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伴益生,钟爱一生》——记中国益生菌研究第一人刘英华女士
还记得儿时的夏天
在路边的小店
喝过的那些老北京酸奶吗?
那凉凉的,香醇的味道
令人难忘……
如今
时代变迁
酸奶的品种越来越丰富
在品味营养美味时
不得不提到一个人
她就是填补了国内多项空白
推动了中国乳品行业跨越式发展
年逾80岁
至今仍工作在益生菌研究最前沿的
中国益生菌研究第一人
——刘英华女士

说起益生菌,在中国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她曾任北京乳品研究所所长,是国内最早研究乳酸菌的人,她叫刘英华。她的研究工作获得了无数荣誉,推动了中国乳业跨越式发展。至今,跨越了半个世纪,她仍在益生菌领域孜孜不倦的探索。
她是一位慈祥的老人,有着科研工作者超越世俗的淡薄与豁达。她的目光清澈柔和,思维活跃敏捷,随以年逾八旬,但生命力依旧旺盛,一点都不像她实际的年龄。
在她看似柔弱的外表下面,有着一个善良而倔强的灵魂。那种倔强是内敛的,外人很难察觉,只有当她在追求心中梦想时,你才能强烈的感觉到它。
今天,她仍每天坐班车往返100公里去研究所,不为别的,只因那里有她喜爱的事业,有她半个多世纪不懈追求的梦想……
成长
与益生菌结缘,还要追溯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那时刘英华进入南郊农场成为了一名兽医。
她和所有初入社会的年轻人一样,踌躇满志,梦想干一番事业。农场的牲畜常常生病死亡,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她感到了一份职责在肩头。
农场条件艰苦,同来的同学先后离开了,只有她坚持留下来。兽医工作有做不完的化验,那时一年四季只能用冷水清洗实验器具,这让她的手患上了关节炎,手指变形至今......
由于出色的工作,她获得了领导同事的信任,只要系统内有科技活动,厂长都让她参加,不管刮风下雨,她一次都没落下。后来厂里成立研究所,厂长给了她四间大房子和五万元钱,全权让她把科研工作负责起来。
提到后来的成就,她感谢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无论是饲料分析,动物检疫、营养、传染病防治、还是医学基础、食品基础、生物基础、营养基础,她都深入涉及,并将知识应用到了实践。
变革
说到中国酸奶行业的发展,刘英华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人。
1971年,她被调到北京市牛奶公司乳品检验部门,负责全市的质量控制与乳品研发。
那时候只有凝固型老酸奶,发酵工艺一直沿用着解放前的做法——用酸奶“引子”接种进行自然发酵,发酵过程凭口尝眼看,奶中杂菌比较多,无法控制发酵过程,不是发过了,就是没发起来,每年有十几万斤奶因发酵失败只能喂猪,浪费惊人。
刘英华暗下决心,一定要改造传统落后的乳酸菌发酵工艺。
那时国内的生物技术很落后,能请教的老师很少,只能靠自己去学习探索。她利用了所有的业余时间,先后钻研了食品化学、乳品微生物和生物化学、畜产品加工学、食品工艺学、乳品检验学等知识。她的那种倔强,就是打破砂锅问到底,不搞明白不罢休的精神。

突破
为了提高酸奶发酵的成功率,必须要破解发酵规律。冒着严寒酷暑,她跑遍了北京几十家酸奶厂,做调查研究。为了掌握菌种活力,她又经常到市场上征求买主意见,并带回酸奶进行化验,为一个数据要做上几十次试验......
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她提出并证明了“在乳清稍有析出时,就到了发酵终点”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研发出了 “活力测定乳酸菌”的科学控制方法。
在国内首次实现了人为控制乳酸菌发酵和接种量的工艺,大大提升了酸奶生产的科学化水平,降低了坏奶率。这项研究成果荣获了农牧渔业部和北京市的科技成果二等奖。

异常的乳酸菌
1982年,五届人大期间,市里下了硬任务,要求确保会议期间的酸奶供应。可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七八个小时过去了,瓶里的奶还未凝固,又一批奶坏了,工人下不了班,牢骚像雨点般打向刘英华。
深夜的实验室里,她在显微镜下苦苦寻找坏奶的原因。终于,在显微镜下发现了一种陌生的菌体,圆圆的,呈单个状。咦,乳酸菌家族里没有这个模样的呀?她请教了微生物专家,也没有结果。
经过细菌培养,她惊讶的发现那些陌生的菌在显微镜下又恢复成正常的乳酸菌。是否什么东西对菌产生了抑制?心中飘过一个念头。是否奶牛注射过抗生素?带着疑问,她把青霉素加入含乳酸菌的液体中,显微镜下,乳酸杆菌果然变成了小圆菌体。
兴奋之下,她不顾下着大雪乘一辆三轮摩托赶到养牛场,在病例中查到了奶牛因治疗乳腺炎而使用青霉素的记录。
答案找到了,这次事故原因的发现,促成了国家制定了奶牛注射抗生素后3天内挤下的奶不得做加工使用的规定,并将法规列入牛奶使用抗生素的标准。

寻找优秀的菌株
老北京酸奶的口味多年如一的好,得益于刘英华和团队数千次的分离、筛选、驯化出的优质乳酸菌菌株的发酵。
如何做出口感风味最好的酸奶?这是摆在她面前的一个课题。
正当刘英华的研究不断深入的时候,婆婆不幸患了癌症。她只能白天上班搞研究,晚上下班照顾婆婆,干完家务再继续做研究,经常熬的很晚才休息。
为了找到最好的菌株,不到两年时间她和同事们对三千多个菌株进行了六千六百多次的筛选、驯化、配比实验。从几千次的实验中选择到了口感风味最好,多代遗传功能不退化的菌株。同时,将乳酸菌通过冻干保存技术制成了酸奶菌粉,这次创新带动了全国乳品制造企业的飞速发展。
从此,乳酸菌的运输保藏再也不需要抱着冰瓶坐火车了,因菌种的纯度提高,酸奶的接种更加便捷,发酵成功率刷新了历史。酸奶的生产步入了大规模工业化时代。
1982年5月11日,因乳酸菌粉研制工作,刘英华获得一等科学技术成果奖
1983年2月,因乳酸菌种的研发及酸奶生产发酵工艺改革,刘英华获得农业部和北京市科技成果二等奖。

创建研究所
1981年,经组织安排,刘英华受命筹建北京乳制品研究所,担任所长。
研究所受农业部委托检测黄河以北六十一家乳制品厂生产的奶制品,同时为发酵奶的科学化,承担北京市的酸奶厂生产用全部的发酵剂生产。
建所一年多来,刘英华带领同事们研制出十多种乳制品新产品。其中,酸奶露填补了乳制品生产的又一项空白。多个产品的研发工作,受到了各级部委及北京市的颁奖。
因长年的紧张工作,让刘英华换上了萎缩性胃炎。一天清晨醒来,她感到胃一阵阵犯酸,疼的直不起腰来,朝阳医院曾几次让她住院治疗,但她腾不出身来,一连几次的鉴定会让她忙的不可开交。

1983年,刘英华带团去5个欧洲国家考察现代乳品行业发展。看到国外全自动的乳品发酵灌装生产线,让她大开眼界,受到了很大的触动。发现我们与国际先进制造水平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她心中暗想,一定要提升我国乳品行业的制造水平,一定要把科研搞上去。

荣誉
一路走来,凭着对科学的执着探索与大胆实践,刘英华从一名普通的研究员到工程师、总工程师、研究所所长,直至科研带头人,获得了很多的荣誉与头衔。
1984年,作为北京市劳动模范被邀请到天安门参加建国35周年阅兵观礼。
1985年,获得了“北京特等劳动模范称号”,并得到胡耀邦、胡乔木等中央领导的接见。
1986年,成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五一奖章”获得者。同年,又获得了中共北京市委颁发的“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80年代后期,在她执掌下的科研工作取得了更多令人瞩目的成就。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牧渔业部(后更名农业部),对刘英华女士在乳酸饮料的研制工作,颁发“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7年,获北京市经济委员会颁发的“北京市技术开发优秀奖三等奖”。
1990年,获北京市星火奖计划评审委员会颁发的“星火计划集体三等奖”。
1991年,获北京市人民政府颁发的“北京市优秀科技人员一等奖”。

专注益生菌研究
2000年,国内益生菌行业方兴未艾,做益生菌基础研究的企业凤毛麟角。国内大多数企业通过引进国外菌种,进行品牌包装后投放市场追求短平快的效益。但这个行业的法则往往是,基础研究的能力加上优质的菌种库积累,从采集、分离、鉴定、驯化、研发、临床实验到产品生产的全产业链能力,决定了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你若没有核心的技术与知识产权,菌株遗传后的功效就没有保证,企业早晚会被别人卡脖子。
刘英华经慎重思考后,成立了北京易典研究所,锁定三个目标。
第一,建立自主知识产权的菌种库,从收集、分离、鉴定、直至驯化国内发现的优质菌种,替代外国的菌,尽快形成产品,大幅降低国内企业与市场终端的用菌成本。
第二,在乳酸菌应用领域,不断创新,为企业提供风味更好的产品,同时提供技术与服务。
第三,深入探索益生菌功能性应用,通过益生菌参与肠道的管理,改善人与动物的健康。
刘英华有着那种天赋异禀的勤奋与执着,一旦明确目标就雷厉风行干了起来。
基础研究不是说说这么简单的,需要长期持续的资金投入,与扎扎实实的基础研究。

为了更广泛的健康与安全
从上世纪70年代起,由于工作的调动,刘英华每隔些年就会搬一次家。她的行李中最多,最不舍得扔的就是各式各样大小不一的瓶瓶罐罐。儿子当时搞不懂这些东西的意义,只知道母亲对这些瓶瓶罐罐特别在意,生怕摔了碰了。后来才知道这是母亲多年积累的益生菌菌种。看着母亲小心翼翼的样子,儿子开玩笑的说:“在我妈心里我是干儿子,益生菌才是亲儿子。”
在人体内细菌与细胞数目的比例为1:1。这些微生物中一部分是对人体有害的病原菌,一部分是中性菌,剩余部分是对人体健康有益的,统称为益生菌。近两年国际三大期刊《自然》、《科学》、《细胞》相继发布研究报告,揭示益生菌与人体健康深度相关,相互影响,有着巨大的研究潜力与广阔的应用前景。
益生菌是自然赐予的生命体的礼物,与各类生命体相互依存,是生命的朋友。它们生活在微观世界中,参杂在各类菌里,非常渺小。充斥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它们遍布在人体的各个器官,依靠群体的神奇力量,维护着人体的微生态平衡,守护者人们的健康。那些生命力旺盛,具有一定功能性的优质的菌株需要我们努力去寻找发现。
在大自然几十亿年的演化中,好的菌株经过了大自然历练与选择,耐受性很好,功能强大,如何找到它们,驯化它们,为了人类的健康服务,这是刘英华女士乐此不疲的事业。
为了寻找到优质的菌株,无论是北疆的大草原,还是南疆的五指山,无论是牧民家的马奶酒,还是某个不知名的小溪中,只要听说哪里有神奇菌种活跃,哪里便留下了她们探寻的足迹。有时一个偶然的发现,往往来自于一次不经意的攀谈。每次发现的惊喜,都伴随着多少次的翻山越岭与长途跋涉,以及一次次令人煎熬的试验过程。
一个菌被采集到,需要进入严格的分离筛选过程,每一个菌株都要确保安全有效,甚至功能独特。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需要长期不懈的坚持,对于年逾80岁的刘英华女士来说,这是一种使命,也是一种习惯,那就是“为了更广泛地健康与安全” 。

甘当小白鼠
时至今日,研究所已经在自然界中分离、筛选、驯化了近2000个益生菌菌株,有很多菌株非常珍稀,她们的菌种库规模在国内已经名列前茅。
人体肠道长约有7-8米,是最大的免疫器官,也被称为第二大脑。人的肠道存活着近100兆细菌。其中有害菌产生毒素,危害健康,益生菌能够杀死有害菌并且抑制其繁殖,还能定植在肠道内修复肠道损伤。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当人体益生菌数量大于有害菌数量时,菌群结构趋于平衡,肠道功能得以维持。相反,当有害菌数量多时,健康就会亮红灯,出现便秘、口臭、皮肤粗糙、腹泻腹痛、消化不良、紧张烦躁、肠道功能紊乱等问题。肠道照顾不好,身体的抵抗力就会大幅下降,从而危及健康。
隨着刘英华女士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了人的肠道微生物,除了与正常的营养吸收相关,还与过敏、糖尿病、哮喘、自闭症、肥胖、癌症、和自身免疫等灯很多疾病密切相关。
她们每驯化成功一个优质的菌,为了预防菌痢发生,都要先拿自己当小白鼠做动物实验,她说:“只有自己吃着安全了,才能确认产品安全”。这些年下来她吃下了无数的菌,这些小小的益生菌没有辜负她,让她在80岁高龄还能精神矍铄地坚持工作。
刘英华凭借多年对益生菌的研究,总结了一套益生菌的的复合应用方法,可以针对不同体征的人群,提供个性化的益生菌复合配方,通过最自然的方式帮助不同体质进行调理。
根据这些年研究所大量的临床研究,益生菌具有双向调节的特性,可以很好地调节腹泻与便秘。尤其是运动较少的老人,妇女服用后,能够明显提升促进肠蠕动,促进消化,食欲增加明显。肠道结节患者,服用2个月后,结节生长见缓。肠道功能不全者,排便困难,服用一周后,大大缓解。甚至对大量饮酒后的体征改善,第二天的精神、食欲、排便都显著优于对照组的表现。

初心与梦想
随着易典研究所在面向企业的益生菌应用服务领域不断拓展,目前已服务于蒙牛,伊利,三元,天友,科迪,辉山,澳纯,小西牛,三元等国内一线知名品牌20余个,同时在个人益生菌应用市场,旗下益生菌新品也受到了广泛好评。
在农业应用方面,辖属企业博锦元在动物养殖、植物青贮、宠物饲养等领域,有着深入的探索与成熟的产品。一个专注于益生菌应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科技的国产自主品牌正在徐徐升起。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刘英华女士的精神感召下,一个严谨务实充满朝气的科研团队,正在为了人、动物、植物与大自然的和谐共生,通过大自然赋予的益生菌,参与人体的健康管理、动物的饲养、环境的改善,彻底拒绝激素抗生素泛滥给人与环境带来的困扰,为保护更广泛健康与安全而不懈努力着。

我们期待小小的益生菌能够得到更深入的研究与应用,能够发挥出更加神奇的力量。“相伴益生,钟爱一生”这就是刘英华老人为了人类健康与自然和谐,在益生菌研究的道路上毕生追逐的写照,我们相信老人为之奋斗一生梦想终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