会》登堂入室,大众幽默感再次得到了释放 《吐槽大会》第三季已经播出三期了,估计不少人都像我一样养成了这样的习惯——每周日晚上守在屏幕前看“吐槽”,雷打不动。 相较前两季的节目,第三季《吐槽大会》在舞美设计的感官体验上有了不小提升,视觉更奢华,内容更重磅,主咖阵容从王力宏到杨超越再到第三期的张韶涵,可以说是足够有话题。 不仅如此,主创们的现场表现力也变得更加纯熟,就连张绍刚吐槽功力也愈加。 用最炫酷的舞台,请最有料的明星,底气十足要“大干一场”。从数据上看也确实如此,目前《吐槽大会》长期稳坐各大综艺榜单播放量第一,估计还要继续坐下去了,毋庸置疑,《吐槽大会》已经从前两季那个“小而精”的综艺,成长为如今这个大一线的节目。尽管主创们总在节目中吐槽某某大咖他们请不来,但事实是,连王力宏都来了,还有谁请不来? 其实,我始终认为《吐槽大会》的火爆绝非普通的娱乐事件,而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文化现象。通过三季的努力,《吐槽大会》从人们茶余饭后的“甜点”,变成了登堂入室的“主菜”,这让喜剧脱口秀从一个小众趣味变成了大众热点,也让李诞从最初的段子手、小说作家、一米八大诗人。 不仅文学大师如此,小老百姓们更是如此,高晓松讲过一个小故事。他第一次从美国返京,开着桑塔纳在北京街头呼啸而过,有个老太太指着他车尾冒出的滚滚尾气说:“小伙子,你这车是烧烟煤的?”。 所以,中国人非常会把抱怨和批评幽默化。 《吐槽大会》采用的形式叫喜剧脱口秀,英文是“stand-up comedy”。 就在几年前,中国人对喜剧脱口秀还处在熟悉又陌生的状态,大家都知道喜剧脱口秀被西方人喜闻乐见,但又对其并不十分了解,尽管此前我们都或多或少听过黄西讲段子,可我们对黄西的段子大多不得要领,不明就里,面对喜剧脱口秀,中国人始终一头雾水。 但以《吐槽大会》为代表的喜剧脱口秀节目改变了这一现状,它通过中国人能接受的幽默方式来展现喜剧脱口秀,算是为我们狠狠地补上了这一课。让明星们坐在那里,轮番自嘲并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吐槽,还以此为乐,这是我们之前想都不敢想的。在这个从不敢想到接受的过程中,存在许多难点,比如吐槽的分寸感,明星们的接受程度问题等……李诞就曾说过,做《吐槽大会》最难的地方就是给明星们“做工作”,让他们知道这是一件对自己有意义的事,但好在这些问题都被一一克服。 喜剧的产业升级 中国人会幽默,懂幽默,更需要幽默,我们对喜剧节目的需求一直存在,而且越来越大。纵观这些年的搞笑产业,始终是一个上楼梯式的升级过程。 最早的相声、小品作为大型晚会的个体节目出现,牛群、冯巩、陈佩斯、朱时茂、潘长江、赵丽蓉、巩汉林……一众笑星制造过无数欢乐,是那个年代我们在除夕夜最大期待。 1994年央视春晚,冯巩牛群默契开组《点子公司》 后来赵本山和郭德纲的出现,把中国的喜剧节目推向了一个崭新的起点,前者冲出春晚,打造了自己的大舞台,后者草根出身,用一己之力做到了相声的中兴。他们让喜剧实现了从艺术到产业的跨越,让“搞笑”变成了一门生意的同时,也打造出了自己的商业帝国。 随后,“搞笑”这门生意越做越大,越来越规模化,越来越综艺化,诸如《欢乐喜剧人》一类的综艺喜剧节目渐次而至。 而《吐槽大会》的出现让中国喜剧产业进入了另一个次元,它不仅在中国开启了一种崭新的喜剧形式,也创造了喜剧脱口秀综艺的火爆新高度。喜剧脱口秀这种形式结合了我们熟知的明星们的人生经历和当下的热点,更具时效性,并通过场景化、口语化的叙述方式更加贴近年轻人的表达方式。《吐槽大会》第三季还新设置了隔屏吐槽环节,让网友们通过短视频的方式参与到对主咖的吐槽当中,从而增加了节目互动。 《吐槽大会》第三季第一期隔屏吐槽截图 另一方面,喜剧脱口秀的火爆与近年来中国全民心态的改变也存在很大关系,中国人开始冷静地、客观地观察世界,从中国式高兴,到中国式不高兴,再到中国式反思,我们终于开始成熟起来了,开始找准自己的位置了,开始学会自信了。我们需要正确认识自己,这是一种沉着和自信,也是一种反思和自省。 能够淡定的接受别人的吐槽,正是自信的一种表现。《吐槽大会》的火爆或许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的必然结果。 喜剧脱口秀像一把尺子 三年时间,我们目睹了喜剧脱口秀在中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小众到火爆,从有限到无限的全过程。 它折射了中国喜剧的产业升级,也折射了全民心态的变化。 《吐槽大会》最有趣的地方在于,当你深刻时它让你微笑,你笑喷时它又让你反思,总之就是不让你闲着。《吐槽大会》就像一把尺子,丈量了我们的幽默感和自信度。 因此才有第一期里池子对着陶喆说:“你当年在我们学校和王力宏一样火,这是不可能的。” 也有了第二期中杨超越挺着胸脯说:“我不会唱歌也不会跳舞,我就是运气好。” 还有了第三期中李诞对张韶涵的调侃:“你看看关于张韶涵的新闻,就会觉得自己无比幸福。” 这一季《吐槽大会》的slogan是“吐槽,一种年轻的沟通方式”,的确,这是一种崭新的沟通方式,我愿意相信喜剧脱口秀的火爆是我们又一次心态转折的重要标志,因此它的火爆就像40年前以邓丽君为代表的流行音乐的火爆一样令人激动。喜剧脱口秀在未来也依然大有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