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的禅意
古埃及有个故事。
说的是一个女奴隶与王子私通生下了一个孩子,后来王子去了南方,女奴隶为了寻找王子,抱着孩子跨越险阻到达南方的底比斯。在那里她又得知王子早已经回到了埃及,只好再次回头踏上返回埃及的道路。
在罗马也有一个故事。
说的是一个穷人梦见一位先知。先知在梦里告诉他,要他去往东方的巴比伦寻找一个老人,而老人会告诉他一夜暴富的秘密。于是穷人踏上了遥远的旅程,历经千难万险终于抵达巴比伦,并且找到了先知口中的那位老人。但是老人却告诉他,自己也做了类似的梦,只不过在梦里,先知告诉他,有一天西边会有一位访客前来拜访,并且询问一夜暴富的秘密,而老人要说的就是:你回家吧,在自家的后院,那棵枯树下面挖一个洞,秘密就藏在那里。
于是穷人只好原路返回,中途再次经历了险些丧命的事情才回到了自己的家。当他在那棵树下挖了一个很深很深的洞,快要叫他放弃之时,他挖出了满满一箱金币。
在电影《cube》的第二部里面,几个来自社会不同阶层的人被绑架到了一部奇怪而庞大的机器里面。他们为了寻找出路,而不得不从一个盒子般的房间,转移到另一个盒子般的房间。要命的是,这些房间都设置了各种杀人装置,他们死伤惨重。但是在不断的行进过程中,他们发现了各种奇妙的数字,于是在大家齐心合力的脑力破解下,最终解开了数字之谜。然而答案却令人匪夷所思:找到他们一开始待的那间房,就能在特定的时间,获得一条通往外界的出路。
在中国。《六祖坛经》里面,有个意蕴类似的故事。
一个年轻人一心向佛,于是前往曹溪,剃发出家。修行了数年以后,老方丈问他:你在曹溪这么多年,可学到了什么东西?他答道:我本来就什么都不缺啊。(意为不需要学习任何东西)
老方丈又问:那你为什么来曹溪?
他笑道:来曹溪之前,我并不知道自己什么都不缺啊。
这里打住,不再继续举例。要说的是“笑道”后面那句禅语“来曹溪之前,我并不知道自己什么都不缺啊。”
这句话产生了一种微妙的效果,直接作用在“答道”后面那句“我本来就什么都不缺啊”上面,改变了它语义上的内涵。
只要细细琢磨一下,就会发现,老方丈问的是“学到了什么”,而回答“什么都不缺”则正是告诉老方丈自己学到的是什么。这样看的话,其实他确实明示了老方丈自己所学之物——知晓自己的不缺。只是老方丈并没有立即醒悟到对方是在回答他,而是以习惯上的语义去理解,所以才有了下一句“为什么来曹溪”这样的问题。
举了几个故事作例子,你会发现东西方在还未有所交流沟通的时代,在某些思想上已经达成了共识。
或许是因为文化血脉的缘故,我最喜欢的还是六祖坛经的那个故事。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所要表达的东西,更加贴近事物的本质。其深远的禅意也极耐咀嚼。
但能否理解个中的抽象,则是因人而异的事情。很多人之所以对这些故事不明就里,是因为抽象的东西,确实不太好用语言这种不完整的容器,进行完整地承载。
说的是一个女奴隶与王子私通生下了一个孩子,后来王子去了南方,女奴隶为了寻找王子,抱着孩子跨越险阻到达南方的底比斯。在那里她又得知王子早已经回到了埃及,只好再次回头踏上返回埃及的道路。
在罗马也有一个故事。
说的是一个穷人梦见一位先知。先知在梦里告诉他,要他去往东方的巴比伦寻找一个老人,而老人会告诉他一夜暴富的秘密。于是穷人踏上了遥远的旅程,历经千难万险终于抵达巴比伦,并且找到了先知口中的那位老人。但是老人却告诉他,自己也做了类似的梦,只不过在梦里,先知告诉他,有一天西边会有一位访客前来拜访,并且询问一夜暴富的秘密,而老人要说的就是:你回家吧,在自家的后院,那棵枯树下面挖一个洞,秘密就藏在那里。
于是穷人只好原路返回,中途再次经历了险些丧命的事情才回到了自己的家。当他在那棵树下挖了一个很深很深的洞,快要叫他放弃之时,他挖出了满满一箱金币。
在电影《cube》的第二部里面,几个来自社会不同阶层的人被绑架到了一部奇怪而庞大的机器里面。他们为了寻找出路,而不得不从一个盒子般的房间,转移到另一个盒子般的房间。要命的是,这些房间都设置了各种杀人装置,他们死伤惨重。但是在不断的行进过程中,他们发现了各种奇妙的数字,于是在大家齐心合力的脑力破解下,最终解开了数字之谜。然而答案却令人匪夷所思:找到他们一开始待的那间房,就能在特定的时间,获得一条通往外界的出路。
在中国。《六祖坛经》里面,有个意蕴类似的故事。
一个年轻人一心向佛,于是前往曹溪,剃发出家。修行了数年以后,老方丈问他:你在曹溪这么多年,可学到了什么东西?他答道:我本来就什么都不缺啊。(意为不需要学习任何东西)
老方丈又问:那你为什么来曹溪?
他笑道:来曹溪之前,我并不知道自己什么都不缺啊。
这里打住,不再继续举例。要说的是“笑道”后面那句禅语“来曹溪之前,我并不知道自己什么都不缺啊。”
这句话产生了一种微妙的效果,直接作用在“答道”后面那句“我本来就什么都不缺啊”上面,改变了它语义上的内涵。
只要细细琢磨一下,就会发现,老方丈问的是“学到了什么”,而回答“什么都不缺”则正是告诉老方丈自己学到的是什么。这样看的话,其实他确实明示了老方丈自己所学之物——知晓自己的不缺。只是老方丈并没有立即醒悟到对方是在回答他,而是以习惯上的语义去理解,所以才有了下一句“为什么来曹溪”这样的问题。
举了几个故事作例子,你会发现东西方在还未有所交流沟通的时代,在某些思想上已经达成了共识。
或许是因为文化血脉的缘故,我最喜欢的还是六祖坛经的那个故事。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所要表达的东西,更加贴近事物的本质。其深远的禅意也极耐咀嚼。
但能否理解个中的抽象,则是因人而异的事情。很多人之所以对这些故事不明就里,是因为抽象的东西,确实不太好用语言这种不完整的容器,进行完整地承载。
-
NoTor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05-03 00:09:16