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的“早恋”史
有天晚上,小朋友本来已经钻被子,预备睡了。
结果在被子里滚来滚去,折腾好半天,最后还是钻出了小脑袋。
看上去心事重重的样子,犹犹豫豫,吞吞吐吐。
“咋了,小朋友?”
应该是下定了很大的决心,小朋友突然坐起身,神秘兮兮地凑过小脑袋。
“妈妈,我跟你说个事,你一定要保密,要不然青青就会跟我分手。”
瞅了瞅小朋友谨慎的小眼神,我心里咯噔一下,不过表面上故作淡定。
“你说吧,妈妈不会说出去的。”
“今天下课的时候,青青把我拉到角落里,趁没人注意,把领口拉下来,妈妈,你猜我看到什么了?”
心里咯噔咯噔咯噔,脑子高速运转,电光火石间已经编出一套引导小朋友理解生理常识的完美说辞,既简单易懂,又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感,同时表情波澜不惊。
“呃,妈妈猜不出来啊,看到什么了呢?”
“青青带了条项链!”
“啊。”
“纯金的啊!”
“哦。”
“学校不许戴项链,你千万不要说出去啊!”
“嗯!”
唉,可怜我这颗老母亲的小心脏,被折腾得扑通扑通的。
话说,小朋友“恋爱”快两年了。
还是二年级的时候,有一天,他面带羞涩地告诉我,“妈妈,我有女朋友了。”
”呃,她也认为你是他男朋友吗?”
当老母亲的一颗心,第一反应不是担心儿子早恋,而是怕傻儿子会错人家的意。
打那以后,我跟家里人叮嘱了一遍,对待小朋友的“恋爱”,要尊重,要顺其自然。第一,不能恶趣味地调侃,比方说“你跟你小女朋友怎么样啦,什么时候结婚啊”,成年人可以自己无聊,但不要把无聊恶搞架构在小朋友的纯真感情上,更不可以误导小朋友。第二,不可以粗暴干预,比方说“你一个小屁孩懂什么谈恋爱,有时间好好把学习搞上去”。这种话无异于扼杀了孩子对我们的信任。
基于以上两点共识,起初我只想在小朋友的“恋爱”中扮演倾听者的角色,陪伴孩子去经历和成长,相信孩子。
但想法终究只是想法,实际情况是,老母亲的心一直跟着小朋友的“恋爱”进展忽上忽下。
很快,我就发现小朋友们对待这段关系是极其认真的。
“妈妈,青青跟我要戒指,没有戒指就分手。”一天放学,小朋友苦着一张脸跟我说。
“呃,妈妈回去给你找个玩具戒指,行吗?”正好买的一套串珠玩具里有个塑料戒指。
“行啊!”小朋友多云转晴。
戒指虽然有了,老母亲又开始忐忑,万一小姑娘嫌弃戒指是塑料的,傻儿子小小年纪就得因为物质条件太差而被分手,这种经历会不会太早了。
好容易等到第二天放学,忙不迭地问小朋友,“那个戒指,她喜欢吗?”
“喜欢啊!”小朋友看上去情绪很不错,老母亲悬着的心总算暂时放下了。
然而事实证明,戒指并不能为感情保险。
别看只是小学生,一场恋爱同样一波三折。
没过两天,发现小朋友的情绪不太对,好几天睡觉前都没唱自编的女朋友之歌。
我问他怎么了。
小朋友扁着嘴,“青青跟我分手了。”
“啊?”最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老母亲比自己失恋还难受。
“那你想开点吧,你还这么年轻,是吧。”
老母亲绞尽脑汁想怎么宽慰傻儿子时,傻儿子已经睡着了,年轻人心咋这么大呢。
第二天,小朋友放学回来,情绪明显好转。
“妈妈,我有新女朋友了。”
“啊?”老母亲的心情真是跌宕起伏。
“学校舞蹈队的!特别漂亮!”
老母亲的心情好纠结:OMG!我亲儿子是个PLAYBOY!
小娃娃们的感情啊,很是折磨人。
过了几天,突然听见小朋友又哼起了久违的女朋友之歌。
“妈妈,我跟青青和好了!”
“啥?那个跳舞队的女生怎么办啊?”
老母亲再次陷入纠结,一面觉得对不起人家小姑娘,小小年纪就当了备胎;另一面在想难道我亲儿子是个渣男。
小朋友也有点不好意思,“也不是不喜欢那个女生,就是更喜欢青青。”
“可是青青不是挺胖的,也没那姑娘好看啊。”
“青青是有点胖,但是她很可爱啊!”
看着儿子乌亮亮的大眼睛,老母亲一下子释然了,天哪!我儿子的审美!太正能量了!
就这么着,过了一年多吧,前几天我又问小朋友。
“怎么最近没听你提过女朋友啊,是不是分手了?”
“没有啊。”
“那现在跟你关系最好的女生是谁啊?”
“很多啊。”
小朋友竖着手指头,一二三开始数他的好朋友,青青在女同学中排名还不是最靠前的,数着数着,小朋友又从女同学数偏到了男同学那儿。
我听着听着,忍不住就乐了。
在小朋友眼里,好朋友就是好朋友,男孩女孩其实没什么分别,所谓的“恋爱”不过是小朋友一拍两合,过家家的升级版。
孩子嘛,过两天自己都忘了,可怜我们这些老母亲倒一直惦记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